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古迹之涉园、乐仪书院
作者:巫晨仪征古代除了有县学,还有书院。
书院是县学的补充和扩展,学员也是有定额的,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已经考取了秀才的“诸生”,在此学习准备迎接乡试;另一类是准备参加院试考秀才的“童生”。书院的经费来源,一般是民办官助。比如乐仪书院,盐商自愿捐助,南掣厅(淮南监掣同治署)补充。
县志记载了三个书院:明朝嘉靖九年(1530)的讲院(亲民馆、体仁堂)、隆庆元年(1567)的东园书院、清朝乾隆三十三年(1768)的乐仪书院。
1、明朝嘉靖九年(1530),知县王皞(hào)于天宁寺桥西寺东隙地(今实验幼儿园),建讲院(亦叫亲民馆)讲学,学馆正房是三间,上有匾:“体仁堂”,后面有三间寝室,左、右有厢房各三间。
讲院落成后,王皞派诸生俞恒、黄承诰、盛恂、朱永年、洪玠同去金陵,向时任南京礼部郎中的邹守益求文,邹守益于是撰成了《体仁堂记》,赞扬王皞教以倡之,使仪真民风归仁。全文见县志。
邹守益(1491-1562),字谦之,号东廓,安福人,正德六年1511进士、探花,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逝后赠南京礼部右侍郎,谥文庄。
邹守益还撰有《重修儒学碑记》,也是表扬王皞重视仪真教育事业的,可见他与王皞的交情不一般,从传记看,他俩是同乡,都是福建安福人。从体仁堂记内容看,他俩是同学。
县志上有王知县的传。王皞,字天民,安福人。举人。嘉靖六年(1527)任仪真知县。但是邹守益《重修儒学碑记》说“皞于嘉靖戊子夏任”,就是嘉靖七年(1528)。王皞生性朴茂,以自己的节俭给部下做表率。从前有些从百姓身上搜刮的名目,他上任后都撤去。他开辟了亲民馆,讲学其间。有时教孩童传习《四礼》,让大家懂礼让、少纷争。有些上官对他不会送礼的清廉做派不满意,找茬儿整他,王皞很气愤,上疏参告,这使得王皞声振一时。考核时政绩很好,调京师任职,不久去世。
从体仁堂记看,王皞建的这个亲民馆,是他到任后先修官廨,然后“艰于出入”,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因就天宁寺之隙地,构屋数楹,以便肄习”,所以规模不大,是个四合院,讲院内的学生是诸生,建设经费为王皞自筹。
2、明朝隆庆元年(1567)秋九月,知县申嘉瑞在学宫东侧隙地(宋东园旧址)建“东园书院”。
县志上有申知县的传。申嘉瑞,字叔献,河南叶县人,举人。嘉靖四十三年(1564)任仪征知县。在任期间清廉操守,奸猾之人内心害怕。体恤民情,做了不少好事,尤其是纂修了《隆庆仪真县志》,将七十年前乃至更早的史料编入,保留了仪真的历史史实。笔者按:隆庆县志是仪征现存最早的县志,申嘉瑞功不可没。
申嘉瑞自己撰有《东园书院记》,其中说到:
我到仪真做了两年知县,每次巡视学宫的时候,都感到学宫东边的一大片荒地,蛇虫出没,荆棘丛生,不利用可惜了。当时便命差役铲除杂树,平整出一块地来,想盖一座小楼,但当时经费紧张,未能动工。后来得到支持,漕抚中丞马公赞助四十根大木,巡盐侍御苏公赞助七十石稻谷,我自己再筹措些费用,就开始动工了。正房建了三开间,叫“聚奎”,左右各三间厢房做书房,后面建了小楼,取名“青云”。前面有门房、围墙,原来废地上的泥沼整理成水池,种上芙蓉,上面还架起一座木桥,方便来往。我考证了一下,这里原来是宋代东园,所以就把这里取名为“东园书院”。
从前这里只是废址,泥沼难行,没人看得上。一旦铲除荆棘,疏通水路,种上花木,面貌一新。坐在聚奎堂,心情大好;登上青云楼,远近风光尽收眼底。公务之余,与同僚、部下、师生在这里聚会,吟诗作文、点评学业、高谈阔论,好不惬意!可能有人觉得这有点不务正业,他们不知道,杂务缠身你就会烦躁,沉湎在狭隘的事务中就会忘记高远志向,为政与治学,是相得益彰的,我建这个书院,不只是为了观赏美景、放松心情啊。
从《东园书院记》可知,该书院规模比亲民馆大些,除了有四合院,还有门房、池塘、木桥,后面还有小楼。建设经费为漕抚、盐政赞助和申嘉瑞自筹。
漕抚即漕运巡抚都御史,盐政即巡盐御史。他们虽然在仪真办公,但他们是上级巡视监察人员,不属于仪真职官,县志上查不到他们。查“明朝历任都御史明细表”之“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等处”名录,有马姓主官。“马森,福建怀安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以右都御史任”,赞助四十根大木的“漕抚中丞马公”应该就是此公。马森(1506-1580),字孔养,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官至户部尚书,谥“恭敏”。赞助七十石稻谷的“巡盐侍御苏公”未能查到。
3、清朝乾隆三十三年(1768),知县卫晞骏在涉园废址上创建乐仪书院。
先说涉园。
涉园在单家桥西,即今粮食局、粮食学校、天宁宾馆(吾妈妈大酒店)一带,始建于康熙初年,主人是汪周士(字立之),起初没有园名,明朝遗老纪映钟住在桥东,常来游园,写有《三癖记》。
纪映钟(1609-1680),字伯紫,又作伯子、蘖子,号戆叟,自称钟山逸老,上元人,崇祯朝诸生,明亡后,弃诸生,躬耕养母,曾入天台山为僧,晚客于龚鼎孳处十年,龚死后移家仪真并在此终老。
【纪映钟书法】
纪映钟在《三癖记》中写道:
我的邻居好友汪立之常对人说:“我有三癖,爱石爱花爱书画。”其实我也喜欢啊,可是经济条件不允许。汪家在郊外有大园子叫雨园,面积超百亩,园子里有石有花有书画,亭台俱全,号称甲真州,可惜离我家太远,从未去过。后来他在单家桥西建园子,全用宣石,叠石为奇峰峭壁,园内有曲折的迴廊、幽敞的亭轩、能眺望江南诸山的高楼、绿荫下的池塘、四季常开的奇异花木、晋宋各代的书画墨宝,非常诱人。由于与我家仅一河之隔,过桥就能到,所以我常去游园。园中景色优美,盛夏进入也很阴凉,我徜徉在花间池上,焚香欣赏书画,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我对园主人说,你对石、花、书画,是爱入骨髓,“病入膏肓”没救了。我呢,大千世界就是我的园子,宇宙万物都有兴趣,并不独好某一物事。您喜欢的这三样,我经常来欣赏,就如同我也拥有了他们,我的无癖岂不是比你的三癖更好!园主人说:你喜欢什么我管不着,我就是喜欢石、花、书画!
康熙五十七年(1718)知县陆师组织编修《仪真县志》,写作班子就在涉园办公,陆师“爱其竹木深秀,坐卧于兹,数月不去”,主人请陆师为园子取名题额,陆师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日涉成趣”之句,取名“涉园”,并写了一首诗:
未遂山林僻,幽寻寄小园。
江声斜带郭,塔影直当门。
抱树憎蝉噪,归巢爱鸟喧。
微吟参物理,坐久石栏温。
门掩青苔迳,轩开苦竹丛。
疏棂深受月,密树暗交风。
今古论谁定,羲皇梦可通。
寓公随分足,瓜果谢村翁。
陆师在《清史稿》和县志上有传。陆师(1667-1722),字麟度,浙江归安人。康熙四十年(1701)进士,官至广西道御史。康熙五十六年出任仪真知县。在任期间有德政,修学宫、明诉讼、不取羡、设药局,编纂《县志》二十二卷“皆手自批纂”。后人在涉园建乐仪书院时,将陆师入祀。他的儿子陆端奉祀,遂入仪真籍,乾隆己卯(二十四年1759)陆瑞中举,任太平训导。
到乾隆三十三年(1768)的时候,涉园已经废弃了。知县卫晞骏在涉园废址上创建了乐仪书院。
卫晞骏是陕西韩城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传说他七岁时为家乡戏台撰联:
庄列东西,郭田井亩八家地;
谷分上下,柳翠杨青三月天。
此联把西庄镇周围八个村的地名东庄、西庄、郭家庄、井溢村、上甘谷、下甘谷、杨村、柳枝村都嵌在了里面,令人叫绝,谓之神童。在仪征任职时曾给进士施朝干的父亲施淇赠联:
乡大夫称文潞国,古先生是郑荥阳。
文潞国是北宋宰相、封潞国公文彦博,郑荥阳是西汉九卿之右内史郑当时,两人都是高龄矍铄,施淇活了九十岁(墓志铭为九十二岁),大家都说此联恰如其分。
卫晞骏的仕途并不顺利,只在江苏仪征、海南陵水、广东兴宁做过知县。
县志记载,乐仪书院,在单家桥西北。前为头门三间,上有“乐仪书院”额,督学曹秀先书。门前有照壁。后为二门,两廊号舍各五间;由廊而东,内号舍七间;由廊而西,内号舍二十间。内为墙门,门后为讲堂,书《白鹿洞教条》于屏。堂后为芗雨楼,上供宋五子及宋丞相文忠烈公、元国信使郝文忠公,春、秋祭享。后人配以山长沈公廷芳,创建书院卫公晞骏。楼下为丽泽堂,堂东为平仲轩,其馀寝室、庖湢咸备。
书院于乾隆丁亥(三十二年,1767)秋七月落成,县令卫晞骏请江苏学政曹秀先取名,曹秀先引《诗经•小雅•菁莪》“既见君子,乐且有仪”之句,为仪征书院取名“乐仪书院”,并题额、撰写碑记。
曹秀先(1708-1784),字恒听,又字芝田、冰持,号地山,江西新建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于任,赠太子太傅,谥文恪。任职江苏学政期间,除为乐仪书院撰碑记外,还曾为泰州学政试院题写“四教堂”匾额。
曹秀先在乐仪书院的碑记中说,卫晞骏到任后谋划了三年,在盐政普福、淮南监掣同知苏尔通阿、宋维琦、权同知事解韬等人的支持下建成,书院有五十馀间房子,有桃杏松竹、花卉山石,有学生(诸生、童子)正课者三十人,附课者三十人,值日者二人,首任院长沈廷芳,是曹秀先的同年,卫晞骏的老师。
【曹秀先碑记】
沈廷芳(1702-1772),字畹叔,一字荻林,号椒园,仁和(今杭州)人。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辞,官至山东按察使。致仕后受聘出任乐仪书院山长,撰有《乐仪书院讲堂记》。
该记主要阐述了“乐仪”二字的来历、道理及办学宗旨,并记载书院将《白鹿洞规》写在屏风上,将曹秀先的碑文刻成石碑树立在讲堂,石碑的背面镌刻捐助膏火(经费)的绅士姓名,石碑由仪征籍进士杨文渊、举人董镒同勒石。
县志记载,乐仪书院的主要捐助者叫张东冈,是个“纲埠”,即盐商。“该埠等因有子弟肄业,情愿捐输银八百五十七两三钱九分,并无暗地加增水脚及抑勒捐收之事”,意思是张东冈因自家有孩子在书院读书,自愿捐助857.39两,官府并没有强制勒索。
县志上还记载有其后陆续捐助乐仪书院的人员和事项。
乾隆三十三年(1768),监生曾邵元花135两,买了王粦一捺山坊屯田一处,但当地张加逵等不许他耕种,并且放纵牲畜作践,曾邵元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申明将此田捐给书院,将田租作为膏火(书院费用),但是当地人强硬,收不到租,捐献有名无实。直到嘉庆二年(1797),官司了结,曾家取得100两。嘉庆四年(1799)将这笔钱存于旌德会馆,每年生利银十八两。曾家说,这个钱不算多,三年一次乡试时将利息取出来,派给书院去应试的考生作卷烛之费。
嘉庆六年(1801),署淮南监掣同知(原海州分司大使)邓谐禀请增加乐仪书院膏火。他算了一笔账,生童膏火是由各埠按引公捐(盐商照各自销售额按比例提取),纲盐每引一厘,食盐每引四毫,每年约计捐银一千二百馀两。而书院例支各项,每年约需银一千七百馀两,不敷支用,缺口怎么补的呢?“前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经本司详请,于杂项内每年拨给银五百两,以资添补。”是说南掣厅每年补充500两。
但是从乾隆五十九年(1794)起,至打报告的嘉庆五年(1800)止,乐仪书院每年报销银数总在一千八、九百两之间,南掣厅垫支直喊吃不消,召集盐商们议定,“情愿自辛酉(1801)纲二桥起,纲盐按引捐输库纹二厘,食盐捐输库纹八毫,约计每年共捐二千二百馀两”,捐输金额翻了一番。邓谐保证,一是盐商们是自愿的,增加的绝对数也不算多,不会造成盐运行情波动;二是南掣厅原来的每年500两垫支,就此取消。上报到盐漕察院(巡盐御史)后,获批准。
这么多钱是怎样开支的呢?县志上有个交代:书院有“生、童,正、附课各三十名,每月膏火,生员正课二两,附课八钱;童生正课一两六钱,附课五钱;奖赏惟给前三名。”笔者给算一下,生员正课30×2=60两,生员附课30×0.8=24两,童生正课30×1.6=48两,童生附课30×0.5=15两,合计147两,每年147×12=1764两。这只是学生膏火费,山长薪酬等并不在内,本届在校生120人。
嘉庆六年(1801),盐运使曾燠新定章程,增广课额。生员正、附课各二十四名,童生正、附课各十四名。每月膏火,生、童正课各二两,附课各一两。其奖赏生、童,一名,四钱;二名至十名,各二钱。每遇乡试之年,肄业诸生定于六月望后赴郡,与安定、梅花两院诸生,一体应盐运使决科,各给考费银六两。单生膏火额有所增加,但本届在校生减少到78人。
曾燠(1759-1831),字庶蕃,一字宾谷,晚号西溪渔隐,江西南城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官至贵州巡抚。曾燠曾两度管理两淮盐务,乾隆五十七年(1792)任两淮盐运使,任职十余年;道光二年(1822)以巡抚衔巡视两淮盐政(巡盐御史),任职四年多。
嘉庆十一年(1806),鹾政额勒布增取生员正、附课各五名,本届在校生增加到88人。额勒布(1747-1830),字履丰,号约斋,满洲正红旗人,官至总管内务府大臣,有廉声。
嘉庆十三年(1808),鹾政阿克当阿增广额数。1、在院正、附课诸生,旧额各止二十九名,今本院酌将正课、附课诸生,各增十一名,计正课共四十名,附课共四十名;正课每名月给膏火银三两,附课每名月给膏火银一两五钱。其随课生员,酌取三十名。2、在院正、附课童生,旧额各止十四名。今本院酌将正课、附课童生各增六名,计正课共二十名,附课共二十名。正课每名月给膏火银二两,附课每名月给膏火银一两。其随课童生,亦酌取二十名。
阿克当阿这个动作力度较大,除了单生膏火额增加,本届在校生数也大幅增加到170人。他还亲自为书院拟定了九条章程,勒石定规,要求比照扬州安定、梅花两个书院,实行月课、月考、批阅、发放、奖惩制度。并规定山长薪酬等数额:“山长束修、薪水照旧五百两,各项杂费八十馀两,春、秋五贤二忠祭祀银八两。课饭六人一桌,每桌四钱,约三十桌,每课十二两;每年二十课,共银二百四十两。监院薪水旧十六两,今增二十四两,共银四十两。每年修理书院五十两,各役工食一百十两。”
县志记载训导邹纶锡《加给住宿记》,乐仪书院有住宿生30名。
阿克当阿还于十四年(1809)、十五年(1810)对优秀学生另有奖励,十六年(1811)针对外籍考生入学乐仪书院批示:“凡外籍诸生投考,只以随课录取。”
阿克当阿(1755-1822),字厚庵,满洲正白旗人,官至内务府护军都统。任职两淮巡盐御史期间刊刻《全唐文》、编纂《重修扬州府志》。
道光二年(1822),“鹾政曾燠取生员随课五十名,童生随课二十名,共生员正、附课各四十名,随课八十名;童生正、附课各二十名,随课四十名,遂为定额。”即在阿克当阿基础上增加了随课生,生员随课生从30名增加到80名,童生随课生从20名增加到40名,本届在校生增加到240人。
道光三年(1823),盐商巴光诰捐修乐仪书院,“前后一律新之”。巴光诰是巴祠、朴园的主人,详见我的《巴祠、朴园探访记》。
道光十七年(1837),监掣同知姚莹改建平仲轩三楹。轩前建卷棚三楹,轩后建寒知馆三楹,馆后建书屋一楹。门外建东、西辕门;门内讲堂、号舍、芗雨楼,一律新之。又制考桌、考凳,捐廉加给膏火,设董事生员司岁修事,立《规条》二十则,悬榜讲堂之左。知县罗煜增制什物,职员张式均增制祭器。二十则条规全文县志有载,此处略去。
此次乐仪书院大修,扩大了规模,监掣同知姚莹主持。
姚莹(1785-1853),桐城人,姚鼐侄孙。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官至湖南按察使。先后出任福建平和县、龙溪县、台湾县知县,署海防同知,道光元年(1821)任噶玛兰(宜兰)通判,道光三年(1823)因旧案革职,在乡居中写成《东槎纪略》。道光十四年(1834)、十六年(1836)两次出任淮南监掣同知,十七年(1837)升任台湾兵备道(赏加按察使衔)。鸦片战争期间,与台湾总兵达洪阿合力对外,击退英军五次进犯,《南京条约》签订后被逮捕入京,一时舆论哗然,不久赦免出狱,贬往四川、西藏,写下《康輶纪行》。咸丰后起用为湖北盐法道,广西、湖南按察使,参与围攻太平军战事,病逝军中。
姚莹聘请了自己的同年沈岐来做乐仪书院的山长。沈岐(1773-1862),字鸣周,号饴原,别号五山樵叟,如皋人,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道光二十年(1840)致仕后与阮元、梁章钜同住扬州南河下,时称“南河三老”,阮元曾为其父沈猷篆墓盖。
沈岐撰有《乐仪书院记》,文中说道,丁酉(道光十七年1837),应林制军少穆(林则徐)之聘,主讲乐仪书院。一到任就听大家说,书院环境这么好,多亏了姚使君石甫(姚莹)先生啊!石甫对我说,乐仪书院始建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倡建者是韩城卫先生晞骏,主讲为仁和沈椒园先生。如今重建斯院,山长也沈姓,这不是前世注定的么?我笑说愧不敢当!石甫你干济贤劳、振兴文教,功劳不在卫君之下;但我怎敢与椒园先生相比呀?
【沈岐书法】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官至云贵总督,逝后赠太子太傅,谥文忠。道光十二年(1832)任江苏巡抚,道光十七年(1837)正月升湖广总督,制军是总督的代称,林则徐邀请沈岐来仪征出任乐仪书院山长,正是他刚刚离任江苏巡抚、升任湖广总督的时候。
道光二十八年(1848),知县王检心重修仪征县志,也将写作班子安排在乐仪书院里。王检心在此设局修志时,乐仪书院里有芗雨楼黄杨一株、寒知馆老松一株、平仲轩银杏一株、都是涉园旧物。银杏因频年水患,枯去大半,黄杨还很茂盛。
王检心(1804-1869),原名立人,号子涵,河南内乡人,道光五年(1825)举人,官至直隶候补道。他任仪征知县期间,主持监修《道光重修仪征县志》,邀请阮元鉴定,刘文淇、张安保为总纂,这是古代仪征最后一部县志,将历次县志的内容保留其中,是一部非常实用的志书,也是笔者撰写《探访仪征》的主要史料依据。
乐仪书院的历任山长名单如下:
沈廷芳,字椒园,浙江乌程人。乾隆丙辰鸿博,官至山东按察使司。
秦黉,字西岩,江苏江都人。乾隆壬申进士,由编修官至湖南岳常澧道。
纪复亨,字心斋,浙江乌程人。乾隆壬申进士,由编修官至太仆寺少卿。
吴逢圣,字铁农,安徽桐城人。乾隆己丑举人,官至台湾府知府。
金学诗,字二雅,江苏吴江人。乾隆壬午举人,官国子监学正。
沈咸熙,字兰陵,浙江归安人。乾隆辛巳进士,官江南道御史。
赵翼,字瓯北,江苏阳湖人。乾隆辛巳探花,官贵州贵西道。
蒋宗海,字春农,江苏丹徒人。乾隆壬申进士,官至内阁中书。
毛敬昭,字朗峰,浙江遂安人。乾隆庚寅举人,官福建场大使。
吴锡麒,字谷人,浙江钱塘人。乾隆乙未进士,由编修官国子监祭酒。
胡森,字香海,江西南昌人。乾隆己丑进士。
王嵩高,字少林,江苏宝应人。乾隆癸未进士,官至广西平乐府知府。
朱纫兰,字秋漪,江西南昌人。乾隆己丑进士,官至湖南永顺府同知。
王芑孙,字铁夫,江苏长洲人。乾隆戊申召试举人,官华亭县教谕,候补国子监典簿。
洪梧,字桐生,安徽歙县人。乾隆庚戌进士,由编修官山东沂州府知府。
蒲忭,字快亭,江苏清河人。嘉庆壬戌进士,官苏州府教授。
秦恩复,字敦夫,江苏江都人。乾隆丁未进士,官编修。
汪端光,字剑潭,江苏仪征人。乾隆辛卯举人,官广西镇安府知府。
熊方绶,字梦庵,广西永康州人。乾隆庚戌进士,官山东兖沂曹道。
左辅,字杏庄,江苏阳湖人。乾隆癸丑进士,官至湖南巡抚。
朱昌颐,字朵山,浙江海盐人。道光丙戌状元,翰林院修撰。
缪玉铭,字徽祠,顺天宛平人。嘉庆己巳进士,官宗人府主政。
吴孝铭,字伯新,江苏武进人。嘉庆己巳进士,官宗人府府丞。
董基诚,字玉椒,江苏阳湖人。嘉庆丁丑进士,官户部员外郎。
徐培深,字松泉,贵州石阡人。嘉庆丁丑进士,掌广西道监察御史。
朱襄,字云溪,安徽芜湖人。嘉庆庚辰进士,官翰林院侍讲。
沈岐,字鸣周,江苏通州人。嘉庆戊辰进士,由编修官兵部侍郎,转都察院左都御史。
陶沄,字濂生,浙江会稽人。道光己丑进士,由编修官掌福建道监察御史。
吴孝铭,重主讲。
吴清鹏。字西谷,浙江钱塘人。嘉庆丁丑榜眼,由编修官顺天府府丞。
【王芑孙《真州院斋坐雨有怀题襟》】
县志载仪征县学的学额:廪膳生二十名、增广生二十名、附学生岁、科入学二十五名,武童岁、科并试额取十五名。共计80名。
仪征县学学额80名,乐仪书院鼎盛时期240名,可见仪征旺盛的读书需求和强大的资金实力。查《嘉庆重修扬州府志》,盐官管辖的书院有三,附郭为安定书院、梅花书院,仪征为乐仪书院。安定、梅花两院乾隆初年合计生徒120名,同期乐仪书院亦为120名。难怪乎很多外籍人士都对“占籍仪征”趋之若鹜。
【乐仪书院位置图】
https://bbs.yizheng.gov.cn/data/attachment/forum/201906/17/155855jelxlbzu1u0e3wp0.jpg
欢迎关注“仪征事”公众号(yizhengshi0514)和巫晨个人微信(wuchen0514),查看我的更多文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