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里心识的连续性问题
《成唯识论》卷十:智虽非识,而依识转,识为主故,说转识得。又有漏位,智劣识强;无漏位中,智强识劣。为劝有情依智舍识,故说转八识而得此四智。是故,凡夫成佛时,心识依然具有连续性。八识转成四智,也就是说: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第六识转成妙观察智,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转识成智后,八识依然是连续的,其意义在于:于凡夫,识强智弱,以识为主。于佛,智强识弱,故突出智的作用。
《摄大乘论》: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于此摄藏为果性故,于彼摄藏为因性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成唯识论》卷二:此识具能藏、所藏、执藏义。玄奘将摄藏改为能藏与所藏。
龙树于《中论》对执着于任何可把捉的东西,无论是精微的物质还是精微的观念,都以“既非A,亦非非A”的方式予以批判,这也是唯识宗推论出阿赖耶识对“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生亦不灭,不来亦不去”最彻底的回应,也是阿赖耶识能将所有识的原因、结果和自相,都不分善恶不加掩饰地摄藏起来,让他们在自己的恒转暴流般的本识中造成种子,任其存在、受熏、持住、变现、生灭,并由无明而将它们乃至本识执藏为自性。
由此,无论凡人在此间的生命,或在此间的生命向下一生命过渡期间,或在凡人在成圣见道过程中,作为第八识阿赖耶识性质和异熟识性质都不可能消除,作为一切法的种子胎藏、蕴藏和持藏的阿赖耶识也不可能断灭。
是故,心识的连续性没有问题。 提之
昨晚我发了一篇关于佛教判教的内容,所谓判教,就是根据各宗派的教义做同异的比较。实在搞不懂这会有什么影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