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仪征古迹之东门外挡军楼
在仪征城的东门外,石桥河以东、仪扬运河以北,新东园公园内,有一座形似城楼的建筑,名曰“挡军楼”,那是市政建设部门按照县志描述的规制,在原址复建的。2018年10月23日,我利用刚搬到东区新家的空闲时间,去看看挡军楼。新建的挡军楼与城里的鼓楼样式差不多,城楼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上有“山高水长”匾,我因腿有毛病,未登楼细看,匾书何人、楹联内容、城楼是否开放、内陈何物,一概不知。下面的城墙石额“挡军楼”三字,是仪征文联主席涂君所书。城墙是空心的,外面城砖,里面是空置的厅屋,暂时没有派上用场,城门洞里巷道两侧还有男女厕所,要是在这里做个专项展览馆或沙龙茶馆啥的,倒是满合适。【新建的挡军楼】
2015年12月,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仪征市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挡军楼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勘探和试掘工作,发现了清代的房屋基础和路面,出土了一批明清时期的瓷片、砖瓦、石块等物。
【挡军楼探沟】
古代确实有“挡军楼”的,学名叫“敌台”,俗名“挡军楼”,而且有两座,一东一西。东边的在响水闸东侧,位置就是在新东园这里,西边的在胥浦桥边。
【挡军楼位置】
县志记载,敌台,在县东三里响水闸东,横十八丈,高二丈二尺,制如城。上建敌楼三间,下为郭门。嘉靖三十七年(1558),知县张鸣瑞创建。时漕台抚院议筑外城,包括闸河,未果,乃建此,俗名挡军楼。
国朝(清)康熙初,知县胡崇伦命僧如秀葺敌台三楹,并关帝神像。雍正十三年(1735),汾水王重重葺敌台,扁曰“山高水长”。
乾隆十五年(1750),监掣同知李璋增甃(zhòu)敌台城垛、城墙,楼仍复旧。
李璋自记略云:“尝考志乘,真州有敌台二。一在县东响水闸,规制如城。上建殿三楹,奉祀关帝;下为郭门,俗名‘挡军楼’,为明嘉靖间县令张君鸣瑞所建。一在胥浦桥北,崇祯八年(1635),邑令姜君埰所继创,以遏西路之冲。今西台倾废,已委荒榛,而兹台巍然独存,与长江、高冈,并峙不朽,谓非真之鲁灵光乎?余分任鹾政,来兹三年,恒过其下,渐见颓剥。今时逢圣世,海宇升平,然预备之地,亦未可听其毁败。爰加整顿,颓者直之,缺者补之,色泽剥落者丹垩之,还其旧规,以为一邑之保障焉耳。”
可见,位于县东的挡军楼是明朝嘉靖三十七年(1558)知县张鸣瑞创建的;清朝康熙初年知县胡崇伦命僧如秀重修城楼上的三间房子,并供奉关帝神像;雍正十三年(1735),汾水王重重修挡军楼时,挂上了“山高水长”匾;乾隆十五年(1750),监掣同知李璋重作修缮并撰写了自记。
在挡军楼下还有一座太平庵,顺治年间,知县牟文龙率里人陶鸣谦重修。乾隆十五年(1750),监掣同知李暲修葺。
仪征的城池,始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当时奉诏升迎銮镇为建安军,筑城一千一百六十丈。形类“凸”字。
南宋嘉定六年(1213),郡守李道传认为,真州乃水陆要冲,转运司、商民繁会,居城南者十倍城中,乃筑东、西翼城。东、西翼城墙并不闭合,都是直抵潮河,城南没有城墙。
明代洪武二年(1369),真州知州营世宝修城南城墙,将东、西翼城闭合。闭合以后,仪真城就有了新的南门,位于今天的仓桥新村西南角国庆路对面附近。宋代的南门(宁江门)到了明城的中心位置,成化二十三年(1487),仪真知县陈吉在宁江门原址修建了鼓楼。
城池的建设,分为北宋、南宋和明初三个时期,但都没有提到挡军楼(敌台)。
县志说,挡军楼建于明代嘉靖三十七年(1558),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兴建挡军楼呢?挡军楼挡的是什么军呢?查县志卷二十三之武备志事略,有这样一段记载: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倭寇江淮,势将入境。四门闭塞,居民踉跄奔命,知县庄应元验放入城,贼知有备,未犯境。三十五年(1556)四月,倭贼至何家港、朴树湾,大肆杀掠,焚庐舍。居民夜惊逃避,多践踏堕水死者,野逃被盗劫财杀伤者亦然。七月,永、保二司土兵乱。征倭回,白昼抢掠,杀人劫财,致伤江岸居民、戍兵。
这一段史实,叙述了仪真关于倭寇的三个事件。一是嘉靖二十五年(1546)倭寇将至,因城内有准备,未犯境。三十五年(1556)四月份倭贼窜至何家港、朴树湾,何家港就是土桥,朴树湾就是朴席,倭寇在这里大肆杀掠、放火烧房,老百姓半夜惊慌逃难;二是同年七月份参加征讨倭寇的永、保二司的土兵,军纪松弛,放任抢掠,导致仪真本地军民深受其害。
倭寇是日本内战战败的一方到朝鲜和中国沿海打劫抢掠的溃兵,他们与中国沿海从事地下贸易的武装走私商人相勾结,从元末开始发端,明初逐渐泛滥,到嘉靖年间终成大患,《明史》卷322记载,嘉靖三十二年(1552年),倭寇集团首领汪直“大举入寇,连舰数百,蔽海而至”,使“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倭寇袭扰的范围,从辽东、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沿海,扩展到“破浙东、杭、嘉、湖、苏、松、常、镇、淮、扬至南通,诸沿江郡县不下数百处,杀伤人民百余万。守土以丧地被逮,总师以失律受诛者无数”(洪若皋《海寇记》),从仪征地方志可知,倭寇的活动范围,也波及到了仪真的何家港、朴树湾。
明朝政府为剿灭倭寇,调集了精兵强将,进行了多次作战,战争中涌现出了俞大猷、胡宗宪、戚继光等著名人物。俞大猷(1503-1579),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晋江人,官至都督佥事,谥武襄;胡宗宪(1512-1565)字汝贞,号梅林,绩溪人,官至兵部尚书,追谥襄懋。如今绩溪龙川还有胡宗宪故居和胡氏宗祠,涛哥就是胡宗宪一脉后裔;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官至左都督,谥武毅。“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就是他在十九岁时立下的平倭誓言。
在朝廷调集的精兵强将中,“永保土兵”(不是士兵,是土兵)就是其中一支很能打仗的部队。所谓永保土兵,就是永顺与保靖土司的军队。永顺县和保靖县如今均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与著名风景区张家界毗邻,有芙蓉镇、猛洞河、老司城等景点,从五代至清雍正年间,湘西永顺和保靖实行土司制度,土司世袭,有宣慰使、宣抚使与安抚使等称谓。永顺司第二代土司彭师裕与保靖司第一代土司彭师杲是同胞兄弟,保靖司受永顺司节制,故习惯将两个地方连称。
永保二司的土兵在历史上多次听从中央号令出征,明初出土兵一万助力太祖在鄱阳湖战胜陈友谅;嘉靖年间先出土兵五千、再出一万,在东南沿海参与平倭;万历年间出土兵四千六参与三大征之抗日援朝露梁海之战;明末参与萨尔浒之战,土兵三千人全部战死,可谓悲壮。永保二司为国家大业做出的贡献,已载入史册,昭著后世。然而毋庸讳言,他们在战斗之余,军纪松弛,放纵扰民,县志上对此有所记载,也是事实。
仪真东门外的挡军楼,就是在抗倭的大背景下修筑的。当时的漕督、盐政、御史和地方长官曾设想,要建仪真外城,将外运河四闸全部保护起来,后来没有实现,只建了这座挡军楼。
另一座挡军楼建于明代崇祯八年(1635),位于胥浦桥北,久已不存,今亦未恢复。
县志说,崇祯八年(1635)春,知县姜埰因流贼震邻,创建敌台于胥浦桥北。周回垛口,一如城制,高一丈八尺(东敌台高二丈二),阔四丈,垒石为基,台上建房三楹,扁曰“吞长衔远”,以防西路。
知县姜埰还自撰了《挡军楼记》,曰:“崇祯乙亥岁,十月丁亥,真邑新建敌台成,爰纪厥事,用垂永世。盖自正月中旬,闻流贼辄寇中都,惊及陵寝,无日不奋且惧。真邑,陪京门户,漕艘咽喉。设防制胜,岂可无具?幸逢兵宪郑公檄行备御,敢不奉令惟谨?窃念:不防外,何以守内?城东有敌台故址,北有元帝冈,南有长江,而西则无险可守。于是议建敌台,以遏西路之冲,略仿东敌台遗制。夫邑有创造,大事也。遂具文详道,可其议而后决计。定方位,卜于胥浦桥之北。旧《志》:‘宋绍兴间,大将刘琦曾提重兵,以扼淮之东、西。时敌骑西来,有偏将三人,据浦断桥,能以一身之危,易百万生灵之安。’谓胥浦非一邑之保障,不可也。八月十六日经始,至十月十五日台成。请名于郑公,曰‘揽胜’。收一邑之形胜于台中,树千秋之雄胜于境外。‘胜’之时义,大矣哉!”
可见,崇祯八年(1635)建在胥浦桥北的挡军楼,是为了阻挡“流贼”的。哪一路流贼呢?姜埰记中说“流贼辄寇中都,惊及陵寝”。查《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七“流贼”记载:“(崇祯)八年,十三家会荥阳,议敌官军。守应欲北渡,献忠嗤之,守应怒,李自成为解,乃定议。献忠始与高迎祥并起作贼,自成乃迎祥偏裨,不敢与献忠并。及是遂相颉颃,与俱东掠,连破河南、江北诸县,焚皇陵。”可见,崇祯八年攻破中都、焚毁皇陵的,是以高迎祥为首、张献忠为主力的农民军,李自成当时只是高迎祥的手下,还没到与张献忠平起平坐的地位。
此番流贼焚毁皇陵、连破江北诸县,离仪真已是不远,知县姜埰按照“兵宪郑公”的“檄行备御”指示,采取兴建敌台的防御措施,可谓得当。
县志还援引《明史稿•庄烈帝纪一》有关张献忠掠仪真的记载:“明庄烈帝崇祯十年(1637)九月丁卯,张献忠掠仪真。命中官刘元斌、卢九德赴援。”可见胥浦桥挡军楼建成之后,多多少少发挥了“挡军”的作用。
https://bbs.yizheng.gov.cn/data/attachment/forum/201801/24/100213br4jn3lnjuzry4ju.jpg.thumb.jpg
欢迎关注“仪征事”公众号(yizhengshi0514)和巫晨个人微信(wuchen0514),查看我的更多文章
本帖在“仪征事”公众号发布后,市政中心负责人易宏留言:城楼下的展厅将用于举办仪征历史园林展览。市楹联协会负责人高扬说,挡军楼对联是他所撰,联曰:城阙度春秋,长恋东园草木;楼台饶景色,尽收北固江山。并言借用了元代赵孟fu《送缪秀才教授真州》诗句。 前几天晚上在东园玩,第一次见到挡军楼。东园里面还是蛮漂亮的 前几天晚上在东园玩,第一次见到挡军楼。东园里面还是蛮漂亮的 刷经验,勿怪!!!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