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左樵夫 发表于 2022-4-26 11:42

环仪征骑行散记

本帖最后由 淮左樵夫 于 2022-4-27 00:04 编辑

                         环仪征骑行散记

    最美人间四月天,正是骑行好时节。    冬天,北风萧瑟、寒气逼人,骑行时衣服穿少了容易受凉,衣服穿多了,稍一发力就是一身汗,只要停下来,体温下降,包裹着身体的汗水和骑行服也会迅速降温,让人感觉身处冰窖,瑟瑟发抖,非常不舒服。夏天,烈日曝晒、酷暑炎炎,扒了一层皮都觉得热的季节,骑行服、头盔、眼镜一样都不能少,更重要的是还要戴上防晒但又有点闷气的面罩,骑行时挥汗如雨,停下来如置身蒸笼。只有万物复苏、繁花似锦的四月天最适宜骑行,在这个温度适宜的时节骑行,不用怕强烈的紫外线灼伤了皮肤,也不用怕寒冷而穿上过多的衣服;骑行时清风习习,停止时凉爽宜人,在这个季节里骑行是一种美妙的体验,在这个季节里骑行一种愉悦的享受。    又是一年四月天,疫情肆虐限制了单车人出行的范围,但禁锢不了单车人骑向“诗和远方”的心。4月17日上午七时半,由大神骑行天下策划和领骑的“环绕仪征城”活动从奥龙湾桥头准时出发,参与者为:悠悠、给茶加点蜜、雷建国、志彦和淮左樵夫。    在疫情防控形势异常严峻的当下,保护“两码”(健康码和行程码)和绕出尽可能大的圈是我们今天骑行的原则,我们的行驶线路都在仪征市行政区域边界以内,且不会被区域以外的手机信号辐射,以免被可爱的大数据误判为离开过仪征,进而在“两码”上显示出来,影响个人生活、影响全市的防疫大局。    庄舍相连,鸡犬相闻。我们的骑行线路有相当一部分是地图上都没有标出路名的乡村小道,在这样的小道上骑行,有一种洗涤灵魂返璞归真的快意。村口的池塘边,老汉手持钓竿,伫立岸边,认真地垂钓着悠闲的生活。村里的院门口,大婶手捧着早饭碗,一边与邻居聊天,一边品味着幸福的清晨。平整的小街上,老奶奶住着拐杖,缓缓前行,享受着属于她这个年岁的健康与自信。自家腌渍的萝卜干刚刚切好,用篾制的笸箩晾晒在门口,在初升的阳光下泛出诱人的翠绿。早春的茶园里,辛勤的采茶人早已武装整齐,三三两两步入茶垄,采摘一年中附加值最高的嫩绿。村口的秧坂田,水已经放足,泥已经泡酥,只待把大面整平,就可以播撒金秋时节的希望。    地处偏僻,远离喧嚣。这样的骑行线路上没有汽车轰鸣,没有人声鼎沸,只有春阳明媚,暖风和曦,莺歌燕舞,鸟语花香。除此之外,骑行者只能听到车轮与地面摩擦的“兹兹”声和清风从耳旁刮过的声音。这一刻,骑行者的思想可以信马由缰、恣意徜徉:从秦皇汉武想到俄乌战争,从“神州”回归想城市“静态”,从楼市经济想到菜场砍价……。当然,也可以恍惚迟滞、思维暂停,让大脑一片空白。可以什么都想,也可以什么都不想,是唯美纯净的环境带给身心最极致的放松。    骑行途中总有一些特别的存在,比让人陶醉的美景更加令人难忘,它们是时空的坐标系和历史的休止符,能让人震撼、引人思考、给人启迪。    乌山怀旧    乌山是我们骑行暂停的第一站,这是大神骑行天下极力推荐大家探访的景点,也是美女悠悠以极佳的身体素质把公路车骑出山地车感觉的舞台。与周边的大铜山、小铜山、捺山、神居山(高邮天山)、方山、奶山、红山、马头山、灵岩山、瓜埠山等诸山一样,都是1000万年前地球新生代时期系列火山喷发的杰作。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地处长江以北的江淮丘陵地带,山体圆润无棱,都是玄武岩结构。    童年时期的淮左樵夫,每年有至少一次机会到外婆家,总喜欢站在外婆家屋后的高坎上,用朝圣般的眼神远眺一公里外的乌山,畅想住在“高大巍峨”的半山腰的房子里的人的感受,畅想有一天能爬一回山顶上的“铁架子”(后来知道那是国家测绘局大地测绘永久性标志),畅想隆隆的开山炮声能不能炸死几个日本鬼子。后来,外婆家搬到城里居住,少有机会朝拜乌山,只是听说乌山石矿的石头品质很好,建筑工地最喜欢;又听说乌山的石矿被政府关停了。    披荆斩棘、艰难跋涉,一行人在北坡找到了那个大概是开矿时道路的豁口,据大神骑行天下说,从这里可以看到矿坑的壮观景象。让人失望的是,此时的豁口长满树木和藤条,遮蔽了天空也遮蔽了向下视线,唯有通往豁口道路侧面那些根系裸露、虬劲曲折、却顽强生长的树木让人流连忘返,忍不住拍照留念。    一行人又绕道山南继续上山,终于爬到现存山体的最高处。几十年前像馒头一样圆润的乌山,经历了多年的石矿开采,山体的里的岩石早已经化为城市里高楼大厦的有机组成,剩下的山体高度大约只有原来的五分之一,站在五分之一的最高处,硕大的矿坑展现眼前。火山岩的石矿,越往地下品质越好。因而,留给今天的就是几十米深的、湛清碧绿的一潭深水和长满了植被的残垣断壁,但这并不影响乌山在淮左樵夫心目中固有的高大形象。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成就了乌山,人类的生产活动在另一个维度上升华了乌山,让乌山的大部分山体化有形为无形服务于人类,让剩下的山体成为一只眼睛,对时空进行回望与展望。    沙集洗礼    沿沙六公路一直向北,路的尽头便是X302县道,右拐几十米,路北有一条不宽的巷子,只听美女悠悠开心地喊道:“就是这里”。巷子两边以党旗和蓝天为主体的巨幅宣传画占满墙壁颇具气势,“守初心、担使命,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的巨幅标语更是让人精神振奋。再往前,“中共仪征首届县委诞生地展览馆”居然开着门迎接我们。    青砖构造,红木门窗,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彰显了历史的厚重感,瞬间把人带回到新四军二支队四团在陶勇带领下,来到陈集后改称为新四军苏皖支队的1939年11月。室内的西展厅逼真地再现了当年中共仪征第一届县委开会的场景,东展厅完整地展现了苏皖支队与沙集人民一起为仪征的解放事业所做的辉煌业绩。    非常意外,特别惊喜。骑行途中,纪念馆、展览馆和风景名胜地参观打卡是单车骑行的常规操作,也是单车骑行的乐趣所在。然而,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许多纪念场馆和公共场所都闭门谢客,使得单车人在骑行途中少了许多饱眼福的机会和学习的机会。“中共仪征首届县委诞生地展览馆”一直开放,可能是因为游客偏少、无碍防控大局,更重要的是展示了沙集人民虚怀若谷、包容大度的胸襟。战争年代伸出臂膀迎接子弟兵,和平年代敞开大门不拒参观人。骑行途中能在“中共仪征首届县委诞生地展览馆”里接受一次思想的洗礼,体现了沙集人民的崇高境界,更是公元2022年4月17日上午途经沙集的一群单车人的幸运。    众鸟啄食    在大仪通往古井的Y154县道小曹庄村头,一幕奇特的景象吸引了单车人驻足观赏。    一台大型拖拉机用旋耕机在翻地,数百只白色和黑色的鸟儿落在土块上啄食刚从地下翻出来的虫子,一边是机器的轰鸣声,一边是数百只鸟儿密密麻麻的覆盖了刚翻过的田地,长腿、长嘴、红翅膀的占一半,体积较小、全身乌黑的占一半,各自为阵,煞是壮观。    淮左樵夫是个鸟盲,回家后用骑友现场拍摄的照片,到网上进行了搜索,从外形、生活区域和捕食习性三个方面比对,初步判断白色红背的应该是牛背鹭,黑色的应该是乌鸦的一种。    排列密集、阵型颇大。除了麻雀,从来没见过这么多大中型鸟儿集体觅食,把机器翻地的现场变成了百鸟共赴的饕餮盛宴。这是鸟儿的本该有的生活,也是百姓觉悟的结果,更是国家治理水平提升的体现。经济发展、民生富足,收缴猎枪、不食野味、更新观念、和谐共处,是国家与百姓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让这么多的鸟儿有机会在这个草长莺飞的时节里从容觅食,也让一群单车人有机会与这多鸟儿近距离交流。     过关斩将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代诗仙李白《行路难》中的这两句诗的意境,非常契合今天骑行后半程的遭遇。    大约下午两点行至新集,此时距计划里程数已过大半,给茶加点蜜、雷建国和志彦三人决定从G328国道辅导直接返回仪征城,骑行天下、悠悠和淮左樵夫三人担心直接返回可能不够130公里,坚持既定目标,沿人民路向南,往朴席和土桥方向骑行。    由于对路况不熟悉,过G328国道后就犯了“方向性的错误”,正确的走向应该是过红绿灯后左转,沿南辅道向东约一公里,过桥后右转,从樟朴路向南骑行。    而三人过红绿灯后直行,沿Y712县道一直向南。内心最朴素的思路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到朴席镇附近左拐,总有一条路能够到达。三人一路向南,行完了Y712县道,又沿着不知名的村组道路继续前行,当依稀看见不远处朴席镇区的时候,朝左的路被一个巨大的工地斩断,这是正在建设中的启那(江苏启东到西藏那曲,国家编号:G345)公路。于是,三人只能折回向西行驶,从李桥村张庄组穿越而过,上村西河埂后向南,在路的尽头左拐沿古运河北岸继续向东,行驶了约1.5公里后,又遇到了一个巨大的建筑工地,是启那公路的古运河桥梁工程,因为安全的需要,把原先可以汽车通行的河堤用护栏阻断,三人只能提起自己的座驾,从护栏侧面的缝隙处进入,工地里面高低不平,建筑材料到处都是,两个大男人提着单车都要吃力地、小心翼翼地前行,美女悠悠却也能提着单车轻松通过,女汉子点赞。    这样提着单车过护栏的情景,在从土桥到十二圩的滨江路上又上演了五次。由于道路拓宽的需要,滨江路成了一个狭长的工地,被用彩钢瓦做的护栏截断成若干段,但这根本阻挡不住单车人的前行,或左侧、或右侧,或提起单车独立通过、或相互帮助协同通过。    到十二圩休息时三人相互开玩笑道:单车人是侦察兵,要设计线路、探索前行;单车人是工程兵,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单车人还是关羽一样的战斗兵,能过五关斩六将!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环仪征骑行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