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楚辞》心得 (2)
读《楚辞》心得 (2)姚大鹏深厚的楚国情结
以前觉得 屈原死得不值因为许多书中评说告诉我们屈原之死不能改变楚王的昏庸 奸臣的谄媚也不能改变楚国被灭亡命运 秦统一中国是历史大势所趋 屈原之死不过是螳臂当车 自不量力的愚忠 甚至是愚蠢 可是我读完《九章》
我觉得他的死是应该的是顺理成章的 一个人经历了那么多的煎熬 奔波过那么多地方 屈原太孤独了 太劳累了 又太渺小了 天地那么大 山原江水 滔滔洪流 滚滚红尘他只是其中一粒芥子而己在浩荡的宇宙中谁去注悥他生与死
何况这个世界上 早已找不到一个能了解自己的人了 这样活着 实在是一种痛苦 读完《九章》闭上眼睛 就可以看见这样一副场面 楚地奔流的江水 高耸突兀的山巉岩屈原带高冠 衣广袖 一个修长而静默的背影总是那样立着
举手投足间只有两个字:孤独 试着读《楚辞》特别是《离骚》《国殇》《哀郢》《卜居》《渔父》时心中狂躁不安 《楚辞》犹如疾风暴雨 控诉人间罪恶 特别是屈原的愤世嫉俗 特立独行都让人产生紧张与不安 奇崛的语言想象
疯狂得失去了控制 都让人情绪不宁不管如何 我明白 我现在的心境需要是回环往复而不是狂乱无章 这时候的《楚辞》于我而言大概是一剂良药多服为宜 楚地一个文化烙印 其倜傥神秘 犹如含情脉脉的眸 时时抓住我的灵魂
屈原 一个落魄的楚大夫其美德修辞 犹如无处 无形的风 时时拂过我心尖那种忧郁 那种愤懑 那种千转百折解不开理还乱的惆怅 归根结底 都缘于那些溶入灵魂的爱 “陟升皇之赫戏兮 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就是这个句子让唤醒了久违的泪水 如此的不加设计 不加酝酿的流泪能够想象 当屈原在吟到此处时 该是如何的百转千折 如何的泪雨滂沱其实 凭着屈原的才能和见识要在别的诸侯国谋一个展示才华职位并不是什么难事
况且在东周时代分邦建国的体制下 离故土远赴他国并不是“叛国行径”也不会有来自道德的谴责士的横行各国诸侯 卿大夫养士之风也非常的盛行在《离骚》一文中 借助灵氛口劝屈原离开楚地远走他国 “勉远逝而无狐疑兮
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 尔何怀乎故宇”又有巫咸更为明确的指向 ——臣择君并用了一系列的史例 “汤 禹严而求合兮挚 咎繇而能调 ......说操筑于傅岩兮 武丁用而不疑 吕望之鼓刀兮 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 齐桓闻以该辅
”在此屈原也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极端矛盾之情 也考虑 甚至真的要“历吉日乎吾将行” 可是就在那一刻 他还是以仆悲马怀的委婉表达来展示自己选择真的 什样才能让一个有才能的人在即将远离故土时体会到仆悲马怀而不是壮志满怀
最终还是以自沉作为挽救楚地的悲壮的讽谏 而如果《招魂》确系屈原所作 则更借巫阳口吻明确“魂兮归来”的抉择 而在《橘颂》中则借颂橘再申自己“受命不迁 生南国兮”的志向 不同的口吻与表达 都归结于对楚地深深眷爱
对于怀王 屈原是怀着深深的知遇之情的 虽然在血统上屈原也算是一个贵族 但要被重用 官至左徒 对与一个知识分子来说也已经是相当的不容易 在《九章.惜往日》中屈原明确提到怀王对他的信任已经到了“秘密事之载心兮
虽过失犹弗治”的程度 所谓“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如此的待遇让屈原如何能不感激涕零可是后来的怀王 却是“羌中道而回畔兮” “与余言而不信兮” 最后屈原被罢官甚至流放。而流放的原因居然是屈原对“黄棘之盟”的强烈反对
而他的反对 抗争的所带来反应却是:“荪佯聋不闻”乃至流放 “九年而不复”美人迟暮 人生几何啊 历史证明了屈原预见的准确性 盟约只是让秦国可以更好的实施远交近攻的战略而其的虎狼之心更甚 怀王果然被扣 最后客死他乡 可以想象
当时的屈原应该是多么的无奈伤悲加愤懑 可是即使这样 他也只是强调楚王是聪明但被党人遮蔽 欺骗当我一篇篇看下去《哀郢》《抽思》《思美人》《悲回风》........怎能不被感动在怀王被扣后 主张积极营救 可对顷襄王而言只是为了王位
几载春秋 几轮贬谪 他的心仍旧不悔 不悔的是爱国之心 报国之志“重华之证”“帝阍之拒”“求女之败”又能如何 还是挡不住他对故土楚地深沉热爱 可是在无数曲折的末尾 楚国败亡他仍要以投江殉国以鸣心中志
他仿佛是一个不死的灵魂 奔波了那么多地方没有实现自夙愿的地方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汨罗江一跃 一代忠士 一代大家沉于江底 但江畔仍旧留着他那千转百折解不开理还乱的惆怅悲伤每当读起楚辞 那身影总挥之不去http://bbs.yzs.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10/06/111330n9kfx4c4jxy42krr.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