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访巴祠
第一次2015年5月21日,北京农学院王建文博士到仪征来探访古代园林遗址,他是研究古代园林史的,对仪征历史相当熟悉,时任文化局副局长的邓桂安先生知道我去过旧港附近的白沙翠竹江村、都天庙和梅花庵遗址,约我带路,行程是上午去巴祠、下午去旧港,我正好也想弄清巴祠的位置,欣然同往,同行的还有文化局副主任科员、文博科长朱翔龙。 巴祠是是清代仪征盐商巴光诰(歙县籍)家的宗祠,因在旁边筑有朴园而名声大噪。由于巴祠被毁已经一百多年,关于巴祠的记载又不多,所以巴祠的具体位置究竟在哪里,并没有明确的认定,扬州晚报2012年12月30日A12版“扬州地理”栏目《仪征马集 瑞映福地》一文,采访马集镇宣传科长耿鹤军的一段话:“现蔡湖村一带,那时属巴祠乡,有座很大的园林,叫朴园,那是大盐商巴光诰家的宗祠(后来“巴祠乡”名字也由此而来),蔡湖村就是当时的朴园之湖”。 我们此次巴祠遗迹寻访,得到了马集宣传科、文化站、镇志办、蔡湖村、新民村各位热心同志的热情帮助,他们是,马集镇党委委员宣传科长耿鹤军、文化站站长王卉芳、原蔡湖小学校长镇志办工作人员夏正科、蔡湖村委会主任焦润月、新民村妇代会主任董海燕。我们请教耿鹤军,巴祠在蔡湖村有何依据,他说是从前资料上都这么说的。 寻访的过程充满了曲折和惊喜。 我们先到蔡湖村,焦主任说没有听说过附近有巴祠、朴园或者大花园的遗存,也没发现过古代的大石头之类,问了几位老人,有一位说过去有过巴祠小学,也听说过有巴祠,但地址应该在枣营。 我们立即赶赴枣营村焦主任的亲戚家,找到一位七十九岁的朱祥兰老太太,她言之凿凿地说,巴祠在新民,九十九间半,我们小时候去看过戏的。 我们感觉到不太可靠,因为史料记载巴祠咸丰六年(1856)毁于兵火,再说新民并不在泗大线附近,也许老太说的与我们要找的不是一个地方。 焦主任又开动脑筋,说蔡湖还有个老亲戚,过去当过四十多天伪保长,也许他晓得,再回蔡湖问问。 这位老爷子名叫焦玉良,八十八岁,思路清晰言语流利,他也说巴祠在新民,九十九间半。顺便说一句,他女儿早年不小心溺水身亡,老伴也已经去世,无儿无女,住的老屋是土坯房。村里和侄儿侄孙们几番动员他去敬老院,他高低不肯去,坚决不舍旧屋。这年头土坯房已基本绝迹,门口还有几十年的杏子树和柏树,我们很兴奋地在房前合影,后来我将照片发到朋友圈被转发,有人开玩笑说马集镇还有土坯房,关爱孤寡鳏独做得不够,引得耿鹤军很重视,耐心解释说明,生怕弄出个舆情事件来。 两位老人都说在新民,使我们不得不转弯,也许官道的问题我们没有研究到,古代的官道也许不是现在的泗大线,或者除泗大线外,还有别的官道相通?既然两位老人不约而同指向新民,蔡湖也确实没有传说和遗迹,那我们就转向去新民。 新民村妇代会主任董海燕是个外地人,嫁到新民后,发现她很能干,吸收她进村班子,她干得不错,据说被省卫生计生委表彰来着。他公公叫杨金文,六十六岁,家就住在往新民的大路边,属于新民村费营组,他对巴祠位置很熟悉,自告奋勇带我们前往。耶!顺着前往方营村的道路,向北穿过正在建设中的文昌路,过吴庄小桥,右拐几百米,停车,杨金文说,到了,这两个楼房,就是原来巴祠的身脚,住户就姓巴,房子算是建在祖宅上。 我们进门,向里面的老太太打招呼,说明来意,她叫孙来红,七十五岁,是此处三户巴姓人家的妈妈,我们到的这家是她二儿子,名叫巴胜江,妻子叫方维珍,孙老太的孙子叫巴兵,是个帅气的小年轻。孙老太告诉我们,南面不远处还有四户姓巴的人家,跟他们算族亲。 他们很热情地给我们指点,这里原先是池塘,现在被填平成了麦地;这里是土山,原先有三层楼那么高,后来被推平了,泥巴用来填平池塘做了麦地;这里是钓鱼塘,已经快要淤满了;这里是祠堂,现在是老大老二家。石头很多,被敲碎了铺了路,有的垒了猪圈,还有几块青条石,是在那个歪倒的电线杆那儿我和老三抬回家的。 我们很兴奋地随着他们去看石头、看高岗、看低地、看小塘,那些青石和黄石肯定不是本地自产的(我们仪征只有黑色的玄武岩和鹅卵石两种石头),青石长方体两面没有磨光,估计是用来做建筑基础的;黄石和扬州个园做秋景的石头一个样,直接就是垒假山用的。 王建文博士很仔细,他要将“卢家桥”搞清楚,孙老太推荐一位叫靳大河的六十四岁的大爷带我们去看,靳大河带我们走到低洼处靠近大鲍冲的地方说,这里原先确实有小桥,就叫卢桥,经过冲坝治理,现在已经没有了。【王建文询问靳大河】 巴兵的家位于马集镇爱国村西洼组,这地方是爱国、新民、方营三个村的结合部,因为新民曾做过乡,集镇比较大,所以枣营的朱老太和蔡湖的焦大爷说巴祠在新民。 因为有巴姓后裔、有口口相传、有当地的地形地貌、有县志说的东北三十里位置,有卢家桥的位置、有青石黄石的存在,基本认定,巴祠的位置在爱国村西洼组而不是蔡湖村。 当时还有个疑点:咸丰六年(1856)三月二十六日,曾在僧格林沁营中效力参与镇压太平军并俘获地官正丞相、定胡侯李开芳的前福建布政使张集馨正在仪征家中养病,被太平军侦知追杀,沿大路向北奔逃,他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说,沿途看见“四乡俱有火光,巴祠亦为焚毁”。今天看到的巴祠,并不靠泗大线公路。 我回家后翻阅了《仪征市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八篇“交通邮电供电”第二章“陆路交通”第一节“公路”说道:民国初年,仪征没有公路,只有长期形成的土大路。……向北有四条大路……由茶蓬向北经牌楼、新民集到高家集,约18公里,再向北到陈家集。这条信息表明,从县城经新民再往北,是有大路的,张集馨看到巴祠被毁,所言不虚。 本次寻访确认了巴祠的准确地点在马集镇爱国村西洼组,澄清了以往“巴祠在蔡湖”的讹传,是特别重要的成果。【巴祠位置】 本次寻访与我以往的活动不同,有文化局及当地干群的支持,调动的资源多,事半功倍。王建文博士随身带着小本子,记录非常详细,这是我感受特别深的,下次寻访,我也要问得仔细些、笔头勤一些。 第二次 王建文正在撰写《江苏省仪征市清代朴园研究》论文,第一次来访由于时间有限,有些问题来不及弄清楚,委托我们有时间再详细了解一下。我和邓桂安于2015年9月22日,再次请耿鹤军带我们去走访。 我们通过马集镇新民村妇代会主任董海燕的公公、六十六岁的杨金文,找到了爱国村西洼组巴少仁、巴少山两位老弟兄,巴少仁是老大,83岁;巴少山是老二,79岁;他们还有个弟弟巴少青,64岁(未见面)。上次我们见到的巴祠旧址上居住的75岁孙来红老太太,是他们的堂弟媳,丈夫叫巴少田(已故)。 这是第二次来巴祠,受访者提供了以下信息: 卢桥是木桥,不是石桥;桥宽约2.5米,河宽5-6米;桥身与路基的接头处有条石,雍基有不规则黄石、红石或黑石;造桥人叫赵万金(县志无考);桥下有水但没有行船;桥连接的土路与桥同宽,南接县城,北通高集谢集。 巴祠是“红包头”(太平军)烧的。他们从小就没见过巴祠的祠堂、戏台等,所以无从知晓其建筑结构。 祖上是当官的,从前有家谱,是挂在墙上的,现已不存。 巴少山还带我们到现场,指认巴氏祖坟位置,并且还有说法:这里是龙身,南面是龙头,北面是龙尾。【巴少山指认祖坟位置】 王建文博士后来撰成了《江苏省仪征市清代朴园研究》,论文发表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上,邓桂安和我,是此文的第二、第三作者。 第三次 2017年6月20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发布了《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苏发13号)文件,各地闻风而动,马集镇的方营村被列入了扬州试点,我先后两次参加了镇政府在方营召开的座谈会,帮助挖掘该村历史文化,方营村村部与巴祠仅一路之隔,巴祠自然成为了挖掘重点。2017年10月24日,马集镇在方营村又一次召开了会议,主题是寻找巴氏后人,挖掘巴祠文化,汇集各方力量,共商光大朴园。 此次活动,邀请了附近居住的巴氏后人参会,会议弄清了目前可知的仪征巴氏谱系: 巴本全(已逝)、巴本元(已逝);巴本全的儿子巴少仁(85)、巴少山(81);巴本元的儿子巴少田(已逝)、妻孙来红(77),孙子巴圣勇(49)、巴圣江(47)、妻方维珍(47)、巴圣林(45);巴圣江的儿子巴兵(25)。【仪征巴氏世系】 会议还邀请了电视台等媒体参加,与会人员又一次在巴祠旧址参观走访。我在巴祠旧址向马集镇党委委员、宣传科长耿鹤军同志赠送了一本宣纸线装的巴光诰《朴园题赠集》。巴光诰是巴祠的创建者,他既是盐商,也好文章,《朴园题赠集》是他在朴园建成后,邀请文人墨客前来游玩、赋诗唱和,将各位诗作整理刊行的,2015年北京农学院王建文博士去上海图书馆,复印到此书,我将复印件交由仪征紫瞿轩王建国制作成宣纸线装书,赠送一册给了仪征档案馆,这次在马集活动时赠送一册给了耿鹤军。马集镇希望通过媒体报道,让巴祠和朴园的历史广为人知,也希望在外地的巴氏后人见到信息后与马集镇取得联系。【向耿鹤军赠《朴园题赠集》】 第四次 寻找巴氏后人的活动开展后,网友们提供了不少线索,其中最有价值的是,设立在安徽歙县渔梁镇的巴慰祖祖居博物馆,馆长巴雨是巴慰祖后人。巴慰祖是仪征巴祠主人巴光诰的族叔祖(巴光诰的爷爷叫巴源潢,与巴慰祖是族弟兄)、扬州盐商巴源绶的弟弟,清代著名的篆刻家。巴雨与马集镇取得了联系,邀请我们去探源,2017年11月22日,马集镇耿鹤军、党史办邓桂安(已从文化局调党史办)和我及工作人员一行六人,驱车前往歙县渔梁镇,拜访了巴雨,参观了巴慰祖祖居博物馆,看到馆内有康熙皇帝送给巴慰祖爷爷的“莲淑长春”匾额,有乾隆皇帝赐予巴慰祖的“星璨南天”匾额。 在巴慰祖祖居博物馆,我们了解到巴光诰这一支有一位后人巴襗曦,1910年出生于东台,1932年考进平汉铁路局,抗战中任中国运输公司稽核处稽查,1950年任台湾铁路管理局主计处长,1977年在台湾省粮食局主计处长位置上退休。退休后被聘为《中国会计》杂志总编,1995年8月因病逝世,享年86岁。连战先生为巴襗曦遗像题字。 从《巴公襗曦先生行状》可知,他的曾祖父叫巴廷傑,原籍歙县,在仪征中秀才后,迁至东台,以教读为业;祖父叫巴湛霖,号雨田,随叔曾祖在东台县城经营盐务,极具规模,连任多届盐商会会长;父亲叫巴本宽,号幼田,任钱庄经理,1937年病逝,年仅49岁。【连战题巴襗曦遗像】 巴雨先生还告诉我们,巴襗曦有个族弟叫巴襗军,在江阴做法官,建议我们与他联系。回来后耿鹤军通过114找到江阴法院电话打过去,人家以为是骗子,就是不肯透露巴襗军的手机号,我知道后,翻手机通讯录找到江阴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舒建华,他曾带队到仪征来学习电子政务,我接待的。我请舒主任找到了巴襗军的手机号,还得知巴是某法庭庭长。 耿鹤军与巴襗军联系上后,巴庭长很高兴很激动,决心携族人前来马集寻根问祖,2017年12月2日,巴襗军(右三)一行十四人,从江阴驱车来仪征,到马集镇爱国村西洼组,拜谒祖坟,寻访巴祠遗迹,在马集镇政府大门口,与本地巴氏后裔(右一巴圣林、右二巴圣江)合影留念。【江阴巴氏后人回乡】 从与他们的交谈中,我们得知,江阴巴氏这一支的排序,上辈是“光、堂、锡、徵、本”,下辈是“燡、坤、浩”,巴燡军的曾祖父叫巴锡荣,号春浦,祖父巴瀓铸,父亲巴本鑫。他们还带来了迁台巴氏的世系图。【迁台巴氏世系图】 从迁台巴氏世系图看,江阴巴燡军的曾祖巴锡荣与迁台巴襗曦的曾祖巴廷傑并不是同一人,《巴公襗曦先生行状》上说“随叔曾祖在东台县城经营盐务”,可见巴氏在东台即根深叶茂。 四次造访巴祠,使我对巴祠、朴园、巴光诰、巴氏家族有了更深的了解,现将《道光重修仪征县志》、李斗《扬州画舫录》、巴光诰《朴园题赠集》、钱泳《履园丛话》、屠倬《是程堂集》、陈文述《舒铁云传》、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王建文《江苏省仪征市清代朴园研究》、邓桂安《盐商巴光诰》等资料中的有关内容,整理如下: 仪征巴氏及扬州巴总门 巴树保,字丽和,幼年随父迁来仪征。乾隆三十六年(1771)十二月十九日,沙漫洲大火,焚毁盐船六十二艘,客船无算,伤人极多,尸填江口。当时,淮南监掣同知(驻在仪征的食盐专卖管理机构长官)张永贵向上级打报告,请求动支公项,周恤灾民。巴树保独力捐银三千馀两,设厂捞尸,采购棺材将他们掩埋。凡是无主尸或者死者亲人无力处理者,都发给布一匹,棺材一具,在龙门桥北设置义冢,男、女分别安葬。在大码头黄泥滩运河边,有一道淌水沟,时水时干,行人不便,每逢江潮上涨,车马难行,再加上掣盐官厅就在旁边,办公事也很麻烦,乾隆五十五年(1790),仪征盐商张能烈、江绍莘、巴树保、吴观齐等,集资修建了聚宝桥。 巴树保后来捐官,议叙即用盐运司副使,候补道。年六十三岁去世。他有三个儿子:巴光诰、巴光奎、巴光麟。 巴光诰,字北野,号朴园,捐资了“道员”的官衔(张安保称他为巴副使),几代都是盐商,乐善好施,凡是地方上有困难需要盐商们出钱赞助的,他总是首先站出来倡议、带头捐款。他还喜欢结交四方名士,对他们礼敬有加。他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巴宿厓(巴光奎),还有一个叫巴研农(巴光麟,早逝)。 巴光奎,字鲁封,号宿厓。少年时父亲带他去北京,经过山东恰逢黄河突发大水,他搀扶父亲涉水,两人同时被大水冲走,当时来不及逃走被淹死了很多人,巴光奎找到个筏子,寻找父亲,居然被他找到了。他母亲平时比较严肃,不苟言笑,但巴光奎总能让她开心。他父亲病危的时候,嘱咐他说,你哥哥说话办事都很靠谱,我走以后,你要像对待我一样对待你哥哥,听你哥哥的话,按你哥哥的指示精神办(估计巴光奎的年龄比巴光诰小得多)。父亲死后,巴光奎果然谨遵父嘱,事兄如事父。巴家捐了个道员,轮到巴光奎时,签掣第一,但此时兄长有病在床,巴光奎宁可不去做官,也要在家伺候兄长。平时在外游历访友做生意,听说哥哥有病,必定放下手上事情,星夜赶回,亲自给哥哥送汤喂药。对待家族中侄儿外甥等辈,凡有失去父爱母爱的,必定恩义兼至。仪征的一些公益事业,比如学宫、书院、河道、盐义仓谷、恤嫠(lí)会、育婴堂、荒年赈济、施药、施棺、施棉衣、修街道,他都争先倡捐。别人想做某事但心有余力不足,他知道后能在背后悄悄地帮人家做成功。 巴光麟,字研农,十九岁去世,无传。 巴光诰兄弟祖籍歙县渔梁,曾祖巴上珍、祖父巴源潢、父亲巴树保。 巴光诰兄弟的后代是巴堂炘(字粹华,号啸云)、巴堂炳(巴粟仙)、巴堂焌(巴小厓)。 在扬州城南引市街,有一条巷子叫巴总门,那是巴光诰的族曾祖巴廷梅开创的家族聚居之地,其中巴光诰的族叔祖巴慰祖最有名气。巴廷梅(字圣羹)兄弟四人,除一人在歙县老家外,其他三人均来扬州一带经营盐业。长子巴源绶(字金章)在扬州经营盐业,巴源绶之子巴树烜(字士能)、巴树谷;次子巴慰祖(字隽堂),篆刻家,巴慰祖之子巴光烜、巴光荣。 巴光诰的爷爷巴源潢与巴慰祖是同辈份的族兄弟。 巴祠(朴园) 巴源潢做盐商迁居仪征,传到巴光诰时已经三世,嘉庆十八年(1813),巴光诰将祖父母和父母入葬在仪征北乡,根据入籍规定,巴氏一族就成了仪征人,在仪征扎下根后,立即着手在祖墓附近建祠堂,在宗祠旁兴建朴园,既可念祖思乡,又供子孙读书。朴园内有个“小渔梁”景点,就是纪念老家歙县渔梁坝的。 朴园的第二代主人,是巴堂炘(字粹华,号啸云)、巴堂炳(巴粟仙)、巴堂焌(巴小厓),他们是巴光诰和巴光奎的后代。由于主人财力衰退和咸丰六年(1856)太平军焚毁巴祠,巴堂炳、巴堂焌去了东台。迁台巴襗曦的曾祖巴廷傑、江阴巴燡军的曾祖巴锡荣,可能是巴堂炳、巴堂焌的子或侄。 仪征巴氏的宗祠在县城东北三十里,不迟于嘉庆十八年(1813)在宗祠旁开始建设花园,供族内子弟读书,那地方不通舟楫,砖瓦竹木都从陆路运来,山石花木采购的地方很远,所以园子陆续修了五年,花费了二十万两银子。 园内有彝福堂(刘凤诰题额)、得月楼、涵碧斋、留云榭、花韵栏、饮渌亭、岑华亭、梅花岭、芳草垞、含晖洞、饮鹤洞、鱼乐溪、寻诗径、红药阑、菡萏轩、宛转桥、竹深处、识秋亭、积书岩、仙棋石、斜阳坂、望云峰、小渔梁等至少四十三景,园内的假山是戈裕良堆的(苏州虎丘的榭园、扬州小盘谷是戈裕良堆的,位于苏州景德路262号的环秀山庄也是戈裕良堆的,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站在山顶可以看到江南诸山。著名学者钱泳建议园子就用巴光诰的号“朴园”命名,他对朴园评价甚高:“较吴阊之狮子林尤有过之,实淮南第一名园也。” 朴园工程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完工,这一年巴光诰邀请众多文人游园,并把朋友们游园所写的园记、题咏和自己的《朴园自记》,汇集刊刻,书名《朴园题赠集》;同年秋天,巴氏兄弟向钱泳求索他收藏的唐代诸碑三十二册唐帖,在其中挑选了佳品,刻了六十四块石碑,镶嵌在朴园壁间,并且请歙县鲍让斋刊刻八卷,命名为《朴园藏帖》,巴光诰写了跋。【《朴园题赠集》】【《朴园藏贴》】 咸丰六年(1856)太平军焚毁巴祠后,朴园并没有被完全烧毁,还有高阁存在,烧毁的可能只是巴祠。咸丰八年(1858)主人巴堂炳头发已经白了,还在朴园设宴招待过张安保。 巴光诰虽是盐商,但非常重视对家族子弟的教育,朴园众多景点中,有不少是以“教后人者唯学是极”的精神,专设的读书处,有“鉏(chú)经厅”,因其族以一经传家,建此厅以表示世守经业;又有秋水读书轩、诵芳书屋;还有命名或未命名的一些处所,“皆为子若侄读书肄业之所”;有积书岩,岁书三万卷。巴氏聘请名师钱塘沈恩培教家馆,又延请“四方名士客其家”,以作文讲学论道。他把园子设在宗祠旁边,意思是继承祖宗的传统,以读书传家。 巴祠旁边有一座卢家桥,在县城北门外二十五里;当代文人沈恩培、钱泳、张安保、王墉等人对朴园都有记叙和诗作;嘉庆十九年(1814)巴光诰捐款疏浚县学泮池;嘉庆二十三年(1818)巴光诰独力翻盖城隍庙大殿并修理群房;道光三年(1823)巴光诰捐修乐仪书院。 仪征文人张安保,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游览了朴园,撰写了《朴园记》,道光三年(1823)再次游览了朴园。他与朴园第二代主人巴堂炘、巴堂炳、巴堂焌亦有较多交往。 王墉是仪征县令屠倬的幕僚,嘉庆二十三年(1818)到巴光诰家里任教,著有《朴园记》;文人沈恩培嘉庆二十四年(1819)春天在巴光诰家已经任教十年,著有《朴园记》;文人鲍让斋帮巴光诰刊刻《朴园藏帖》八卷;文人童石林多次游览朴园;文人厉秀芬在太平军占领扬州仪征期间经常游览朴园;广西藩司张云藻少年时曾在朴园与巴堂炘一起读书。 文人钱咏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游览朴园,向主人赠送唐代诸碑三十二册唐帖,并于道光二年、三年(1822、1823)再游览朴园,所著《履园丛话》中载有朴园。 文人舒位被延聘到朴园,巴氏兄弟出资为他刊刻作品集《瓶水斋诗集》十八卷。舒位也写诗《岁暮自真州还吴下,留别巴朴园副使、宿压观察》三首答谢。 文人刘凤诰为朴园“彝福堂”题额;文人吴山尊为朴园题联:花候过丁香,喜我至刚逢谷雨;仙根依丙舍,祝君家看到仍云。 县令屠倬旧藏奇石十八枚,巴光奎以十八石相赠,合称为三十六峰;屠倬因病卸任后,在仪征住过一段时间,身体不好,连续二十多天睡不着,巴光奎赠送人参,居然就安然入睡了,屠倬很高兴,特意写了两首诗《卧疾小差自遣, 即柬问疾诸友二首》感谢加纪念。https://bbs.yizheng.gov.cn/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24/100213br4jn3lnjuzry4ju.jpg.thumb.jpg欢迎关注“仪征事”公众号(yizhengshi0514)和巫晨个人微信(wuchen0514),查看我的更多文章 哦,原来是“巴氏族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