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运河》前言
“京杭大运河”这个词,诞生得很晚,不是隋唐,不是明清,而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有资料显示,1959年秋,江苏省淮阴地区大运河工程指挥部上报的某公文,其标题中称“京杭运河某某工程”。扬州水利专家徐炳顺先生在《扬州运河》第192页中指出,1982年扬州续建境内运河时,将原名为“里运河”的大运河扬州河段,改称“京杭运河”。“京杭大运河”名称很新,但运河本身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春秋的邗沟,1959年的整治工程,对大运河进行了裁弯取直,将运河入江口选址在六圩,而在此之前的古代历史长河中,大运河的入江口在仪征新城、仪征市区、仪征旧港、仪征十二圩和江都瓜洲,新的运口形成后,瓜洲段改称古运河,仪征段改称仪扬河。扬州是大运河原点城市,在全国地图上看,扬州确实是一个点,但如果看扬州市域地图,则呈现反“L”形,正是古代大运河入淮、入江通道,湾头镇是两条线的交汇点。从北到南为宝应、高邮、江都、广陵,本书称之为入淮水道(《明史》称湖漕);从西到东为仪征、邗江、广陵,本书称之为入江水道(《明史》称江漕)。入江水道即为仪征运河,是本书讨论的重点。邗沟的作用是沟通江淮,北通射阳湖,南接长江,连接长江的地方,就是运河入江口。从春秋邗沟起,运河入江口的水道随着江滩的上涨而不断地改变,总的趋势是向西、向南延伸,位置一直都在位于扬州府西南七十里的仪征境内。仪征古称真州,是因运河而生的城市,由于地处运河入江口的独特优势,自古航运发达、市井繁华,被誉为“风物淮南第一州”。本书以史料和遗存为依据,对大运河仪征入江口的水道变迁进行讨论,研究古人在利用江滩、疏浚水道、建设闸坝、引水济运等方面的做法,以期尽量还原历史真相,对运河入江水道变迁和仪征城市发展历史,作比较清晰的描述。运河水流方向,唐宋之前为由江入运,明清之后为由运入江,所以古籍上唐宋之前称“受江”,明清称“入江”,本书为阅读方便,统一称入江、运河入江口。《扬州水道记》阮元序云:“凡地理书须以图明之”,本书谨遵先贤之训,在前言和每一章之末,都以地图标注河道和关键遗存点。所用底图为江苏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1966年遥感地图和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张鹏程先生提供的1966年、1973年遥感地图,特此致谢。本书所引史料都已在正文中注明,方便查资料、写论文的读者少走弯路,书后不设参考书目;所用图片除括号内署名外,均为笔者拍摄;遗存的位置多已标明,有兴趣前往探访的读者可按图索骥。由于笔者学识有限,讹错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方家批评指正。图为仪征市区南门外大码头考古发掘现场,远处石驳岸收口处为拦潮闸位置。这里是明、清两代大运河的入江口,漕船入运、淮盐出江的重要口门。
好好开发,以后是旅游景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