回海安记
我是1982年大学毕业的,当年夏天被分配到南通地区的海安县向阳中学,在这里当了两年半的物理教师,这里是我参加工作走上社会的第一站。人老了就喜欢怀旧,原来的同事闾曙光跟我一直有联系,鼓动我故地重游聚会老友,我乘今年清明节回姜堰老家的机会,安排节后一天时间,去海安看看,毕竟离开海安有34年了啊。毛主席《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我没有老人家那么豪迈的情怀,但“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的感触还是有的。
原本与闾兄约好,2018年4月6日早上八点半,我从姜堰出发,他从海安出发,在曲塘中学门口见面,但我和妻子兴致高,七点半就出发了,先在曲塘镇上看看老街。
曲塘是老通扬运河沿岸的一个集镇,过去姜堰、曲塘、海安同属泰州县,都是通扬运河沿岸(今328国道沿线)的集镇,统称姜曲海(本地土猪的品种名称就叫“姜曲海”)。后来泰州县拆分,姜堰变成了泰县县城,海安变成了海安县城,曲塘成了海安县的一个镇。有句老话叫砗蚝(文蛤)不过曲塘,说的是过去运输靠人力独轮推车,海边的砗蚝向西运到曲塘就到终点,再往西去姜堰,距离太远不能保证存活新鲜。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姜堰、海安因为是县城,旧街被拆得面目全非,曲塘不是县城,慢了半拍,老街保存了一些。
我只来过一次曲塘,当年在向阳中学时,周日无聊,到曲塘闲逛,还在学校同事高传贤家吃了碗面。我凭记忆找到了曲塘东桥,这是横跨老通扬运河的水泥桥,桥上“海安县革命委员会,一九七二年十一月建”字样仍在,桥北沿路还有老店面,有卖烧饼的,有卖蟹黄包子的,我妻子看见蟹黄包子,垂涎三尺,非常想买,考虑到刚在姜堰吃过鱼汤刀面,只好放弃。
老街上当年人头攒动的商场早已破败关门,门口长上了蚕豆和杂草,二楼的窗子大都没了玻璃,只有“曲塘国营商场,1979”的大招牌字,还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老街的石板路只剩下几十米原迹,我赶紧拍下照片,生怕马上就被人挖走。
【老街石板路】
老街上还有些有人居住的老房子,我们走进一户,与住户交谈,这里原来是当铺,前后三进,房主是当铺主人的后代,谈起来一脸骄傲。在另一座老房子里,我们与86岁的吴国璋老人闲聊,他很自豪地拿出一张2015年9月15日的《海安日报》,上面有一整版介绍他的文章:渐行渐远的剃头匠。
【老房子】
电话响,闾兄到了,我们赶紧与老人道别,开车赶到曲塘中学大门外,与闾曙光和周贵明见面了。
我是1985年年初离开向阳中学的,闾曙光不久也调离了向阳,去了任桥,后来当了校长,再后来进了机关,政府办副主任、局长、下海帮办企业,革命经历丰富;周贵明一直在向阳中学任教直到退休,他当初还兼着图书室管理,每天中午吃过饭后,他的办公室兼宿舍就挤满了人,有老师,有学生,还有大女生,热潮得很。我那时闲得无聊,向他借学校的电唱机,到宿舍来放唱片,唱针是压电陶瓷的,我把信号接到收音机功放上,放的唱片也是图书室的,其中有一首《边防战士爱红柳》,我觉得很好听,可是曹广福却讥笑里面的唱词“昂首挺胸战冰雪”假大空。
曹广福是和我一起分配到向阳中学的数学老师,神速地跟学校教数学的朱雪梅老师结了婚,他后来考取了研究生。我们同一年分配来的有三个本科,除了我和曹广福,还有一位是体育老师钱国华。学校文革前的本科只有一位,叫陈文启,教生物,浙江黄岩人,家在新通扬运河边,有一次钓了好多螃蟹请我吃,我记得他的儿子叫凌岩松。
周贵明现在吸引不了大女生啦,已经谢了顶,岁月就是把杀猪刀啊。
寒暄握手后赶紧上车,他俩在前面带路,我在后面跟着,经过一番曲折,我们终于来到了昔日的向阳中学,为啥有曲折?原因是原来的学校已经不存在啦!学校大门、校长室教导处、教师办公室、食堂、四排教师、三十多间一字排开的教师宿舍,统统的没有啦!呈现在眼前的是金灿灿的油菜花!硕果仅存的是原来做学生宿舍的“大殿子”和一段残存的围墙。
【围墙】
看到围墙我想起往事,钱国华虽然是体育老师,但是性格却老实胆小,每周一潘耕贵校长早早坐在校长室(就在传达室隔壁),赶来上班的老师们都要从他眼前过,谁迟到会上就“刮”谁,钱国华怕呢,迟到了就把自行车锁在围墙外,自己翻墙进来,众人窃笑。有一天晚上睡觉,我做梦感觉老鼠把我的床拖得摇摇晃晃的(宿舍里老鼠常见),后来听到师生们恐慌呐喊,吓得我赶紧跳到屋外,原来是黄海五级地震,那次地震把学校东围墙震塌了一段,大家调侃这下钱老师不用爬墙了。
大殿子是一座老庙四合院,向阳中学就是在老庙的西侧建成的,大殿子四合院整体做的是学生宿舍,我不是班主任,所以去得少,教导处吉主任总务处田主任住在大殿子东厢房北边的小房子里,我去过。大殿子地身较高,后面有个土台子,学校搞活动时当舞台用。我一到学校就教高三毕业班,高考后学校领导和任课老师与同学们拍个合影,就是以大殿子做背景的,看照片二排左四我当初多年轻帅气玉树临风啊,比学生大不了几岁,来学校报到时还是我妈送我一起来的呢,现在想想还有些害臊。
【毕业照】
大殿子的北面原来是操场,操场北面是一字排开的三十多间教师宿舍,宿舍门口即是跑道,每天早上天不亮,学生就跑步,由不得我睡懒觉。放的音乐是千篇一律的体育大军进行曲,有一次我跑到播音间,将唱片换成从前在大学时买的“卡门序曲”,学生们一开始蒙圈,后来也能顺着节奏跑。
我的东隔壁叫范瑞厚,慢条斯理的,我喜欢和他狡辩,他后来去了立发中学;西隔壁是张立增,教导处副主任,他儿子上初一和他住在一起,房子不隔音,每天背书“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声声入耳。
跑道旁边栽着笔直的楝树,招引来山西辣在(山西辣在是姜堰话,海安人叫山喜儿,其实是灰喜鹊)吃果子,学校冬天杀猪,每个教师发食堂自灌香肠一段,大家纷纷挂在门口晒,一条边很壮观,上课时没人走动,山西辣在们纷纷前来啄食香肠,有些重灾户香肠被啄断了呢。
每到星期六下午(那时候没有双休,仅星期天一天休息),老师们就将自行车搬出宿舍,擦灰打气,准备回家。学校交通条件特别差,到曲塘328国道柏油公路只有走沿河田埂路,两公里长,高低坑洼不平,雨后泥泞不堪,走在路上,套鞋会被牢牢地粘在地面,与脚分离说拜拜,每人自行车后面行李架上都会别一根树枝小棍,用来剔除挡泥板内厚厚的泥巴。
每晚八点停电,学校有个自备发电机,195柴油机动力,秃秃秃秃发一个小时电,然后熄灯。对老师来讲,这个时间太早了,备课、自学、下棋咋办?学校给每人发一盏洋油灯,有个万嗲管洋油,不够了去找他要。万嗲年纪大了,说话时有个用手向右上方指天的习惯性动作,朱明庚老师喜欢学他讲话的样儿,边指天边说,对的,不错。
每到星期天,学校老师和住宿学生就全走了,只剩我一人,万般无聊,连饭都没得吃。晚上也不发电,黑秋秋的。学校西围墙边有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小店,是供销社的代销点,也有糖果糕点卖给贪嘴学生,香烟卖给老师,我去店里只有一件事,就是买鸡蛋。鸡蛋是周边农民卖给供销社的,我有个酒精炉子,带个小锅来,煮鸡蛋吃,还煮过从附近炕坊弄来的旺蛋,同事们看到我吃这全是毛的玩意,一个个惊讶不已。宿舍里不能瞎放食品的,有一回我从姜堰带来一串香蕉,只吃了两根,其余皆不见了,后来在屋角发现是被老鼠弄去了。
西围墙边还住着副校长朱荣贵,妻子是邓乡长。向阳公社后来更名为双楼乡,他妻子是副乡长,海安人读音好玩,不叫deng,叫teng,听起来叫吞乡长(我方言tun、teng不分的)。我刚参加工作不经事,有一次他们星期天没走,我走到他家玩,闲谈时我说起工农兵学员如何不堪,他尴尬滴说工农兵学员也有刻苦努力的,我后来意识到朱校长恐怕也是工农兵,这个闲谈伤害了人家。这也是我走上社会后悟出的第一个道理,以后就尽量避免无意中伤害别人,现在我对谁都很客气,将孔子“修己以敬”作为座右铭。
我后来买了一辆永久加重自行车,一来我也星期天回家,二来跑调动需要经常去海安,没自行车不行。我那时候骑车很卖力,星期六下午先骑到海安,找局长找股长要调动,然后骑车回姜堰。向阳到海安15公里,海安到姜堰35公里,加起来50公里喔!我要在下午两节课后才能出发,办完事从海安往西回姜堰,往往到胡集、曲塘时天就黑了,为省力有时候抓住拖拉机,很危险。有一次路边有一堆建筑沙子,天黑看不见,一头蹙进去,跌得鼻青眼肿,幸亏旁边没汽车,否则您就看不到这篇文章了。
学校大门口外面有一条河,有个跳马儿伸向河里,食堂洗菜、学生洗碗、老师洗衣服都在这里。我虽然家境不富,但也从小备受父母呵护,没有干过洗衣烧饭活儿,上大学时洗衣服倒是学会了,但都是自来水,在向阳汰衣服必须到河里,蹲在跳马儿上撅起屁股够河水,冬天河水刺骨,直接吃不消。有一次曹广福的妈妈也下河边,看到了我窘相,抢过去帮我洗,边洗边说,我老了皮厚不怕冷,作孽啊,让你们城里伢子细皮嫩肉来受罪。说得我眼泪直打滚。
【学校门口的小河】
我干工作还是蛮认真的,教高三物理时每晚也做很多习题,生怕被学生问倒了,大学四年学的那些玩意对解高考题基本没用;后来改成职校后教高一电工,我还自制了几块教学木板,将开关、电线、镇流器、日光灯等等固定在上面,这几块板板还被学校送到海安参加个什么展;两年半时间只有一次掉链子:有一天把星期三当成了星期四,正在午睡,学生敲门,原来是有课,赶紧睡眼惺忪上讲台。
学校的伙食也不咋的,每周一大荤、一小荤,早上晚上全是素,晚上有时仅有粥。所谓大荤,也就是麻将大小的红烧肉五七块,我会用青菜将盘子刮的干干净净,肥、瘦、汤全部吃完。偶见烧鸡块,有时候是肉圆,里面掺和的东西较多,老师们分析可能是没有卖掉的馒头,所以高传贤有时候会说,韩嗲,今天的肉圆要几两粮票啊?小荤呢,就是韭菜炒白米虾,白米虾就是那种终身长不大的虾。有一次我吃茼蒿,发现有跟茎竿儿太粗壮,捡出来一看,哇塞,是一条完整的骚蚯蚓。但是这两年多,由于生活有规律,菜品口味对路(我在苏州上了四年学,食堂的菜那叫一个难吃,同学们曾经为此闹过“学潮”),加之油水严重不足,使得我胃口大开,体重有明显增加。
对学校的记忆,只能寄托在眼前这个大殿子了,我仔细看看,发现四合院还很完整,建筑基本保持了原貌,房梁椽子啥的还挺精美,台阶有一方石额,可惜字都被刻意铲除了。正面墙基上嵌着一块红色花岗岩牌子:“如来庵创建于大清光绪年间,历经百年风雨沧桑,经广大群众捐资维修,保存了历史文化遗产。东、西厢室内墙地面由留美学子胡杰、孙朝晖全家捐资维修。二0一一年十月”。墙上还有一张手写粉纸告示:“好消息,定于农历三月初八日,如来庵庙会,请来戏班子唱古戏,一望广大群众前来看戏,二来烧香拜佛,真心诚意敬香可求全家人等保平安,子女可求平安、求学、求婚、求子孙、求财、求身体健康,如有少数人身体不舒服者,可前来求佛主,可来试一试吧。地址,双楼敬老院西南一里处(原双楼农中里),三月一日”。
【大殿子内部】【手写告示】
我之所以不惜笔墨将这张无落款告示辑录于此,是因为文末括号里有“原双楼农中”字样。文革前向阳中学就存在,原来叫双楼农中,校名是陆定一题的。而这个学校原址保留的历史信息,就是大殿子和百姓口中的“双楼农中”了。
向阳中学原是普通完中,我来的第二年被撤了完中建制,变成了“双楼职业中学”,我没有高中物理可教了,改成了教高一电工和初中物理。因交通不便,学校后来搬迁到328国道路边胡集镇附近,搬迁之前我已经调离,这次回来看到老校舍荡然无存变成了农田,感慨之余,与闾、周二位以大殿子为背景,拍照留念。
【三人合影】【向阳中学位置图】
离开老校区,他们带我去新校区看看。我虽然没在新校上过班,但还是很期望看看的,再说,他们还联系了阮荣明老师,他也是我当时的同事,教英语和音乐,时常听到他边踩风琴边领学生唱“嘎达梅林”,他还没退休。
新校区的优势是在公路边,教职工就能安心教学,留得住人了,这也是向阳中学一定要搬家的主要原因。我看到现在的学校挂的牌子叫“江苏省海安双楼中专学校”,学校也经过了改扩建,校园规模蛮大的,像个中专的样子。巧的是在学校门口遇见了高传贤夫妇,他七十多岁了,退休前在学校当教导主任,遗憾的是他居然记不得我了,更不记得我曾经在曲塘他的家里吃过一碗面。我们还是合了个影。
【与高传贤夫妇合影】
阮荣明老师还没有退休,孩子在上海,妻子帮着在上海带第三代,只有他一人还住在学校的宿舍里过着“老单身汉”的生活,说起来闾、周、阮他们三人的孩子都在上海,闾曙光的第三代也在上海,亲家包了;周贵明的儿子在海轮上,大半年不在国内,第三代在海安。我们四人在新校区门口合影。
【四人在新校区合影】
从新校区带上阮荣明,出发去海安县城。我虽然过去常跑海安,但也就是去县招待所和教育局找人,不逛街的。开高三物理教学研讨会住过交通旅社,记得县政府的二层木地板有走廊小楼,快到县城时有个解放军124医院,其余的都没印象了,闾曙光说,离吃饭还有点时间,你点个最想去的地方吧。我毫不犹豫地说,必须韩紫石啊!
我觉得每个地方都应该起码有一个点,往往是名人故居或纪念馆,作为外地人来游的不二选择。如皋的冒辟疆、金坛的段玉裁、高邮的王引之、江阴的徐霞客,皆为本地增色。海安的名人,当推韩紫石。
韩国钧(1857-1942)字紫石,海安人。光绪五年(1879)举人,官至吉林民政使,民国十一年(1922)出任江苏省长,抗战爆发后避居兴化乡下,拒任日伪江苏省长一职。
韩国钧与刘少奇、陈毅亦有交往,在新四军进入苏北发展的关键时期,曾在姜堰曲江楼主持召开过各界停止内战协商会议,为我军取得黄桥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韩国钧还有姐妹易嫁的传说。因家境贫寒,女方悔婚,但其小妹愿代姐嫁之,后来韩国钧中举当官,对其恩爱有加,且未纳妾。
我们来到韩紫石故居,这里既是纪念馆,又是海安博物馆,门外有韩紫石的石雕坐像,馆内有韩紫石的生平展板和实物。
【韩紫石展板】【韩紫石故居内景】
韩紫石纪念馆的街对面是海安中学,这是跟俺姜堰中学齐名的升学率很高的学校,当时坊间就流传:进了海中门,就是大学人。我看到海中围墙边有一尊孔子像,大赞!孔子是圣人不是神,无神论者对孔子是不排斥的,然而现在各地恢复文庙者少得可怜,历史文化的传承是需要载体的,海中的孔子像虽在露天,但也值得大赞。据说每到高考,前来烧香的家长络绎不绝呢。
【孔子像】
参观完纪念馆,到饭点儿了。闾兄说,考虑到你过去经常到政府招待所找人,对里面应该比较熟悉,所以今天中午就安排在原来的招待所,不过呢,现在已经改制,而且你以前去过的小楼,已经被拆除啦。
在饭店我又见到了一位赶来相聚的向阳中学同事吉英素,他是学校里为数极少的比我年龄小的同事之一,反应敏捷口齿伶俐,他隔壁的黄琪林常常辩不过他,就说,嗯,生子当如吉英素。吉英素如今在教育局机关,也快要退了。
我们几个人边吃边聊,一方面感慨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另一方面也很欣慰大家都工作顺利家庭幸福。我妻子说这个小黄鱼鲜美,我说当然啦,这里是海安嘛,砗蚝不过曲塘哎,闾兄赶紧将自己的份额也夹来飨她。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闾兄说下午再玩几个点,晚上扩大范围,将另外几个在海安的同事也找来,张光年、钱国华。我说,不了,留点想头吧,明天还有安排,今天下午要赶回去。看到了大殿子,会到了老朋友,吃到了美味海鲜,心满意足,见好就收,客走主安喔。
【五人合影】
他们送我到南二环,让我们一路看看海安的发展,我妻子很是感慨,说海安县城高楼林立、干净整洁、方整有序、出乎意料,比仪征和姜堰都好得多。
常在网上与闾兄联系,他经常提起我当初透露给他的我的小秘密,比如谈对象啦、办调动啦、新工作啦等等,还隔三差五给我来首诗:
2018.3.5 七绝一首 致巫晨
同执教席忆刘圩,新婿夜夸真州美。
旧貌新颜沧桑变,耳畔犹闻一剪梅!
注:双楼又名刘家圩子
2018.3.7 七律再致巫晨
当年市府秘书郎,鞍前马后政务忙。
仪扬河畔建功业,紫光阁里登奖堂。
淮南风物家珍数,江北人杰典籍彰。
花甲旧吏不言退,开疆拓土再启航!
俺囿于诗韵,不敢班门弄斧,既然闾兄对俺当年唱歌有印象,且K一曲“一剪梅”和之。
【一剪梅.mp3】
https://bbs.yizheng.gov.cn/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24/100213br4jn3lnjuzry4ju.jpg.thumb.jpg
欢迎关注“仪征事”公众号(yizhengshi0514)和巫晨个人微信(wuchen0514),查看我的更多文章
海安比仪征强多了,200米的‘大金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