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chen 发表于 2019-2-12 23:36

走过曹雪芹小道

2019年2月9日是大年初五,我们一家在北京团圆呢,中午王建文博士给我发微信,他从越南过年回北京了,约我去曹雪芹纪念馆玩,我说好啊,年前仪征红学会张桂琴会长还约我,说开春了让我带他们会员,在仪征搞一次曹寅遗迹一日游,我假吗日鬼被聘为他们的顾问,可我对红楼梦真没啥研究,只是对曹寅在仪征的遗迹了解点皮毛而已,这回正是学习好机会。

王建文是北京农学院的博士,专攻古代园林,对仪征古代著名园林如宋代东园、明代寤园、清代朴园和白沙翠竹江村等都有研究论文,我多次在仪征陪同他探访遗迹、出席座谈会研讨会,他也热心地帮助我提供研究资料、指点切磋,是业界好友。

王博士开车来接我和我太太董非,下午14:30我们从立水桥出发,经仰山桥上北五环,在香山出口下,约半个小时就到了北京植物园(这里属于海淀区香山街道)。

我是第一次来北京植物园,从前到过与之毗邻的香山公园、八大处公园,更远一点的潭柘寺公园也去过,还曾准备去周口店,看看60万年前北京猿人、10万年前新洞人、1.8万年前山顶洞人,总之,对北京西山很有兴趣。今天进得门来,但见群山环抱,溪水由远而近,南方少有这样厚冰,不禁掏出手机拍张风景。
【北京植物园风光】

行不多远,是黄叶村和曹雪芹纪念馆。黄叶村已经没有真正的村落了,原址的一组房屋建成了曹雪芹纪念馆,村口有个木质小门楼,门前有红学家周汝昌手书敦诚题雪芹句:“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扣富儿门。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黄叶村口】【周汝昌手书】

这首诗被认为是曹雪芹在此著书的证据,敦诚全名叫爱新觉罗·敦诚(1734-1791),字敬亭,号松堂,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之五世孙,他有个哥哥叫敦敏。敦敏、敦诚都是清宗室诗人,与曹雪芹是很好的诗友。这首诗叫“寄怀曹雪芹”,全文如下:

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孙。
君又无乃将军后,于今环堵蓬蒿屯。
扬州旧梦久以绝,且著临邛犊鼻裈。
爱君诗笔有才气,直追昌谷破篱樊。
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
接罗倒着容君傲,高谈雄辩虱手扪。
感时思君不相见,蓟门落日松亭樽。
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扣富儿门。
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敦敏也有诗说到黄叶村,诗名是《西郊同人游眺兼有所吊》:
秋色召人上古墩,西风瑟瑟敞平原。
遥山千叠白云径,清罄一声黄叶村。
野水渔航闻弄笛,竹篱茅肆座开樽。
小园忍泪重回首,斜日荒烟冷墓门。

可见曹雪芹晚年在黄叶村写书,并非空穴来风。

进村后不久,见有大块花岗岩,正面是旗人书法家启功(雍正皇帝九世孙)所题“曹雪芹纪念馆”,背面是“曹雪芹纪念馆记”,记载1984年由北京植物园始建、1996年增建、2002年再建的过程,落款“辽海胡文彬谨识、吉林石东华书丹、曲阳刘秉杰镌石”,全文较长,略去。

遥见几排平房院落,院前几棵古老的国槐,显示出这里不是凭空臆建的假古村,院子门口挂着“曹雪芹纪念馆”的牌子,也是启功题的,我们三人在纪念馆前合个影。
【纪念馆前合影】

进门去,迎面是座木影壁,后面是院子,两进,大约十几间房子。前进有东西厢房和正屋,都作了展室。天井里有一丛竹子和曹雪芹的雕塑,我在曹公旁留个影。
【曹雪芹雕塑】

展厅里的第一块展板是胡德平(全国政协常委、北京曹雪芹学会会长、胡耀邦长子)序言,他确信这里的三件文物形成了曹雪芹的故居、生活环境和第二次婚姻的证据链。这三件文物是:落款为“拙笔”的正白旗村39号院墙上对联、落款“拙笔”且笔迹相同的老黄松木书箱、曹雪芹另一部著作《废艺斋集稿》残页。

展馆的曹家世系表和旁边的说明牌显示,曹家先祖原是明朝汉官,被俘后成为旗奴(正白旗包衣),曹雪芹是包衣第六代。
曹雪芹(曹霑)出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夏天,他出生前三年,祖父曹寅已经去世;出生前三月,父亲曹颙也已去世,曹雪芹是母亲马氏的遗腹子。他的堂叔曹罘钪脊?谈?茱J之母李氏,继任江宁织造。

纪念馆内有一副“李煦行乐图”,由清初画家周道、上睿作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上面有曹寅、宋荦(时为江苏巡抚,后任吏部尚书)等多人题跋。李煦是曹寅的内兄,从康熙四十二年起,曹寅和李煦轮番担任两淮巡盐御史,办公地点(使院)在仪征天池,他俩在仪征陆续工作生活了八年。展览馆展牌显示,曹雪芹出生时,祖父、父亲都已去世,李煦对少年时期的曹雪芹,应产生过重要影响。
【李煦行乐图(局部)】

雍正即位后清查亏空涉及曹家,恰好曹家家人骚扰驿站,触怒皇帝,家产抄没,13岁的曹霑离开江南,返京归旗。
【曹家世系表】

返京后曹家生活困难,雍正开恩给房。内务府档案中有一件刑部移会载明:“后因隋赫德见曹寅之妻孀妇无力,不能度日,将赏伊之家产人口内,于京城崇文门外蒜市口地方房十七间半、家仆三对,给与曹寅之妻孀妇度命。”

不晚于乾隆十一年(1746)四月,曹雪芹已在香山正白旗服役,住所就是纪念馆所在地(黄叶村过去就叫正白旗村,纪念馆是正白旗村39号)。乾隆二十年(1755)因房屋漏雨,迁居镶黄旗外北上坡,乾隆二十五年(1760)第二次婚姻,迁居白家疃,好友送给他一对黄松木书箱。正是在正白旗居住的十年时间,曹雪芹完成了《红楼梦》和《废艺斋集稿》。

曹雪芹发妻早逝,留下一子,乾隆二十八年(1763)该子夭折,曹雪芹伤感成疾,于当年除夕去世,得年49岁。

仪征大儒阮元,出生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他出生时曹雪芹刚刚去世,他俩没有交集,此处仅作为时间参照。

展馆的“题壁诗”解说词:1971年4月4日,正白旗村三十九号院舒成勋家的墙皮下,惊现大量题壁诗,其中有“拙笔”字样,并有一副排列为菱形的“远富近贫”对联,与香山一带传说的友人赠曹雪芹的对联仅有三字只差。
【题壁诗】

新浪博友“葛陂士张祚臣”在《残盃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一文中有较详细的记叙:1971年,在正白旗三十九号的老屋的西墙壁,房主在修缮房屋时发现了一组“题壁诗”,这个发现轰动了当时的红学界。因为在1964年吴恩裕先生在西山调查时提到,曹雪芹在西郊时期有个朋友,叫做鄂比,曾送给曹一副对联:“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绝义世间多”,这幅对联与“题壁诗”中的对联“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有;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只有三字之差。
【张祚臣文中的曹雪芹书房墙壁】

张祚臣文中还提到,80年代初,在一个张姓工人家里发现了一个曹雪芹用过的松木书箱,书箱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曹雪芹续婚时,友人送的贺礼,上有"拙笔"画的一块顽石,一丛兰草,旁有“题芹溪处士句”。书箱后面有曹雪芹写的书样清单,清单字迹竟然跟专家考证的曹雪芹亲手撰写的《废艺斋集稿》的笔迹几乎一致。
【张祚臣文中的曹雪芹书箱】

张祚臣文中提到的展室,我们无缘得见,因为院子的第二进展室已经关门下班了,估计墙壁和书箱两张照片,都是第二进的展示。
出纪念馆西门回望,胡德平题“芹圃学坊”,小院雅致,古树遒劲。
【芹圃学坊】

导游图显示,出黄叶村到后山白家疃的山路,叫曹雪芹小道,途中有很多古迹,还有与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有关系的景点,已是下午三点多,我们抓紧时间,顺着路牌的指引前进。

路边和远处有几座碉楼,靠路边这座是修复过的,与四川丹巴嘉绒藏区的碉楼十分相像,前面地上还有红衣大炮,看解说牌,方知是乾隆皇帝专门为征讨大小金川而修筑的模拟战场,怪不得这么眼熟。联想起解放军在朱日和训练基地,有一座模拟台湾“总统府”的建筑,异曲同工。
【碉楼】

路边还有两块太湖石,分别刻有敦敏和永中的诗,敦敏的《西郊同人游眺兼有所吊》前文已述,永中(爱新觉罗永中,1735-1793,康熙第十四子允禵之孙)的诗如下:

传神文笔是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
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
【永中诗石】

前面不远处,还有正白旗古井和十三块大小不一的石碑,我们拣较大的石碑初读一下,最大的碑是和硕某亲王的,太高大,头仰得发酸也看不清;次大的是和硕礼亲王代善立的碑。

过一座桥,在通往卧佛寺的路上,有一个北纬40°雕塑,我突发奇想,北纬38°(朝鲜三八线)对应我国哪里呢?回家后查地图,石家庄、阳泉、榆林、吴忠、武威,在焉。

卧佛寺是个俗称,学名叫“十方普觉寺”,始建于唐代,因寺内有元代铜铸的卧佛,所以一般都叫卧佛寺,是国务院2001年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大漂亮的琉璃牌坊,我们到达庙门口已过4点,卖票的下班了,我们请求看门的帮忙,说难得从江苏来的,就看一眼,看门的还不错,放我们进去了,不收钱。前年正月初六(2017年2月2日)我和董非去西便门外白云观,也是过了4点不卖票,央求一下人家就放进去了,北京人就是爽快。

工作人员指引我们穿过三世佛殿,直奔最后一进大殿——卧佛殿,因光线较暗,卧佛身上还盖着东西,只能隐约看到头部,头西脚东,说明牌显示,佛像长5.3米,高1.6米,重54吨,为世界最大最重铜卧佛,门前“性月恒明”匾额为慈禧太后所题。
【卧佛殿】

由北向南往回走,刚才穿过的三世佛殿已经关闭,再往南就是天王殿和山门殿,山门上面的 “十方普觉寺” 匾额原来是雍正皇帝题的,现在是赵朴初所题。继续走就是钟鼓楼、放生池、牌坊,大门口。

继续向西向北沿着曹雪芹小道前行,路边有郑板桥诗太湖石刻,是写给卧佛寺和尚的。还有个集秀园,有些江南园林风格,然后就来到了樱桃谷谷口。

樱桃谷也是京西的一处名胜,顺治十一年(1654)吏部左侍郎孙承泽致仕隐居于此,自号“退翁”,将此谷命名为“退谷”,谷内有孙承泽别墅“水流云在之居”、水源头、元宝石、石上松、12.9学生运动纪念亭、“保卫华北”石刻、诸多寺庙遗迹,“退谷水源”为宛平八景之一。

谷内原有严嵩所题“寿安山”和孙承泽所题“退谷”巨石,皆已不存,现在是舒同题的“寿安山”和梁启超题的“退谷”。

我们是逆着溪水,由南向北走的,在快到山谷尽头的地方,有三组景观区,分别在谷西、谷北、谷东。

谷西有孙承泽别墅“水流云在之居”,是建在高处的两房小院,舒同题匾,现已辟为茶馆,供游人到达最高点休息。
【从“水流云在之居”俯瞰谷内】

谷西还有“保卫华北”石刻是1935年北平学生在退谷举办抗日救亡夏令营期间,北大学生陆平、清华学生赵德尊所刻。
谷北有水源头,位于退谷尽头,清末时还有兵丁守护,现有舒同题“水源头”立石。

水源头西侧有元宝石,体量巨大、酷似元宝,底部悬空,内部砌有一榻,榻上方有空洞,砌成窗型,通风透光,曾有僧人在内修行。民间传说,此石即《红楼梦》中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
【元宝石和水源头】

谷北还有石上松,确实很奇特,一株侧柏在巨石的石缝中长出,因松柏相似,民间称为石上松。民间传说,曹雪芹受此启发,创作了宝黛生前约定“木石前盟”故事。
【石上松】

谷东是12.9学生运动纪念区,有纪念亭、有“华北之大,已经放不下一张课桌”雕塑,有小广场和彭真题字。

景区在这里就到头了,从下而上基本上是栈道坡道,台阶不多,我上来了很高兴。王博士见我游兴正浓,就对我说,曹雪芹小道并没有走完,还要翻山才能到白家疃的,天快黑了咱们不去,但是在小道经过的地方离这里500米左右,有一处货真价实的曹雪芹遗迹,只是没有栈道了,是野路,古时候僧人和老百姓走的,你腿不方便,去不去?我问有台阶吗?台阶多了我就放弃。他说,没有台阶,都是碎石板铺的坡道,就是有几段比较陡。我想已经到这里了,就500米,机会再也没有啦,咬咬牙说,上!

我们翻过景区栏杆,走上了野路,这是碎石板铺成的路,两边没有护栏,有几段就像黄山的鲫鱼背,在山脊上行走,有点儿险。遇到三、四处陡坡,董非在后面推,王博士在旁边拉,我则手脚并用,狼狈爬行,董非说你下来时怎么办呢?我喘着大气回道,先上去再说!

终于来到了一处山腰,有被铁栏杆围起来的景点,没有说明牌,里面是几块平放着的大石板,石板下可见井壁,隔着栏杆依稀可看见大石板上有字,王博士指着字对我说,你看这是古,这是井,这是繁写的广(廣),这是泉。我说,看不太出来。我把相机伸进栏杆,拍了石板还拍了古井内窥,回家后在电脑上仔细辨看,果然有“广泉古井”四个字,用PS软件红色标出。我的手机是华为mete9,效果还不错,2018年2月24日我探访邗江立祺学校,石额被他们砌在二楼山墙上,只好踮起脚举起手机拍照回家研究,居然发现落款是周佛海。
【石板上有字】【古井内窥】【在古井旁留影】

古井后面上个小坡,是一大片相对平缓的地,断壁残垣隐约还在,地上大概能看到些房屋的基础,王博士说:“这里就是广泉寺,曹雪芹曾到过这里,还写过诗。我是在曹汛的一篇文章中看到,然后独自一人找到这条小路的,别说你们仪征的红学会会员,就是全国的红学会成员,找到广泉寺的也没几个人。”我说,感谢博士指点,游记写出来,羡慕死他们!
【广泉寺遗址】【山间小路】

下山时选择了另外一条路,碎石严重些有些滑,走了一节儿,就沿着废弃的围墙外走了,手能抓着东西,就不怕了。围墙内估计是废弃的五华寺,绕过大门紧闭的“神秘单位”,就回到了景区谷东栈道。天已擦黑,我们大步流星,在完全黑时回到了停车场。

回家后,王博士将他收藏的总第二十五期《燕都》杂志曹汛的《曹雪芹的足迹与广泉寺叠石》文章发给了我,文中有曹雪芹的好友张宜泉《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原韵》诗,可知曹雪芹曾有《西郊信步憩废寺》诗;从宋荦《广泉寺用阮亭钝庵洞庭试卷韵》,推出他用的是王士祯、汪琬等人的诗韵。宋荦、王士祯、汪琬等人,都是曹寅的好友。曹汛进而推出,曹雪芹、张宜泉所说的废寺,即是宋荦所说的广泉寺,曹雪芹到过广泉寺并且有诗。

曹汛是著名的建筑历史学家,在这篇文章中,还讲述了他1986年12月19日走谷东野路找到广泉寺古井的经过,王博士正是看到此文后,一个人来此寻访找到古井的,当时他心里非常高兴,这次带我寻踪,我也十分欣慰,看到广泉寺古井,是此行最大的惊喜。再次感谢王博士的热情相邀和悉心指点!

https://bbs.yizheng.gov.cn/data/attachment/forum/201812/14/151239nx11yrnic7ypp1pp.jpg
欢迎关注“仪征事”公众号(yizhengshi0514)和巫晨个人微信(wuchen0514),查看我的更多文章

矿区老王 发表于 2019-2-20 20:51

巫爷 PK 曹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过曹雪芹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