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女婿郑梦白
仪征女婿郑梦白原创 巫晨 仪征事 前天收录于话题#读史笔记,20个
作者:巫晨
为写好《阮氏闺阁诗合集》前言,笔者下决心将沈善宝《名媛诗话》从头到尾在线看了一遍,十二卷,加续集二、诗人二,共七个电子扫描文件,每个文件一百多页,看得头昏脑胀,先看了两个,没找到线索,后寻思作者是按年代写的,沈善宝与阮氏闺阁的交往是道光中后期,所以又从后向前翻,终于在第十卷发现了富矿,有三十首,其中有少量是完整的,大多数是精彩的某两句。后来决心将全书内容看完,结果在第六卷又发现了三首,其中还有一首完整的,真是板凳要坐十年冷,皇天不负有心人。在查找的过程中发现一位仪征女诗人,叫江漱芳,她写的诗《由武林归苕上》:蓬底看山色,微云淡素秋。归心移柳岸,凉意足苹洲。水净宜开镜,舡轻不载愁。西湖楼外月,还照远人不。【《名媛诗话》书影】
县志上并没有江漱芳的信息,所以不好妄加推论,说她与仪征江氏(榜眼江德量)家族有什么关系,《名媛诗话》也没有记载江漱芳家族的信息,但该书介绍,江漱芳有两个女儿,郑云芝(庆英)、郑素石(浣云),皆工诗。郑云芝的《春闺》:兰闺尽日无多事,手写新诗赠百花。郑素石的《残菊》:黄叶秋高霜尽后,白衣人去酒栏时。沈善宝评价:清雅可颂。江漱芳的丈夫是乌程郑梦白(祖琛)中丞。《清史列传》卷四十三、大臣传续编八,有郑祖琛的传。郑祖琛(1784-1851),字梦白,乌程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分发江西,历任广饶九南道、直隶天津道、两淮盐运使、福建布政使、赴镇海军营帮办军务粮台事务、陕西布政使、广西巡抚,道光二十五年(1845)任云南巡抚兼署云贵总督。道光二十六年(1846),督兵助攻湖南新宁李元发、湘黔边界天地会和苗民,道光三十年(1850)加太子太傅衔。咸丰元年(1851)爆发太平天国,他以防范懈怠,被革职。《清史稿》有众多人物与郑祖琛有交集,多是太平天国起事之前,作为广西巡抚的郑祖琛,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清史稿·洪秀全传》:“初,粤西岁饥多盗,湖南雷再浩、新宁李沅发复窜入为乱。粤盗张家福等各率党数千,四出俘劫。秀全乘之,与杨秀清创立保良攻匪会,练兵筹饷,归附者益众。桂平知县诱而执之,搜获入教名册十七本;巡抚郑祖琛不能决,遂释之。秀全既出狱,秀清率众迎归,招集亡命,贵县秦日纲、林凤祥,揭阳海盗罗大纲,衡山洪大全皆来附,有众万人。冯云山读书多智计,为部署队伍、攻守方略。以岁值丁未,应'红羊'之谶,遂乘势倡乱於金田。”桂平知县已经抓捕了洪秀全,郑祖琛却把他放了,道光三十年(1850),遭到御史袁甲三(1806-1863,字午桥,项城人,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官至漕运总督,谥端敏,袁世凯叔祖)疏劾,说他“慈柔酿乱”,朝廷决定“巡抚郑祖琛、提督闵正凤皆以贻误黜去”。郑祖琛的家乡乌程,今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其镇志亦有郑祖琛的信息,据孙冰《镇志的编纂和明清江南市镇变迁》一文介绍,郑氏家族为浦城义门之后,明初入赘骥村严氏,长期式微,郑祖琛成进士后,官阶渐升,乡民籍口岁荒,纠众至殷户家坐饭,亦有挟嫌乘机报复或掳掠者。忽一日,镇上四栅有匿名揭帖,上写某日至某家坐饭,是时郑祖琛以闽藩告终养在家,遂持帖送县。程安二令即率壮勇来镇弹压,惩治出名行凶数人,其风始息。双林镇乡民有阻葬恶习,“不论营葬浮厝,辄视其家之贫富,需索埠费,一不遂意,则纠众拦阻,不许登岸,甚至桥门水埠,多方堵塞,砖灰等物,任意攫取势散”,郑祖琛创建了镇上的崇善堂,《崇善堂纪》云:“道光时郑梦白宫傅奉讳归里,议以崇善堂名义禁止拦丧阻葬之恶习”。郑祖琛虽官至封疆,太子太傅,但由于当初没有处理洪秀全,最终酿成大祸,本当严加追究,只因他在原籍病故而免于谪戍新疆(缘事遣戍,未赴戍所,卒于家),但他的罪责显然难以推脱,《湖州府志》《归安县志》《乌程县志》甚至《双林镇志》都不为他作传。梁章钜《楹联丛话》记载了福州贡院郑梦白的一副楹联。该贡院有不少对联,其中郑梦白中丞祖琛所撰的一副,气魄沉雄,联云:十六年三度霞关,喜者番风味堂前,新咏同敲秋夜月;八千卷一时云集,问谁蹑鳌峰顶上,雄文高压海门潮。广西永安州《蒙山县志》也有郑梦白的信息:该志载《永安州知州吴江墓志》:(吴江)受知于郑梦白中丞,保开缺以府经县丞用,旋因全州土匪剿平功,保升知县。徐珂《清稗类钞》迷信类二9,有一则“郑梦白入觐遇狐”的故事。郑梦白在某省做按察使,任职期满后回京入觐,在长新店住宿,刚进房间,就有人求见,看名刺,是老朋友,就很高兴地请进来,谈了好一会才离去。不一会儿,下人报告说那人又来求见,郑梦白想,他可能还有什么话忘记说了,就又见了他,但客人并没有什么话,坐了好久后又告辞。郑梦白倚个靠垫,想歇一会儿,下人又来报,说那人又来了,郑梦白有些讨厌他了,推说不见,但那人一再坚持,不得已,又见了他。郑梦白说:“您来好几次,有什么事情见教啊?”那人说:“您看看清,我是谁?”郑梦白仔细端详,发现他不是第一次见的那个老朋友,来人清瘦,留着胡须,暗暗惊诧,一时不知道说什么。那人说:“第一次来的是你的老朋友,第二次就是我,我想和您说事情,所以变化成您朋友的模样求见,考虑到咱们并没有交情,不能深入探讨,所以欲言又止。后来仔细想想,此事关系重大,不敢不言,所以又来求见。”郑梦白问他是什么重要的事情,他说:“我是天狐,听到了天上官员们的议论,人间即将发生大的劫难,您此次入都,不久会升官当封疆大吏,将来数百万生灵的性命,都在您的手上,千万要留意啊!”说完,那人不见了。这一年,郑梦白当上了广西布政使,不久任广西巡抚,洪秀全正在酝酿起事,处于萌芽状态,可以扑灭,但是郑梦白想到天狐的话,不敢轻举妄动,终于因他的失策酿成大祸,全国遭殃。朱翊清《埋忧集》奇狱,记载了郑梦白处理的一桩案件。郑梦白于嘉庆十二年(1807)在江西建昌府星子县任知县。县里有位杨老翁,晚年才得一子,儿子从小规矩懂事,杨翁十分怜爱,给他聘了个童养媳,媳妇的性格颇为柔善,两人长大后成婚,新婚之夜两人都喜气盈盈,非常融洽。可是第二天早晨,两人都不起来,推开门一看,新娘子裸死于床上,新郎却不知所踪。新娘身上没有伤痕,被子上有亲昵的斑迹,到处找不到儿子,只好通知新娘子的娘家。那时候正是酷暑,等到亲家公赶到,已经是三天后,尸体不能在家久留,杨家已经把新娘的尸体入殓,埋葬在郊外。亲家公质问为什么不等自己见了女儿最后一面再下葬?这里面有疑点,一定是杨家父子合谋害死了女儿,所以女婿潜逃,而把女儿仓促掩埋灭迹,于是,他径直赶去星子县衙,状告杨家父子合谋杀人,请求官府前去查验。知县郑梦白听闻发生人命案,立刻带人前去开棺验尸,打开棺木一看,惊讶地发现,里面并不是女子尸体,竟然是一个六七十岁的老翁,须发皆白,且背上明显有被斧头重击的伤痕。郑梦白大吃一惊,喝问杨翁,茫然不解。又查问你家儿子现在何处?也说不清楚。当场用刑,依然是不知情。没奈何,只好吩咐将棺材埋起来,把杨翁带回县衙收监。一个多月后,忽听衙役禀报,说杨家那个新郎前来投案自首。郑梦白立刻升堂讯问,新郎禀告,新婚之夜,夫妻二人如胶似漆,新郎曾咯吱新娘,新娘咯咯笑得很开心,忽然间就再不出声,挑灯细看时,新娘已经死了。见到妻子暴毙,心中只知害怕,于是“畏罪潜逃”,躲到邻县去了。几天前听说父亲被用刑,可能还要判罪,于是匆匆赶回家乡自首,不想让父亲蒙冤。新郎还说,职业是理发,会一些简单的按摩之术,咯吱新娘是哄她开心的,但是只会咯吱,不知道有这么严重的后果,也不会解除之法,所以就出逃了。于是,将新郎收监,放杨翁回家。至于为什么女尸变成了男尸,而且尸身上还有伤痕,没有答案,只好张榜悬赏,期望有人前来认尸,然而案子没有进展。杨翁回家一个多月后,有事去建昌,路过周溪时,远远地看见一位少妇,正在河边洗衣服,逐渐走近,隐约觉得像自己家儿媳妇,于是喊她一声,少妇抬头看见杨翁,又惊又喜道:“原来是公公,您怎么到这里来了?”赶紧请杨翁上船去她家,杨翁又惊又疑:“你是人?还是鬼?”少妇惨然回答:“我不是鬼。许多事情一句话也讲不清楚,我们还是先到家再说吧。”于是杨翁跟随少妇上船、登岸,走到一个破旧茅屋前,看起来不是个正经的农舍。杨翁询问少妇为什么会在这里,她还未开口,眼泪就扑簌簌而下。哭了好久,她才讲述了详情,并且说,“幸好我今天出门洗衣服,得以遇到您,能说清楚了,我愿意等着您走,哪怕是葬身鱼腹,也心甘情愿了”。原来,新娘子最初只是经络不通,呼吸暂停,并未真的死亡。仓促下葬之后,当天半夜就苏醒了过来。天亮后,有建昌县的木工、寇氏叔侄二人经过此地,新娘大声呼救,寇氏叔侄挖开泥土,打开棺木,将她救了出来。新娘年轻貌美,又正是新婚,身上衣饰颇为华丽,那做侄子的见到大为心动,提出要把新娘带回家做老婆,叔叔不许,仔细询问新娘家住哪里,要将她送回家。叔侄二人争执不休,侄子竟挥起斧头将叔叔劈死,顺手就将叔叔的尸体放入棺椁,原地埋葬,然后逼着新娘跟随自己回家做老婆,新娘不敢拒绝,只好屈从。现在看见了杨翁,万分庆幸,希望带她回家。杨翁听毕,哭着对儿媳说:“我儿不幸遭此强暴,你有什么罪过!我带你回家!况且,你如果不露面,我儿的案子也不能了结,你这就跟我走吧!”于是,带着儿媳回家。快要到家时,忽然见到一个带着斧头锯子的青年迎面走来。瞥见杨家儿媳,面色大变,冲上前去就要拉拽,儿媳大骂道:“我以前是独自一人才被你欺凌,现在天可怜见,遇到了我公公,你这恶人死到临头了,还敢在这里放肆!”杨翁知道这就是寇姓木匠,与他争斗,乡民们闻讯赶来,群情激动,将寇木匠绑起来押往县衙。郑梦白立刻升堂,事实俱在,那寇木匠无可抵赖,也就画押认罪。新郎当堂释放,见到丈夫肩背枷锁,脚带镣铐,形容憔悴,媳妇掩面大哭。郑梦白怜惜此女子对丈夫深情,又能主动为丈夫洗雪冤屈,宽恕了她跟从寇木匠之过,让杨翁将她带还,小两口重新过上了幸福生活。寇木匠本来是去南康干活的,途中听说了这起案件,特意绕路来打听进展,不料刚好遇见了杨翁和他儿媳。《埋忧集》作者评论:新郎“憨戏”将新娘致死,杨翁“鲁莽”误葬儿媳妇,不免除他们的刑狱也是可以的,但不是他们的罪行;寇木匠本来就是见色而动,乃至于不惜杀害叔父,如果不是杨翁与媳妇意外相遇,那么即便是皋陶(gāo yáo,前2220-前2113,为尧、舜、禹三朝元老,负责司法)也不能定案;即使是杨翁遇到了媳妇,但如果寇木匠在家,那么这个案子也不会这么容易结案;幸亏寇木匠出门,而杨翁路过,将媳妇带回家时又遇上寇木匠,这一定是天意!更重要的是郑梦白很清醒,没有轻易决断,更没有试图掩盖什么而盲目结案。这些因素,都是值得记录的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