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阮元浙江遗迹 ——参加扬州阮元文化研究所“运河情、浙江行”活动纪行
2019年8月25日-27日,我参加扬州市广陵区社科联和扬州阮元文化研究所组织的“运河情、浙江行——寻访扬州先贤阮元文化遗迹”活动,此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弘扬阮元文化而及廉洁从政优秀品格,丰富阮元家庙内‘扬州家风展示馆’内涵,打造广陵历史文化新名片”。活动走访了杭州诂经精舍遗址、阮公祠、阮公墩和宁波天一阁,感受颇多。参加活动共十一位同志,主要是阮元后人及相关专家,其中有:
曹永森 扬州知名文化学者、原文联主席
巫晨 阮元研究学者、原仪征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孙凯歌 扬州市文联
祁蕴元 扬州电台记者
阮锡安 阮元六世孙、扬州阮元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阮西蒙 阮元六世孙、阮元文化研究所成员
高静 扬州阮元文化研究所办公室主任
活动是25日上午7点,在扬州老政府门口集中乘车,我24晚在丹阳参加完苏大同学聚会后赶回仪征,25日早闹钟定在5点10分,早餐后打个“哈啰出行”顺风车,准时赶到扬州,上中巴,中午赶到杭州秋涛路26号“爱丁堡假日酒店”,午餐后前往西湖孤山浙江省博物馆,浙江大学陈东辉教授冒雨在门口等着我们呢。
陈东辉是阮元研究专家,著有《阮元与小学》等书和多篇关于阮元研究的论文,2014年11月16日,我在出席“大雅云台——阮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曾邀请与会的陈东辉和台湾静宜大学邱培超一起到仪征探访过阮元遗迹。这次我们在杭州的活动,他热心陪同、带路。
【左起:邱培超、巫晨、陈东辉2014年在仪征县学】
浙江省博物馆大门东侧立起了一块“诂经精舍旧址”石碑,从碑文看,是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根据历史资料、征求专家意见”后,在诂经精舍区域内立的,这里的“专家意见”,就是陈东辉教授的意见。因为从前大家都认为孤山俞曲园纪念馆(俞樾,号曲园,在光绪四年1878担任诂经精舍山长)是诂经精舍遗址,其实只是俞樾旧居,陈东辉经过考证和踏访,确认立碑处才是真正的遗址。
诂经精舍的前身,是嘉庆二年(1797)阮元任浙江学政时,召集全省“通经之士”,为编纂《经籍籑诂》在孤山新建的“编辑部”,有房屋五十间。阮元升任浙江巡抚后,于嘉庆五年(1800)将其辟为诂经精舍,“选督学时所知文行兼长之士读书其中”,学生自学研讨为主,辅以教师讲解指导,问以《十三经》、《三史》疑义,旁及小学、天部、地理、算法、词章,有月考,相当于今天的研究生院。
诂经精舍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出版了《诂经精舍文集》,培养了大批学者,开启了清代书院培养真才实学之士、追求经世致用的风气。
【诂经精舍合影】
我们读碑的时候,大雨居然停了,上车赶下一个景点的路上,路过诂经精舍遗址西侧不远处一个院子,门楣上有“西湖博物馆”篆体字,旁边有个全国文保碑,文澜阁!陈东辉教授说这地方估计你们有兴趣,进去看一下?我们抓紧时间进去。
文澜阁始建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是存放《四库全书》的地方,该书全国只有七套,北方存放于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文溯阁、热河文津阁(内廷四阁),南方存放于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江南三阁)。
太平天国战争后,江南三阁皆毁,但杭城名绅丁申、丁丙兄弟冒险回城,将文澜阁残书抢运出城之外,又散尽家赀,出资赴沪上购买散佚之书,战后又雇百余抄校人员,以朱丝直格纸抄补散失之书,收得文澜阁藏书计34000余册。除因底本一时无处录觅,尚缺1000余册外,基本上恢复旧观。光绪六年(1880),文澜阁开始重建,建国后4次维修,最近的一次为2013年。
江南三阁中,杭州文澜阁硕果尚存,镇江亦在2011年复建了文宗阁,如今躬逢盛世,正是修复扬州文汇阁的大好机会,据说此次同行的扬州文联原主席曹永森已经向扬州市领导提出了修复文汇阁的建议,但愿能付诸实施。
文澜阁的主体建筑是仿宁波天一阁的,楼前有水池,池中有太湖石“仙人峰”,池南有假山。阁旁有御碑亭两座,一为正面乾隆诗背面建江南三阁上谕,另一为光绪所题“文澜阁”。
【我和陈东辉在文澜阁合影】
上车后大雨又至,大家都说刚才参观时雨停了,是阮老太爷保佑,期望下一站阮公祠也能雨住,到达元宝心60号阮公祠时,果然雨又停了。
阮公祠位于吴山(城隍山)群峰之瑞石山,我2014年来过阮公祠,台阶太高,膝盖有毛病,是撑着别人的肩膀上去的。这次来我带了登山杖,下决心咬咬牙又上去了。阮公祠是个四合院,坐落在半山腰,祠堂后面还有个山洞,摩崖石刻为重阳庵,阮公祠是光绪五年(1879)由重阳庵改建而成的,这是全国唯一的阮元专祠,足见浙江人民对阮元的崇敬之情。
阮公祠最近一次维修是2007年。长长的石阶直达门前,颇具气势。大殿面阔五间,布置成中堂形式,中立巨幅阮元线刻像,前置几案等。两侧壁间以四幅仿古绢画展示阮元在浙江的四大政绩(修建海塘、剿灭海匪、疏浚西湖、诂经精舍),并悬有阮元书法作品。另以展柜的形式,陈列阮元的年谱、书法作品,以及各种版本的阮元的主要著作。
阮锡安、阮西蒙两兄弟,在祖宗像前拜谒。我们一行十二人(含陈东辉教授),也向先贤鞠躬致敬。我上次来阮公祠曾在台阶上留影,并将照片用在了《阮元仪征事》一书中,如今故地重游,再在原地拍一张照片。
【2014阮公祠】
【2019阮公祠】
晚餐有一款小吃,面皮包裹一根葱、一段油条,陈东辉教授说这叫“葱爆桧”,杭州人民痛恨秦桧,发明了这个小吃。
8月26日上午,天气大好,我们乘车前往西湖风景名胜区湖滨管理处(绿杨路2号),陈冕科长带我们走到西湖边,登上“钱王号”画舫,驶向阮公墩,在靠近三潭印月时,陈科长贴心地请驾驶员绕三个石塔走一下,使此行多了个观赏点。
船到阮公墩,大家上岛后看到码头附近一块太湖石,上有“阮墩环碧”四个大字,都很兴奋,纷纷在此拍照。
阮公墩是杭州西湖中的一座绿色小岛。嘉庆十四年(1809)二月,阮元再任浙江巡抚期间,主持疏浚西湖工程,以浚出葑泥堆筑成小岛,后人称之为阮公墩,与三潭印月、湖心亭鼎足而立,犹如蓬莱三岛一般的仙境。
阮公墩不大,面积8.5亩,目测周长约一华里,环岛走一圈不会超过10分钟。岛中心有一组仿古建筑,平房,很精巧,有“雅事长留”、“阮元陈列室(云水居)”、“茶烟一榻清”、“忆芸亭”等,陈科长带我们参观阮元陈列室,全部使用耐久的铝制展板,内容比扬州阮元家庙还要齐全。
阮公墩环境特雅,在上面开个座谈会,心情愉悦。陈科长介绍了阮公墩大致的情况,从前地基松软,1982年为开发旅游资源,在岛上增添1000多吨泥土,周围块石加固,始有这几间小屋,近年来强调环保,有人建议拆除,将阮公墩变成纯生态,鸟类乐园。由于有了阮元陈列室,与研学和纪委廉政教育挂上了钩,建筑得以保留,但不作为景点对外开放。2016年杭州G20峰会时,阮公墩曾作为备选会场。
座谈会上,每个人都有发言,我说,虽然研究学习阮元文化多年,也走访过不少阮元遗迹,但阮公墩从没有来过,今天如愿以偿,会议室内悬挂的两幅阮元书法,内容都是关于仪征的,一幅是“庚子莫春坐宗舫游万柳堂复入江回真州看桃花”,另一幅是“甲辰三月十日约仪征两儒学重游泮宫采芹拜圣贤于棂星门墀下”,这两首诗及其解读,我都在《阮元仪征事》书中有讲述。看了岛上阮元文化的展示,作为来自阮元家乡的人,既对杭州人民充满感激敬佩,又为仪征缺少这样的文化亮点感到惭愧,今后还要继续大声疾呼。
会议结束后,举行了简短的赠送书法作品和赠书仪式。书法是曹永森主席写的,内容是阮元的《苏堤春晓》诗:
北高峰上月轮斜,十里湖光共一涯。
破晓春天青白色,东风吹冷碧桃花。
【阮墩环碧合影】
其实原本阮锡安是想请曹主席写阮元的这首《阮公墩》诗的:
三十余年老葑堆,小亭花柳几时栽。
一墩自向西湖出,不似王家争着来。
只是这首诗是不是阮元写的,出处不明,慎重起见,换了苏堤春晓。
离开阮公墩时,大家都恋恋不舍,喊了好长时间才到齐。我到杭州来过多次,三十多年前旅行结婚就是到杭州来的,对西湖印象极佳,百来不厌,但是阮公墩从来没有上去过,这次托太傅老爷子的福,如了我意。我在船尾拍了一张阮公墩全景,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翠岛、航迹,如诗如画。
【阮公墩全景】
离开阮公墩,在柳浪闻莺附近上岸,穿过功德坊去停车场,顺便游览一下钱王祠。钱王祠始建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现在的钱王祠是2003年复建的。内有铜献殿、功臣堂、五王殿、古戏台、婆留井等,主要功能是祭祀吴越国钱氏三世五王,其中钱镠(liú)是开国之王。
钱镠起家前是个私盐贩子(与黄巢、张士诚颇相似),唐末大乱时从军,因军功逐渐升迁,景福二年(893)唐昭宗任命他为镇海军节度使;开平元年(907),后梁太祖朱温封钱镠为吴越王兼任淮南节度使;龙德三年(923年),后梁末帝朱友瑱册封钱镠为吴越国王,正式建立吴越国。
五代时仪征属于南吴、南唐,与吴越国战争不断,吴越国始终奉中原王朝为正朔,协助周世宗、宋太祖征南唐,钱镠的孙子、第五代吴越王钱弘俶“纳土归宋”,开创了中国和平统一的先河,此举被认为积德甚厚,惠及子孙,北宋编写的《百家姓》将“钱”姓排为第二,钱氏一脉香火鼎盛,钱谦益、钱大昕、钱复、钱钟书、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其琛等,都是其后裔。
【钱王祠】
曹永森主席是个勤奋的人,他昨天在来杭州的路上,就与阮西蒙、祁蕴元讨论斟酌他所写的歌词,今天上午跟大家说,他就昨天在西湖边的诂经精舍、阮公祠两项活动,写成了两首诗,阮公墩一结束,又成一首,发到群里,引起大家喝彩。
曹永森主席的三首诗:
西湖即兴
七月西湖骤雨中,阮墩环碧画船红。
多情杨柳迎风揖,见说当年邗上翁。
阮公祠寄语
堂前齐拜揖,心语寄秋风。
今日西湖好,先贤济世功。
阮公墩雲水居記游
桂子飄香處,西湖雲水居。
蔭涼雖片刻,心底飲清溪。
阮锡安号召大家或和或作,并对我说,上次在韩国,你跟人家即兴对诗的,必须来一首。我说,我既不会韵脚,又不通平仄,更不懂意境,勉强凑合一首吧。于是我在车上想了一下,凑成了一首《阮公墩》:
水光潋滟晴方好,环碧阮墩幽深奇。
不与三潭争月色,只留清风满希夷。
第一句是苏轼名句,描写西湖的,用在阮公墩再贴切不过,一个字不用改;第二句是具体描写西湖十景之一“阮墩环碧”的,幽深新奇;第三句是借斯尔螽(zhōng)的诗句,寓意阮公墩不与旁边的三潭印月比人气、争高下的品格;第四句用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诗句,阮公以清廉著称,用此典也很切合。“希夷”是道家所云“时空”的意思。
南京阮西蒙、扬州文联孙凯歌、杭州陈冕亦有和诗,大家戏言,这个可以叫“西湖修禊”了吧!后来,在回扬州的路上,因故没来参加活动的王章涛老先生,也发来了诗作,曹主席回到扬州后,又发来一篇,孙凯歌和了一篇,阮锡安也上了一篇。细算起来,共有13篇。
由于下午要参观京杭大运河博物馆(阮元曾任漕运总督),所以将车开到博物馆附近,停车找饭店,天气湿闷难耐,附近只找到一家拉面,大家抢进去吹空调,一碗面解决战斗,只是觉得陈东辉教授陪了我们一天(昨天下午今天上午),吃这个有些对不住他。
下午两点半,我们来到了位于杭州市拱墅区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广陵区社科联负责同志,由于运河文化交流缘故,多次到访此地,与拱墅区宣传部、社科联很熟悉,对方安排了杭州大运河文化研究院的周佳科长接待我们,周科长讲解很详细。博物馆建筑面积一万余平方米,展览面积五千余平方米,分序厅和“大运河的开凿与变迁”、“大运河的利用”、“运河畔的城市”和“运河文化”四个展厅,馆名是乔石题的,这使得该博物馆能冠以“中国”之名。
【大运河博物馆合影】
出了博物馆大门,过了“南北通津、利泽千秋”牌坊,就看到了博物馆真正的“镇馆之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拱宸桥。该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全长92米,三孔,多次重建,现桥为光绪十一年(1885)重建,桥下仍在通航,可谓活着的老古董,由于是大运河最南端的桥,所以特别有象征意义。
【拱宸桥】
下午四点钟,结束了在杭州的参观,前往宁波去也。路上有人谈起,岳坟前面的铁人,好像也是阮元设置的,还有那副有名的对联。我回家查了一下资料,嘉庆六年(1801),阮元命将缴获的安南艇匪兵器,铸造成秦桧等四佞人跪像,置于岳飞墓前,这是史实,王章涛《阮元年谱》援引阮亨《瀛舟笔谈》有明确记载。而阮元撰写秦桧和王氏颈上木牌对联,则系传闻。秦桧颈上所挂上联: “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此。”王氏颈上所挂下联:“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颇见爱憎,亦见幽默。
8月27日,早餐后前往天一阁。“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是宁波的城市名片,宁波的经济总量列浙江第二位,而天一阁使宁波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是通常“暴发户”的形象。我觉得每个城市都该有自己的文化之根,最好有个物化的纪念馆、公园啥的。比如漳浦的黄道周纪念馆、金坛的段玉裁纪念馆、高邮的王念孙王引之纪念馆、如皋的水绘园、海安的韩紫石纪念馆、疏勒的张骞纪念馆,扬州景点很多,算得上文化之根的地方,大概是平山堂吧。我们仪征的东园,承载北宋繁忙的漕运和辉煌的人文,可以算。
天一阁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至四十五年(1566),是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的私家藏书楼,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椠(qiàn)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1982年天一阁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
天一阁系根据郑玄所著《易经注》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语而得名,采用“天一地六”的格局,所以藏书主楼为上面一间、下面六间,楼外筑水池以防火,天一阁的成功使得它成为众多藏书楼的效仿模范,著名的《四库全书》七座藏书楼,就是仿照天一阁建造的。
景区内除宝书楼外,还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司马第、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凝晖堂、东园、麻将起源地陈列馆、秦氏支祠、中国地方志珍藏馆、北书库等。
我们此行主题是寻访阮元遗迹,阮元在浙江做过学政和巡抚,多次视察天一阁,并于嘉庆元年(1796)、嘉庆二年(1797)、嘉庆八年(1803)登临天一阁。如今在天一阁景区内的千晋斋(历代名人与天一阁陈列室),有阮元展板,介绍他摹刻天一阁藏北宋拓本《石鼓文》、督促范氏后人编录《天一阁书目》并为之作序,分析天一阁能长久的原因。在宝书楼大门口,有阮元撰写的对联:
承梅涧柳汀以后清节衣冠世泽永四明司马,
比南雷东磵之奇图书泉石高楼仰百尺元龙。
【天一阁,门前对联为阮元所撰】
【阮元摹刻天一阁藏北宋拓本石鼓文】
天一阁墙壁上嵌有上百通石碑,我简单看了几个,模糊,再加上天太热,无心恋战,后来有网友在我朋友圈提醒我,其中有阮元的,可惜我看到信息时,已经在车上了。
我在千晋斋还看到了另一位仪征人的展板,吴引孙,光绪二十年(1894)任宁绍台道员,发展了宁波后乐园揽秀堂藏书楼,在家乡郡城扬州建造了吴道台宅第,里面的测海楼是聘请浙东工匠仿造天一阁建造的藏书楼。在宝书楼内,有吴引孙撰写的对联:
高阁凌虚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宸章在上胜商衡周鼎传示儿孙。
【天一阁内吴引孙联】
我曾经写过一篇《传胪吴筠孙》,介绍的是吴引孙的亲弟弟吴筠孙,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是仪征历史上最后一位进士,而且是传胪(二甲第一名),宣统二年(1910)任湖北荆宜道(也是个道台),他的七位孙子中,有四位特别有名气:吴征铸(吴白匋),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戏剧专家;吴征鉴,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寄生虫学专家;吴征铠,中科院院士,核物理专家,全国政协委员;吴征镒,中科院院士,植物学家。在2008年1月8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自向获得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吴征镒颁奖。
在景区的凝晖堂里,陈列着诸多大家的书法墨迹,其中的“朴园藏帖”是我要寻找的又一个目标。我在《阮元仪征事》书中介绍过,嘉庆年间仪征盐商巴光诰,花费20万两银子在仪征北郊建成了巴祠(巴氏祠堂)和朴园,假山是造园大师戈裕良垒的(苏州环秀山庄、扬州小盘谷也是他垒的),巴光诰延请多位名流,书写翻刻名篇,将墨迹镌刻在六十多块石碑上,拓片成集,刊印成书,取名“朴园藏帖”,天一阁凝晖堂里展出的,是著名文人钱咏翻刻的独孤定武兰亭本,是朴园藏帖其中的一页。
【朴园藏帖】
在回扬州的路上,广陵区社科联负责人、曹永森、阮锡安还作了总结发言,他们说,此次“运河情、浙江行”活动,收获很大,浙江人民对阮元文化的挖掘、宣传,有深度有效果,值得我们学习,浙江同志将阮元文化与研学、廉政教育紧密联系起来的做法,特别有借鉴意义。作为阮元的家乡,对阮元文化的学习、研讨和推广,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在建立官方研究机构、开展学术研究、扩充家庙遗迹展示内容、对接研学和廉政教育等方面,有更多的作为。
https://bbs.yizheng.gov.cn/data/attachment/forum/201906/17/155855jelxlbzu1u0e3wp0.jpg
欢迎关注“仪征事”公众号(yizhengshi0514)和巫晨个人微信(wuchen0514),查看我的更多文章
楼主为阮氏文化尽了一份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