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手写诗刊 发表于 2019-12-12 14:06

《诸病源候论》学习心得 (4)

《诸病源候论》学习心得 (4)姚大鹏
古人非凡的伤科医术
水癖等 对水病的论述就更加完备至于外科方面 对痈疽疗肿诸疮的病机 症候以及发展 预后等 都有详细的记载 并在伤科 如肠吻合手术及 其护理 结扎血管等 都己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关于妇科方面 对月经病 带下病 妊娠病 产后病以及妇人无子等 都论述的非常细致又如对小儿科方面 从养小儿惊痈疮证以及
内外科病之见于小儿者 都有重点的加以论述 并反映了儿科的特点对病机的论述 是以脏腑学说为核心 如中风以五脏分证 虚劳分为五劳六极七伤 又归本于五脏 外科的痈疽 肿疮 以脏腑经络表里 分析病情轻重缓急 妇科的月经 带下妊娠 产后病 以冲脉 任脉 心与小肠经论述病情 小儿科 则强调病区分先天后天
脏气脆弱 易虚易实等 说明脏腑经络气血虚弱 病邪乘虚而入 否则邪气不能为害 这是阐发《内经》“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的精神 同时充分体现“辨证施治” 的医学思想 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例如对伤寒病辩证 以症候为主 把六经病证的变化 集中起来加分析 这是继王叔和后对张仲景《伤寒论》
又一种整理方法 又如对咳嗽 痢疾心腹痛等 从新 与久 寒与热 虚与实等方面 分析病情 同是口干舌燥但有心脾病 肺病 胃病和胆病之分同是大便难 但有成人与小儿 妇人产前与产后之异 同为妇科病 但有已婚未婚 已产未产之别 这种辩证精神 贯穿于全书 本书还发展了症候分 类学 它把隋代以前和当时各种病名症候
加以整理 分门别类 使之条理化 系统化 它的分类方法 首先是分科 就全书内容 明显可以看出 是从内科到外科 妇科 儿科的 在各科中 又以几个方面分类 如病因分类 病理分类脏腑分类 症状分类等 这些分类方法是各有特点 相互补充的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届硕士学位论文第二部分《诸病源候论》伤科医学思想1 .中医伤科学医学
思想源流研究概况 发展史春秋战国时期此时“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政治 经 济 文化的显著发展推动了医学的进步 这一时期 在临证医学发展的基础上 从医药的临床实践提高到理论方面的总结 完成了祖国医学经典著作 《内经》《难经》和《申农本草经》特别是《内经》的问世 比较系统 全面地阐述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
诊 断 治疗等基本理论 促进了伤科学的发展 如《内经》阐发的“肝主筋肾主骨 脾主肌肉 气伤痛 形伤肿”的理论 迄今仍指导着骨伤科学的临床医疗实践 汉代著名的外伤科医生华佗既能用方药 针灸治病 更擅长外伤科手术 他曾用麻沸散麻醉 为病人进行死骨剔除术 剖腹术 还创立了五禽戏为现代的医疗体育奠定了原始的医学基础
东汉末年张机著《伤寒杂病论》这是我国最早的 临床医学巨著 记载了牵臂法人工呼吸 胸外心脏按摩等复苏术 晋代葛洪 的《肘后救卒方》记载了颗领关节脱位口内整复方法“令人两手牵其颐已 暂推之急出大指 或咋伤也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颗领关节脱位整复方法 直到现在还的普遍沿用
南北朝时期龚庆宣的《刘涓子鬼遗方》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伤科专著它较详尽的论述了金疮和痈疽的诊治 并收载了34首治疗伤科疾患的方剂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为我国第一部病理专著 探求诸病之源九候之要 《诸病源候论》伤科医学思想研究对骨折的处理 提出了很多合理 的治疗方法 该书对破伤风的症状描写得
非常透彻 并指出这是创伤后的并发症 唐代孙思邀的《备急千金要方》记载了颗领关节脱位整复后应采用蜡疗和 热敷 以助关节功能的恢复他还采用热敷和热熨治疗损伤癖肿王熹著《外台秘 要》主张用毡做湿热敷 以减少损伤肢节的疼痛 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伤科专书 它阐述了骨折治疗原则为
复位 固定 功能锻 炼和药物治疗等同时指出复位前要先用手摸伤处 以识别骨折移位情况 采用 拔伸 捺正等方法复位 复位后将软垫加 在肢体上 然后用适合肢体外形的杉树 皮夹板固定 固定后的肢体要进行适当的活动 该书还首次描绘了骸关节脱位分 为前脱位和后脱位两种类型 采用手牵足蹬法治疗骸关节后脱位 利用杠杆原理
采用“椅背位法”整复肩关节脱位该书还重点介绍了骨折损伤的内外用药40余方和用药方法 为伤科辨证立法处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唐代蔺道人的骨伤科经验 系统地整理了元以前的伤 科成就 并有很多创新发展使骨折和脱位处理原则和方法更骨科(又名正 体科)永乐年间 朱楠等编著《普济方·折伤门》中辑录十五世纪前正骨技术
http://bbs.yzs.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12/01/132627wjpquzqqqkzabaqm.jp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诸病源候论》学习心得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