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茶事近
仪征茶事近 又到刘郎红映,灞岸垂烟时,仪征官绅各界又要忙乎茶事了,在下不才,也来凑趣一二,聊添意兴耳。茗者,茶也,早晨采摘的叫茶,晚间采摘的叫茗,一说新树上采摘的叫茗,老树上采摘的叫茶,茗并不是指名牌的茶,有名气的茶,过去人讲究,加之小规模生产,一家一户制作,早茶、晚茶,老茶,新茶可能味儿有些细微的差别,得分清楚。现在工厂化生产,所有采摘的茶一起制作,哪还有茗、茶之分,茶也是茗,茗也是茶。少时读古人句,“从来佳茗似佳人”,觉不解,不知茗是怎样一种诱惑人的饮品,可能类似“红牛”、“伟哥”一类东西。及长,稍读书,始知,他说的就是茶,不过是做成了茶饼,上涂有装饰图案,恰似“膏油首面”而已。可见古人也没有把茶和茗细分。现在我们常在街面上见到“茗茶馆”、“茗茶店”的招牌,甚至茶叶包装盒上赫然印着“某某茗茶”。就叫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了。明明就是茶叶,却要说成“茶茶叶”,真不知其中奥妙何在?
更有甚者,在茶叶的包装盒上,茶楼匾额联语上将茶字写成荼字,以示古雅深厚,不类同侪。荼是什么东西?大毒草也。这么写,等于在包装盒画上一个骷髅,这样的茶叶还卖得出去?还有人敢喝吗?如果这个茶叶产自扬州化工园的周边,因了有毒气体的熏染,自有些工业文明的味儿,那倒另当别论了。在茶叶包装上标明一个“荼”,不欺不瞒,显得经营者诚实可信。 茶字与荼字,本出一源,古时是一个字,但唐代以降,便分成两个字,各自指不同的植物,不可混用。看来,我们有些种茶的、卖茶的是被书法家忽悠了。书法家鬼画符都是艺术,他怎么写都行,你这么用可不行。书法家真是泥古不化,不懂市场经济,不懂广告效应。
如果说书家的迂阔尚可理解,而那写在绿杨春茶叶铁皮包,罐上的小诗就纯属恶搞了。“扬子江中水,捺山顶上茶,绿杨春来早,名茶冠天下。”四句话有三句不着调儿,不韵不辙,不文不白,不伦不类。绿杨春这个名字已经傍上了“绿杨城廓”扬州这个大腕,何必还要画蛇添足、狗尾续貂,暴露出自己是“捺山顶上茶”呢?你以为捺山是洞庭君山、太湖东山、苏州虎丘、福建武夷吗?再者,茶大都种植在山谷中,何曾有在山顶上种茶的?说起烹茶的水,历来是以泉水为贵,“天下第几泉”就是喝茶人品出来的。人说古时扬子江水是清澈的,可以直接烹茶饮用,相传镇江金山江中的水烹茶为最佳。但不生活在江边的人,能用扬子江水煮茶的,只有帝王将相,动用国家资源把长江水象给杨贵妃送荔枝一样 “水递”到京师。现在都喝自来水,普天下自来水差不多都一个味儿,谁也无法从长江中直接汲水烹茶,再说你卖茶叶也不搭售扬子江水呀?至于说自己的茶“冠天下”也太不谦虚,太自我炒作了。我一直怀疑,当年说绿杨春茶上了北京奥运会的主席台,是不是我们朴实的茶官们中了北京业余掮客的奸计。茶种得好,制得好,包装得好,让人能喝出茶的真味来,就已经够文化了,何必再搞进这些类似“三聚青胺”的文化“添加剂”呢? 仪征从公元一千九百五十七年有茶树种植,仪征人喝自家茶也已喝了六十来年,越来越喝出点味儿了。饱暖思文化,这几年还办起了茶文化节,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字可是简单易懂,要谈茶文化,先把茶文字给弄明白了,免得贻笑大方。 说起茶文化,我再赘言几句,中国唐朝以前喝荼,唐朝以来喝茶,保守算起来也有二千余年了,当今已经有茶博士出炉了。当然,我所说的茶博士不是旧时茶馆里的小二,而是喝茶专业取得博士学位的专家。其实,茶的学问重要的不是在技艺层面,它所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种境界,一种超然物外、自然自在的心境,在和敬清寂中体悟天地人生,追求与自然的契合,茶文化里哲思多多,禅意多多,是我辈俗人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的。仪征人谈茶文化,办茶文化节,还是谨慎一点为好。在此,我要奉劝咱们的茶官、茶商们,千万别学笔者这般半瓶子醋的文人,把文化的鼻子到处乱嗅,有个一知半解,便自认为博古通今,作清高状,作深沉状,作鹤立鸡群状,作沐猴而冠状,以为自已是仪征顶级的文化人了。操持仪征茶文化大计舍我其谁,不就是发一个文件,开个协调会嘛,多大的事呀。殊不知,附庸风雅这个活儿也是有技术含量的。如果办一个茶文化节,只是请一批政商界朋友来吃吃喝喝、看看歌舞,参观参观市容市貌,似乎和茶文化的精神远了去了,那还不如办一个新城猪头肉节、三六盐水鹅节来得干脆,若是硬要将这些俗事当作法事来办,无异于为一群穿着袈裟的和尚举办集体婚礼。
茶文化节,让碧螺春、大红袍、铁观音、西湖龙井、六安瓜片这些老朽们去办吧!咱们似乎更适合搞一个有酒有肉,”尚义求真”的节日!
“吃茶去”(禅语)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精彩,有化骨绵掌的功夫 本帖最后由 人生留白 于 2019-8-22 09:12 编辑
烟、酒、茶
是我的最爱 狗屁不通 jxp 发表于 2019-10-6 07:48
狗屁不通
你说不通就不通了?谢谢你顶帖,让更多人分享我的观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