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手写诗刊 发表于 2019-11-28 12:15

《三国志》读后感 (2)

《三国志》读后感(2)姚大鹏
在三国里看英雄人物
太祖运筹演谋 鞭挞宇内揽申 商之法术 该韩白之奇策 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 不念旧恶 终能总御皇机 克成洪业者 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 超世之杰矣 紧接着我想说说荀彧 荀彧这个人物 如果没看过《三国志》 很少有人
会注意到他 王佐之才 也许很多人说荀彧没出过什么奇谋 妙计 但是 我只能说《三国演义》夸大了妙计 奇谋的作用 荀彧 他谋的不是一场小战斗的胜负他谋的是天下 他是方眼整个天下为曹操出谋划策 他是个伟大的战略家 多次纠正曹操决策
简单的说 荀彧就是为曹操研究 把谁谁谁放在哪个州对付谁谁谁 我军应该先进攻谁 先跟谁停战议和 先得那一块地方 然后再怎么怎么样 这是制定大的战略 如果说出谋划策的谋士是棋子的话 荀彧和曹操就是下棋的人 这是我的理解 再来说说蜀国刘备
是 “先主之弘毅宽厚 知人待士 盖有高祖之风 英雄之器焉 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 而心神无贰 诚君臣之至公 古今之盛轨也 机权干略不逮魏武 是以基宇亦狭 然折而不挠 终不为下者 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 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备也算是个大英雄
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 与曹操相比 刘备的机权干略 略显不足 所以创下的基业不如曹操 但是 也能称为一代雄主 这个评价比较中肯 刘备根本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昏庸无能 心慈手软 爱哭鼻子的人 他是个英雄 他有自己的抱负 也有自己的能力智慧
并且 具备了成为曹操最大对手的资格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东坡这首千古绝唱描写了一个真实的周瑜 周瑜的一生是完美的 他的谋略 胆识 胸襟 抱负 也是我十分佩服的 可惜 他英年早逝
未能一展他的抱负 对他的远见卓识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一段话 “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 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 乞与奋威俱进取蜀 得蜀而并张鲁 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 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 北方可图也 ”大致是要周瑜率军抢先占领西川 吞并汉中张鲁
然后回师襄阳与孙权北拒曹操二分天下 并且可以图谋北伐一统中原 可惜英年早逝大计无人主持 三国真实个群英荟萃 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和感慨 乱世之中英雄辈出 我不由想起一首歌的歌词写得好“湮没了荒城古道远去了烽火边城岁月 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但当生前事 何计生后评”受《三国演义》的影响 谈起三国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 我原来也非常崇拜诸葛亮 认为曹操是奸雄 可是在看了陈寿写的《三国志》后 我却开始成了曹操的粉丝 因为他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 事家 诗人 还是一个喜剧演员
他可称得上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全才 说到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 那非曹操莫属 早期董卓作乱 是曹操先起义讨伐 各地纷纷响应 后组成了一支盟军 可大家谁也不愿当先锋 怕打战会损失自己的兵力削弱自己的势力 各官僚整天沉迷于声色 甚至还在内部经常闹内讧
发生火并的丑事 此时 只有曹操胆识过人 带着自己微弱的部队追击董卓 虽然因寡不敌众而败 但也不失大将风度 并使他由本“名微而众寡”而逐渐“名扬诸侯” 曹操还具有远见卓识在其他军阀都忙着打战时 只有曹操采用谋士的建议 开始命令军队屯田 因而后来袁绍军在吃桑葚河蚌
而更惨的是还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时 只有曹操的军队丰衣足食 我想:那些挨饿的士兵正想着怎么逃出去 投奔曹操的大军这也是曹操军队不灭的原因曹操的远见卓识 还体现在汉献帝出逃 狼狈之极 袁绍等拒绝迎接时 只有曹操去救皇帝 抓住这个好机会逢迎来天子 “挟天子以令诸侯”
名正言顺地利用朝廷名义行事不断扩充地盘 壮大实力 后来当袁绍等悟出了迎奉天子的好处 想与曹操共享这张王牌 你说袁绍天不天真 曹操怎么可能答应呢 曹操本人又是一个杰出军事家 凡是谋士想到的 曹操也基本可以想到 这是没谋士时 他还能胜的原因 在延津 得胜的曹军返回途中突然遇见文丑军 部下都认为应
抛弃辎重撤退 而曹操下令等敌军抢辎重时出击 把辎重当诱饵结果袁军败 文丑阵亡 据记载就连赤壁大战 功劳也不全归周瑜诸葛亮 主要还是曹操军中出了疫病 曹操的损失非常大 再加上赤壁大火 曹操只得把剩下的船烧了撤退 曹操还是伟大的文学家许多诗作大气磅礴 流传千古 如《龟虽寿》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激励了古今中外多少人 生命不止 奋斗不息呀 曹操在生活是个很好的戏剧演员 他有一个招牌“笑” 不管遇到什么难事 都大笑面对 不管悲伤还是高兴 可见他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 这也是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其实这是人生成功的秘决
http://bbs.yzs.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11/14/104945v0rb59lbx99bx25q.jp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国志》读后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