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散-人 发表于 2020-11-22 10:11

回归常识

本帖最后由 林-下-散-人 于 2020-11-22 13:46 编辑




回归常识          
    近年来,我写过几篇随笔类的小文章,谈我对仪征历史文化方面的认识。一些人可能觉得这些文章太过浅显,缺乏学术性。可能觉得我过于执拗,爱和有关专家们拧着干。也可能认为我心理阴暗,嫉妒一些地方历史文化专家们游走于政,商,学界,名满仪征。老夫垂垂老矣,功名利禄于我已是浮云,更无与晚生后学的争竞之心。一生书剑两飘零。自知愚甚,止游于泉边林下,长啸复长吟,以娱性情。正因无名缰利索之牵绊,才不揣浅陋,在文章中说几句实话。不敢从众,不敢违心。      这些小文如果让一些专家看了不舒服,甚至于反感,我想绝不是因为我的文章学术性缺乏,而是有些大实话让一些专家难堪,脸上有点挂不住。当然也不排除有些话戳破了个别人华丽的学术外衣,使其露出了利益的底裤。要谈什么学术,在仪征这个层次上,专家们与本人都是票友,也就业余水平。咱们彼此彼此,大哥不说二哥,黄鳝不说泥鳅。我们所不同的只是脸皮厚薄而已。       谈仪征历史文化不谈学术,谈什么?谈常识。我的小文章谈得更多的只是常识而已,能不浅吗?       我们仪征的一些地方史专家谈论十二圩时,都津津乐道地说,十二圩作为两淮盐运中转枢纽,曾集聚过常住人口15至20万人。十二圩繁盛时有店铺2000多家。      根据,<<扬州市志>>记载,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期,扬州市的人口只有15至16万人。现在,仪征城区(包括仪化) 近40平方公里也只有20万人只左右。当年十二圩镇区有多大?集聚这么多人口住在哪?怎住法?那时可没有宝能,帝景蓝湾这样的几十层高楼哟。再说店铺,如果平均每家店铺开间5米,中间一点缝隙不留。2000家就是一万米,街道至少得5公里。如果店铺是2500家那街道就得有7.5公里长。而实际十二圩的街道从头帮到尾帮只有2.5公里。即使加上巷子里一些店铺。这差距也太大了。最近网上有宣传当年大仪牛市的,说大仪牛市日上市一万头牛。请问,日上市一万头的牛市要辐射多大的区域?那绝不是我们所知道的苏皖交界的这一带。那时没有现代运输工具,牛是要用鞭子赶来上市交易的。我们用脚后根想一下也会明白,根本不可能。另外,交易一万头牛的市场要占多大的地方?和这么大的牛市配套需要多少管理机构和人员?需要多少三产设施和服务人员?大仪有过吗?      过去没留下统计资料,这些数字都是口口相传中以讹传讹添油加醋形成的,或是某些人生生捏造出来的。作为一个有正常认知能力的人,把这些无根据的所谓历史拿来大肆炒作就不地道了。他们的本意是宣传仪征的辉煌历史,但它所起的作用却是相反的,就是叫别人不要相信这些鬼扯。      这些说法不只是有违常识,更是挑战社会常识,这些侮辱老百姓智商的说法竟成了仪征历史文化界的主流观点,提出异议而反被目为异端,真是奇了怪了。      谈仪征历史文化,我们一些专家特别看重真州八景,花式介绍宣传层出不穷,自豪自得之意满满。甚至有人心心念念地要恢复真州八景。其实,作为一方专家,这也是极其缺乏常识的事。八景,十景,十二景,是清代地方文人喜欢玩的小把戏。翻开各地的县志府志,几乎都有这类记载。我们陈集号称西山小扬州,也曾有”十景” 。估计当时也就几个当地作协的会员,酒酣耳热之际,出门撒泡尿撒出了灵感而拼凑出来的。鲁迅先生曾抨击说,”我们中国的许多人,——我在此特别郑重声明:并不包括四万万同胞全部!——大抵患有一种十景病,至少是八景病,沉重起来的时候大概在清朝。凡看一部县志,这一县往往有十景或八景,如远村明月、萧寺清钟、古池好水之类”。      当然我这么说,并非说真州八景全是杜撰。有些也是实有的,但是不是景却很难说,月亮倒映在水塘里。池塘边有几株柳树。一座桥边可以看到一座塔。这是什么了不得的风景?哪里没有?何处不在?你觉得有诗意就有诗意了?古人玩来玩去就是”明月,清钟,池水”而已,大家都一样,县县有八景。要谈传统文化,这类东西绝不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如果我们具备这些基本的知识,还会这么卖力地推崇真州八景吗?把真州八景作为仪征历史文化特色向外宣传,那是会惹人笑话的。懂一点的人会觉得你是土老冒,拿肉麻当有趣。不懂的会觉得找到了知音,他也想向你推荐他们那里的八景十景,吸引你去旅游观光。去看他们那里的“远村明月”、“萧寺清钟”、“古池好水”呢。       星移斗转,时空不再,唯八景病病根难除,每夸盛世,必复发。悲夫!       我们一些搞地方史研究的,还动不动就爱去采访老人。四百年前的园林建在哪里,一千年前的园林建在哪里,都去采访老人,这老人得多大年纪?老神仙吗?在某农户家猪圈里找到一块湖石,便想顺藤摸瓜找到数百年前的园林遗址。追溯一块石头在几百年间辗转移动的脉络,既不可能也毫无意义。如果据此得出什么结论。那只能是谬以千里了。前几年,某政府部门组织采访抗日老战士并录音存档。我当时就跟相关人士说,此事毫无意义。参加过抗战的老战士当时如果是15岁,2010年也已80多岁,如果是20岁,应该是90多岁。十几岁的孩子参加抗战,当年也就是跟着队伍跑跑,懵懂无知。如果这个年龄还健在,已是昏昧糊涂的年纪,更是什么也说不清楚了。他们能讲出有价值的东西吗?还录音存档?我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接触一些抗日队伍的基层干部,很多人的记忆己不清晰,他们的回忆可采信的己经不多。抗战结束60多年后再去干这事,这么做真是烂柯山中人,不知今夕是何年。      说到这里,再扯句题外话。人一到高龄,记忆必然模糊,采访老人需慎重,大部分高龄老人会把想象当事实,会把幻觉当事实来告诉你,加之他周围的同龄人大多去世,你连个求证的人也找不到。所以,对一些高龄老人(包括名人)所作的回忆录之类,个人的重要经历和牵涉的重大事件,一定要有文献资料的佐证,否则只能存疑。对前辈贤达的尊敬不是去不加考证地宣传他那些真假莫辨的辉煌经历。这不是严谨负责任的态度。这也不是对前辈真正的尊敬。      看了仪征的文史江湖,我才知道为什么上世纪五十年代放卫星亩产几十万斤稻谷有人追捧而无人公开提出异议了,坚持常识竟是这么难。常识是对社会生活的基本认知。是每一个心智健全的人都会具备的。只是看你愿不愿意遵循常识来看事情,想问题。置常识于不顾的人往往存有私心,存有不怎么光明正大的目的。说到底,还是名与利在作怪。名利思想人皆有之,无可指责。但用有违常识观点,信息来忽悠大众,那就是一种反智的行为了。      仪征的历史文化,需要我们去挖掘,去研究的并没有那么多。为仪征的文化建设去支招我们还不够格。      我们还是先回归常识吧!

妙趣横生 发表于 2020-11-23 08:38

牛市还真的有,好多人一生也就赶几次牛市,因为他在路上就要走个一年半载,你问问南京的一些老人,他们的祖上好多是贩牛的,后来定居到了周边,哈哈哈,也是听人吹牛比的,不知是不是真的。

雨心 发表于 2020-11-23 09:07

真实。客观。

空明流光 发表于 2020-11-25 01:15

坛子里有这样的诤友很难得。把话写得符合点实情就是了.

古书上也有吹牛的。倒是仪征“大码头”这个说法,如果考证起来还是挺有趣的。

人生留白 发表于 2020-11-26 13:28

好文章

0422315 发表于 2020-11-27 14:29

说的大实话,容易让很多人站不住!所谓口口相传的,也不过是这些年生活好了,饱暖思淫欲,来展示下祖上的风光,其实现在住在那些所谓古迹周边的住户,有几个是世代居住此地的呢,也是听人编故事而已。真真所谓大家族早已人去楼空,留下的只是坊间传说,在付汇到自己的身上

天佑中华 发表于 2020-11-27 15:14

好文,你是明白人,挺你

老佛爷 发表于 2021-3-19 15:48

专家是怎么戳穿你的?链接看看

歆韵悠然 发表于 2022-3-11 14:45

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神州赤子 发表于 2022-3-19 08:36

林下散人,心相通者。然不谙世事,太过忠厚,虽身经荒唐岁月,却未能领悟林副主席教导,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亊。且元帅以身示范,七千人大会一语惊人,而后文革巨风起,扶摇万千重。
伟人尚不能免俗,何况等而下之。奉劝兄台见怪不要怪,走进新时代。

zhangguozhi 发表于 2022-5-4 09:42

实事求是,是唯一的真理。有些人是靠吹牛逼吃饭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回归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