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后感 (2)
《孟子》读后感 (2)姚大鹏顺其自然的思想
孟子经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 寓言来表达自己地观点和看法 而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变成了今天我们常用地成语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可见孟子思想对我们地影响及做事的行为不可谓不深厚
孟子所说的“揠苗助长”演变到今天一般都说成是“拔苗助长” 但说的都是同样一个道理 孟子认为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 都有自己的规律 必须循序渐进 不能揠苗助长 急于求成“必有事焉而勿正 心勿忘 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 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 不然就会像宋人那样“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把自己累得不行不说 还枯死了禾苗 得不偿失 要想幼苗茁壮成长靠勤于耕耘 不愿耕耘 拔苗助长
必然失败 就像人的成长与发展一样 同样要遵循规律 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根基一点点变得牢固 才能吸收更多的养分 成长得更好 由一颗幼小的树苗长成一株参天大树 孟子在告诉我们做事在遵守规律同时要重视顺其自然
适应事物本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谓“其进锐者其退速” 即是继承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 当我们想办成一件事的时候 往往急于求成而显得过于浮躁 沉不住气冒冒失失的前进就失去了方向重心 把握不住事物发展速度
方而更容易迷失方向孟子的观点就好像力的作用和反作用道理一样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越大 那它产生反作用也就越大 同样如果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 付出了太多的精力奋斗
那我们必然抱有更多希望和企盼 而一旦事物的发展出乎我们的意料和想象 那我们将比用平常心对待一件事物的时候更难以接受眼前的事实 所以凡是都不必看得太重 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 尽最大努力
做最坏的打算 这样当事情成功时 我们才不致于过于高兴 被成功的喜悦麻痹了清醒的头脑;在事情失败时 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 不致于过于失望和难过而丧失了前进的勇气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 孟子对于中国的影响数千年
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 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 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 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 虽然我认识只是管锥之见 但孟子本人的思想 精神却如穿晴空的红日
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短视 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 故“舍生取义” “舍利取义” 精神光芒
狭义的“仁义” 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 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 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 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 所以今天理解孟子“仁义”
实应站在高处 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 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 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 而这种认识 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 任螃蟹用力再猛 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 无论事物多么复杂
问题或困难 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 经常化险为夷 转难为易 而绰绰有余 当今着名于世界的“系统论” “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 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仁义思想找到雏形以形容孟子仁义之道
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 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另有一点 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 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 并给予一个发挥才干的舞台
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 立场坚定 意识独立 不同流合污者 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 不心随物转 有此二者 则造就孟子之大气魄 表现在文风上 则气势雄奇而磅礴 一人倾倒 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 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
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 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 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 如一是舍末逐本的思想 二独行特立的精神 三是驾驭形势的气魄
http://bbs.yzs.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10/10/124712lek92emm229mk2xc.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