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墨子》学习有感 (4)
读《墨子》学习有感(4)姚大鹏为最大多数人造福
我们都知道 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 当时周王朝政府信誉严重缺失权威性已经不在 周王分封大量的诸侯 看到周王朝的气数已经差不多了 诸侯们便争先恐后地抢占各自的地盘割据一方 虎视眈眈为争土地 甚至互相残杀 社会阶层也开始
出现新的变化 旧的贵族逐渐没落 新的地主和新的商人成为“新贵” 纷纷要求政治上的地位 在墨子止楚攻宋取得成功的第二年 恰值楚惠王当政五十年 墨子为宣传“义” 专程到楚国献上自己著作 楚惠王读了此书后 对墨子说“您的大作很好 请您留在楚国
做我的顾问 每年俸禄一百钟委屈您这位贤人了 ”墨子一听话说得很客气 就感觉到惠王不准备实行自己的学说 于是决意辞行回家 墨子非常有原则性 墨子所有观点的核心或者说宗旨就是为“最大多数人”造“最大的幸福” 战争对大多数人没有好处 所以他必须反对攻伐
攻伐是不利于天下 且违背了“义”的原则 而非攻则有利于天下 且又合乎“义”的原则 那么墨子回家干什么呢 除了讲学 还自己琢磨造“飞机” 我们知道 墨子是个熟练的手工艺人 抽根烟的功夫 他就能削好三寸之木 然后很快制成一个载六百斤重的车轴 墨子的木工技术活
可以和鲁班媲美 《鸿书》记载说“公输般制木鸢以窥宋城”《墨子·鲁问》也说 “公输子(鲁班)削竹木为鹊 成而飞之 三天不下 公输子以为至巧”不知道为什么 韩非子一口咬定造“飞机”(木鸢)这桩伟大创举墨子也干成过 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 有一天墨子看鸢
在空中翱翔 就花了三年工夫用木片等材料精心制作了一只木鸢 飞了三天掉下来了他的一个弟子拍马屁说 “老师您真了不起 竟然能让木头的老鹰飞起来 ”墨子谦虚地说“我差得太远了 我的木鹰造了三年 三天就坏了” 墨子生活节俭粗茶淡饭穿着朴实 一次公孟子头戴礼帽
腰间插笏 穿着儒者服饰来见墨子 问服饰与行为有何联系墨子说 “从前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越王勾践四位国君 服饰好孬贵贱不同 但作为都一样 我以为有作为不在于服饰”用事实折服了公孟子 墨子强调非攻 墨子救郑的故事说 鲁阳文君要攻打郑国 墨子听消息立即劝阻
文君说“先生为什么阻止我进攻郑国呢 我这是顺应上天的意志 ”墨子说“郑国人残杀其君主 上天已经给了惩罚 使它三年不顺利 而你又要进攻郑国 说是顺天之意 这好比邻人惩罚他的坏儿子 你也举棍跟着打 说是顺其父之意 这不是十分荒谬吗 ”鲁阳文君听后遂停止侵郑
电视《墨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守为攻 不攻无功 惟有《墨攻》 屡见奇功 这部影视很多人看了不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思想 特别是对于隔离的矛盾性格 一方面认为自己在帮助弱小的梁为正义而战 另一方面革离对于由于战争而造成生命的痛苦深深自责 无论是己方还是敌方 墨家思想原本提倡的就是“非攻” 既然如此 影视的名字却叫《墨攻》
是否违背了墨家的思想呢 原来影片是改编自日本的漫画《墨子攻略》 而漫画却是根据日本作家酒见贤一的历史小说《墨攻》创作而来 不过将“墨子攻略”简化成“墨攻”极易产生歧义 使得观众在中文的理解上有所偏差 为了诸侯之间不再打仗 墨子甘愿用生命奉献自己
颇有宗教家的热忱 他看到弱者被强者欺负 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为了实践他非攻的主张 他将弟子们组织起来 组成一支维护和平的十字军 参与各类济弱的行动 既有学说 又有自己的军队(墨家军)既是理论家又是实干家 墨子还是一个出色的社会活动家和军事战略家
墨家学派与其他学派的不同就在于它有着更加严密的组织程序和纪律要求 弟子们平日里学习谈辩 说书 从事三科 战时则是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队伍 看了这么多的例子 是不是感觉上好象熟悉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何其相似的思想 颠覆了时空论的真谛
http://bbs.yzs.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11/08/081549oz7yutcshsskkusn.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