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1 发表于 2023-3-27 20:08

孙伟科:《芹梦撷红》序

倏尔又逢秋孙伟科 初秋的江南,丹桂馥郁,万物金黄,到处充溢着丰收和喜悦。在这样的日子里,仪征的张桂琴老师也迎来了属于她的收获——《芹梦撷红》书稿的完成。身处京城的我,由衷地为她高兴。张老师是仪征红学会会长,也是仪征红学的组织者,更是一位勤于笔耕的学者。她一边开展丰富的《红楼梦》文化活动,也在学术上勇于开拓,令人肃然起敬。拿到张老师的书稿,拜读一番,其间精彩不断、新见迭出、情感充沛、文采飞扬,着实令我佩服。张老师很谦虚,嘱我作序。作为老朋友,盛情难却,只好应命。以下几点,聊作感思,谨祈匡之。其一,秉持“文本细读”立场,作文学性解读。“文本细读”的立论点是承认文本的自足性与自洽性,避免意图谬误与感受谬误,不脱离文本语境、不对叙述空白牵强附会,在回归小说文本的基础上阅读文本、分析文本,发现新的细节、获得新的趣味。张桂琴老师的“大观红楼”“红学漫步”“石头评品”等章节,正是本着“文本细读”的理念对小说作别样阐释。比如,人物分析方面,尽管都是“旧相识”,仍多有高见。无论类似于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这些主要人物的分析,还是类似于靛儿、多姑娘这种小人物的分析,都是从细读文本出发,并且该书稿有意在小人物身上见出作者的匠心和读者的会心。举例观之。比如《靛儿与莺儿》篇,靛儿与莺儿都是相对易被读者忽视的小人物,但是张桂琴老师通过“文本细读”却道出了二人别样的功能。她借助深挖靛儿的出场状况(第三十回宝、黛、钗三人在贾母处发生不愉快)、靛儿名字的谐音、靛儿的可能身份,以印证薛宝钗的多面性形象;借助勾稽“中国结”的文化内涵、莺儿与宝玉谈及薛宝钗“世人都没有的好处”、莺儿与紫鹃平儿等人的不同,说明莺儿在“金玉良缘”中的重要作用。又如《隔水笑抛一枝莲——多姑娘的情伤谁人懂》篇,张老师独具慧眼,用女性特有的悲悯敏感,对容易被人忽视轻贱的多姑娘,同样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很类似于既往有学者为《金瓶梅》中的潘金莲翻案之意,其背后作者的“文心”,可见一斑:这些被侮辱被损害的人,贴上道德的标签远远不能到底,这些人的人性中那霎那间的“会心”“善心”也是值得珍重的。同时,该文又无处不在地彰显着张老师绝伦独特而灵动浪漫的文笔:“嫁给多浑虫的那一天,多姑娘就只是多姑娘了,从此不再苍茫相思,不再痴望前世约定的他能来到。那一天,多姑娘静静地站在荣国府里小姐丫环们的身后,多余的像极了一幅煞乱风景的残墨。顷刻间双手抹过脸颊,让泪水在飞雪中不经意间紧附着哀愁,随波逐流的晕开视线里残留下的最后一幅画面。一般的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虚把光阴来抛掷。”类似唯美细腻的笔触数不胜数,严谨又不失活泼。它帮助读者对小说中的人物多了几分感同身受,实在难能可贵!再如《宁府男子的深情》一篇,少年贾环在顽劣的同时,又多了几分正能量,多了几分可悲可叹等等,这些篇章,有趣、有料、有益,对了解红楼、阐释红楼,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其二,与地方文献、文化相结合,探寻红楼的地域特征。有“百科全书”之誉的《红楼梦》涉及园林、养生、美食、家具、戏曲等等诸多领域,素来为学人重视。张桂琴老师也注意到了这一方面,“红学漫步”“读芹寻踪”等板块便是代表。如《红楼梦大观园取材自扬州》篇,借助清诗人张符骧的《竹枝词》、薛宝钗的《凝晖钟瑞》、脂砚斋的批语、门墩石和八块古天中塔塔砖、扬州园林的特征以及《内务府等衙门奏曹寅李煦捐修行宫议给京堂兼衔折》等材料,条分缕析,精耕细作,得出“大观园的素材,源自扬州园林建筑,又兼容并蓄了南北建筑风格”的结论。此外,《红楼梦与真州民俗文化》篇,洋洋洒洒一万余字的篇幅,从戏曲元素、饮食文化、石头文化等方面,深挖蕴藏在《红楼梦》中的真州民俗文化;《红楼梦与扬剧艺术》篇,概述了扬剧的发展传承以及镇江市扬剧团在《红楼梦》戏改编方面所做出的多方努力;《红楼梦美妆与扬州香粉》篇,较为详尽地列举了小说中出现的胭脂、花露等在内的养颜护肤品以及诸如香囊、香袋、香珠、香串类的文雅佩玩,探讨其与扬州的香粉铺、香粉制作工艺之间的关系等等,类似篇章,对借助《红楼梦》以发掘并保存地方文献、保护并宣扬地方文化、推动并加快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红楼旅游线路,乃至全国文旅融合寻找发展的新模式、新动能、新面貌,都有一定的助益与启发意义。其三,知行合一,文本阅读与游学探访相结合。红学的发展,面对新的时代和群众需求,需要探讨更多的路径,有更多的实践。该书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文本阅读与游学探访的结合,也是最能体现仪征红学特色的地方。《无锡红楼取景和冯其庸学术馆——写在红楼寻踪第一天》《苏州织造署里说红楼——写在红楼寻踪第二天》《曹家后人在仪征》《曹寅与仪征的昨日今朝》等篇章,皆为张桂琴老师结合仪征名胜,将小说文本带入历史现实的学术努力。此既为有关《红楼梦》的作者的身世背景、书中封建家族的原型考证提供了借鉴与参考,又在一定程度上为仪征增添了浓郁的文化底色。除上述之外,大作在展现张桂琴老师深厚扎实的学术修养的同时,还处处体现出其诗画意趣、风流文采。她臻于引经据典,通过引用、化用等修辞手法,营造画面感、渲染氛围感、皴染人物形象与小说主题,赋予《红楼梦》多元的情感意义与时代价值。比如《“芳龄永继”薛宝钗》篇,加入纳兰性德的“谁会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来感慨薛宝钗面对无爱婚姻时的悲戚感受,道出“日久生情”与“怦然心动”的区别;又如《忽一眼瞥见了这般风流委婉——宝黛初见已惊魂》篇,嵌入仓央嘉措闻名遐迩的《十诫诗》,恰到好处地道出了宝黛情缘的缠绵与坎坷,连通了古今男女之间的有情、安情乃至无情;再如《相思又入谁家院》篇,引入“黄金屋”“颜如玉”的道理,惟妙惟肖地将一个汲汲于功名的贾雨村形象跃然纸上。熟读《红楼梦》最容易产生的冲动就是自己创作,受到感染,文情翻涌不已,遂起笔成章成篇。张桂琴老师正是用她那别样的心灵体悟式的阅读方式,抓住将小说文本世界与读者现实世界相勾连的结合点,借助文本阅读与现场考察深入曹公丰盈的精神家园,阐释《红楼梦》,了解曹雪芹,体悟文学之美。“海棠新韵”章节,正是张桂琴老师阅读研究《红楼梦》后,复杂情感、多重思想的结晶。这些诗词,言之有物,读来妙趣横生,为大作增色不少。兹叙数点,权且作序。2019年年底我曾受邀去仪征,与张桂琴老师及其周围的红迷见面,犹记当时热烈而亲切的聊“红”场景。疫情三年,与君初见后,倏尔又逢秋,实在不能不令人感慨万端。在此,只能遥寄祝福了。希望再见面时,能看到更多有声有色的红学活动,创作出更多丰硕喜人的成果。                             2022年9月于北京

悄然1 发表于 2023-3-27 20:09

孙伟科: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孙伟科:《芹梦撷红》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