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chen 发表于 2019-6-17 16:00

仪真运河禁泊碑考读

内容摘要:仪真地处大运河入江口,为两淮盐运掣捆转运中心。仪真东门外厂东地区是盐艘必经之地,也是漕船、民船混行的要道,为加强航道管理,确保盐艘畅通,根据巡盐御史要求,仪真县衙、县卫出台了运河禁泊令并勒石通告,通过对禁令碑的考证解读,了解当时的生产运输方式、地方管理的组织形式,从而进一步理解河道管理之于两淮盐运的重要性。

关键词:盐运 仪真 运河 禁泊碑

一、禁泊碑碑文

2011年,仪征市政府招商引资项目东园宾馆(原晶崴大酒店、今金瓯大酒店)建设过程中,出土了一通石碑,经过清理,仪征博物馆已将其陈列,碑文如下:

江南扬州府仪真县正堂彭、仪真卫正堂刘,为疏通河道叩饬勒石永禁事。

奉巡按两淮盐漕监察御史加三级赫 宪牌,内开,案据商人江楚吉、秦晋兴禀前事词称:“前挑河之时,仰宪威灵,已将捡存粮船谕泊闸内,今又仍移鱼行,将来新旧引盐必致阻滞,伏乞恩檄仪真县、卫两廉,将朽烂粮船饬令移泊龙门桥,其杂项民座划船务使随到随卸,并不许两岸堆积粪草。取具保甲,遵依报县,方免阻塞。但恐日久废弛,叩乞金批,勒石永禁”等情到院,据此察河道阻塞,有误赶运,除呈批准勒石永禁外,合行饬禁。

为此,仰该县、卫官吏照牌事理,即便专差干役,前往鱼行一带,将一应朽烂粮船,移泊龙门桥地方,并不许两岸堆积粪草,以及民座划船久停不卸,致使盐艘难以挽运。仍每月取具地方保甲,遵依结状,呈报该县、卫不时查察,慎勿疏忽等因,奉此合行勒石永禁。

为此,仰厂东坊保甲并居民人等知悉,嗣后毋许停泊朽烂粮船,其杂项民座划船务须随到随卸,不许久停阻塞,以及两岸仍前堆积粪草,有碍盐艘挽运者,许该保甲即时扭禀本县、卫,以凭重处,除一面取具不违遵依存查,慎勿违玩,须至碑者。

康熙四十年岁次辛巳五月初四日立
县(签名)卫(签名)

【插图:仪征博物馆藏运河禁泊碑(局部)】

二、碑文涉及的人物

碑文中涉及几位有姓名人物,分别是“巡按两淮盐漕监察御史加三级赫”、“仪真县正堂彭”、“仪真卫正堂刘”、“商人江楚吉”和“商人秦晋兴”。

1、巡按两淮盐漕监察御史加三级赫。查《光绪两淮盐法志》卷一百三十一、职官门、职名表一,康熙三十九年(1700)巡盐御史名叫赫硕色,满洲人。
2、仪真县正堂彭。查《道光重修仪征县志》(以下简称《县志》)卷二十四、职官志、秩官表,康熙四十年县令一栏缺,但三十八年、三十九年,仪真县令名叫彭象晋,河南兰阳人,贡举。
3、仪真卫正堂刘。查《县志》卷二十五、职官志、秩官表,康熙四十年县卫一栏缺,但二十六年的叫刘溥,字泽公,河南阌乡县人,武进士。
4、商人江楚吉。查《县志》卷三、舆地志、津梁,有“广舆桥”条目:“在二坝西。康熙四十八年,商人江楚吉等修,有石《记》。乾隆十八年,重修。五十九年,增筑加高,以通子盐驳船。”
5、商人秦晋兴。查《县志》卷十九、祠祀志、庙,有“关王庙”条目:“在城南十字河北岸,后有三义阁。国朝康熙五十年,西商秦晋兴重修。”

“商人江楚吉、秦晋兴”,两位都是盐商,在《县志》上都能查找到他们的事迹,江楚吉修建广舆桥,方便装载子盐的驳船通行;秦晋兴在城南十字河(仪真最繁华的都会桥)北岸修建关王庙,保佑商务活动正常守序。碑文落款署名“仪真县正堂彭、仪真卫正堂刘”,对照《县志》,当为彭象晋、刘溥。

此碑系由盐商江楚吉、秦晋兴提议,仪真县令彭象晋、县卫刘溥报请巡按两淮盐漕监察御史赫硕色批准,为加强航道管理、确保盐艘正常运行而立。

碑文还涉及到没有姓名的人物,如干役、保甲,属于执行层面的基层工作人员。

三、碑文涉及的地名

碑文中涉及的地名有:闸内、鱼行、龙门桥、厂东坊。

1、闸内。从该碑出土的地点看,此处位于仪真运河之外河响水闸附近,仪真运河分外河、内河,外河走漕运粮船,内河走两淮盐船,从碑文“将捡存粮船谕泊闸内”可知,“闸内”之闸为响水闸。
2、鱼行。《县志》上并未载有鱼行地名,从碑文分析,立碑前朽烂粮船停泊在鱼行,有碍盐艘挽运,可知鱼行位于漕船和盐船混行的河道,即外河和内河分岔的上游,响水闸的东北侧,石碑就竖立在这里,今金瓯大酒店处。
3、龙门桥。龙门桥位于胥浦河下游,淮盐出江口之一的沙漫洲附近,已经不在大运河的内河、外河上,而是位于直接随江水涨落的港汊中。
4、厂东坊。这是仪真的一个坊名,得名于明代南京工部于景泰三年(1452)在仪真设立的一个机构“南京工部分司”,该机构专管砖厂(可集散500万砖),所以仪真有“厂东”、“厂西”的地名。

【插图:仪真厂东地区图(摘自《道光重修仪征县志》水利图)】

四、碑文中禁泊措施

碑文中指出了出台禁泊令前运河鱼行河道存在的三个问题,一是朽烂粮船长期停泊,二是民座划船在附近久停不卸,三是在运河两岸堆积粪草。

这三个问题,前两项是堵塞航道影响盐船通行,后一项不仅影响纤道,更严重的是会淤塞河床,导致船只搁浅乃至停运。

针对存在问题,禁泊令提出的治理措施有七项。

1、派遣干练差役前往鱼行一带,将朽烂粮船,移泊龙门桥地方。
2、由差役负责清除河道两岸堆积的粪草。
3、由差役负责督促民座划船尽快卸货开走。
4、厂东坊保甲负责每月巡查并向县令和县卫提交报告。
5、厂东坊保甲负责通知居民人等,今后不许停泊朽烂粮船,杂项民座划船务必随到随卸、不许久停阻塞,两岸居民不得象从前那样在河边堆积粪草。
6、凡有前例违章、造成阻碍盐运后果的,厂东坊保甲负责将嫌疑人扭送到县令、县卫,从重处罚。
7、立碑公示。

五、禁泊对盐运的意义

运河是古代经济的命脉,仪真运河地处入江口重要位置,保证运河畅通是历代地方官的重要职责。

1、运河河道的形成

大运河可以追溯到鲁哀公九年(前486)吴王夫差开挖的邗沟、东晋永和“江都水断”重挖的欧阳埭,这是仪扬运河的前身。隋、唐、宋对漕运的依赖越来越重,北宋真州(宋代仪征称真州)漕运量达700万石,淮盐7810万斤,在真扬运河上诞生了“真州复闸”,这是世界第一座复闸,比荷兰运河复闸早380年。

由于长江岸线后退,到明代时,宋代运河入江口已经淤浅,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致仕兵部尚书单安仁主持开挖了连接仪真南门天池与长江口黄泥滩的玉带河,并修筑五坝,将天池与长江隔开,保证运河之水不泄,天池即为运河终点。

明代漕运,不用宋之转搬,而行直达之法。为克服漕船过坝损耗巨大、费时费工的弊端,成化十年(1474),巡河工部郎中郭升开挖仪真外河,并在其上新建罗泗闸、通济闸、响水闸,弘治十四年(1501),漕运都御史张敷华建拦潮闸,至此,内河(天池)五坝走盐船,外河四闸走漕船,极大地提高了通航效率,“是岁,江河会通,舟无留行。扬旗伐鼓,通数十百艘于饮食谈笑之顷”。

内河五坝和外河四闸组成的航运体系,在明清两朝的漕、盐转运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禁泊碑所处的康熙年间,正是五坝四闸正常运转的时期。

2、运河河道的维护

运河河道淤塞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天旱少雨会淤浅,雨水太大冲刷河岸垃圾泥土入河也会造成淤浅,除了大自然的因素,倾倒垃圾等人为因素也是重要原因。维护运河畅通是历代仪真地方官的重要职责。

确保运道畅通的措施主要有四条。

一是及时挑浚。嘉庆皇帝在一道上谕中提到:“朕闻扬州府仪征县江口至江都甘泉二县所辖三汊河一道,共计六十余里,为通江达淮要津,向例三年大挑一次、捞浅一次,共需银一万六百两,皆商三民七分派捐输”,三年大挑一次、捞浅一次是惯例,事实上,从《县志?河渠志?水利》中查到较大规模的挑浚工程,达31次之多。

二是增加水源。运河下游虽有闸坝,但开闸势必放水,天旱坝也无用。为了确保运河有水,在运河沿线丘陵地区开挖了一些大塘,仪真境内有著名的陈公塘,由东汉末年广陵太守陈登所建,用于灌溉和运河补水。在运河里河接近天池的地方,还建有归水河(澳河),亦用于补水,“惜水如金”。遇到极端干旱年份,甚至组织人工车水济运,“车挽畎浍,以济运舟”。

三是减少流泄。运河上所建各闸,都是为了方便航行,免去过坝麻烦,然而凡事皆有两面性,船闸一旦开启,河水必然流泄,所以围绕仪真运河外河上的四闸,建还是不建,开闸还是闭闸,始终进行着激烈的争辩,各方博弈的结果是出台了规定:“当河溢潮涨,则四闸昼夜启勿闭;如江势平,河水未溢,则以潮水涨落为启闭,放舟、潴水,两无所失;至冬寒水枯落,则闭闸勿启”。

四是加强管理。上述三条措施都是针对大自然制定的,然而对航道的人为破坏,则需要加强对行船人员和两岸百姓的宣传、教育和管理。“盐船自江、广回空,皆市米压载。至仪后,悉易以土石。至青山,卸入大江。久之,盛滩淤涨,口门遂塞。此外河受害之由也”,人为倾倒压仓土石,是沙漫洲江口逐年淤积的原因之一。鱼行运道阻塞,是朽烂粮船长期停泊、民座划船久停不卸、运河两岸堆积粪草所致。碑文中采取的七条管理措施,明确了责任人,既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又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管理还是到位的。

3、仪真盐运的意义。

仪扬运河真州段故道是中国大运河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东起漕河大桥,西至老闸口以西入江,由里河、外河、四闸、五坝等组成,全长约5000米。从明洪武十四年(1381)浚玉带河、建五坝开始,到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占南京、仪征盐运停止,为时472年,仪征运河入江口五坝、四闸、里河、外河组成的航运系统,维持着盐运的正常运转,也书写了中国盐运史上的辉煌。

盐税收入历来是古代主要财政收入来源之一,仅次于田赋。清末盐税每年约4500万两,占预算总收入的14.9%。清初全国九个主要产盐区岁额行盐总数为540万引,而两淮盐产即达160万引,占31%,康熙年间全国盐课982万两,其中两淮盐课竟高达607万两,清代首任两淮巡盐御史李发元在《盐院题名碑记》中说:“两淮税课当天下租庸之半,损益盈虚,动关国计”。乾嘉时期每年过仪征批验盐引所的盐斤达134万引,仪征运口举足轻重。

盐运事业造就了仪征城市的繁荣,道光十年(1830)全县人口三十万七千四百有余,田食之人不及十之三四,其余皆恃掣捆引盐以为生计。盐商在仪征修建了白沙翠竹江村、朴园等一批园林,其中在明末盐商汪士衡的寤园中,还诞生了世界第一部园林专著《园冶》。“津通扬子,鹾商辐辏,估客骈阗,俗尚繁华”。

因避讳,仪真自雍正元年起更名为仪征,本文仍以碑文中地名“仪真”叙事。

作者简介:巫晨,1961.12出生于江苏姜堰,1982年毕业于苏州大学物理系,现任仪征市政府办公室主任科员。所著《阮元与仪征》、《阮元仪征事》,广陵书社出版;所撰《十二圩两淮盐务总栈考》收录在2017年《中国盐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两淮盐运与仪征十二圩的兴衰》收录在2018年《海盐文化与区域社会论文集》。曾以阮元家乡学人的身份出席韩国“阮元与金正喜”国际学术交流会。2019.3.5中央电视台播出其参与拍摄的《中国影像方志?仪征篇》。


欢迎关注“仪征事”公众号(yizhengshi0514)和巫晨个人微信(wuchen0514),查看我的更多文章

春风神骏 发表于 2019-6-21 16:01

这考据的功夫

南郭 发表于 2019-7-24 16:41

仪征的兴衰史,后人知道的太少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仪真运河禁泊碑考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