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应福地”---铜山
铜山,位于仪征西北8公里处,主峰海拔149.5米,是苏中地区最高的山峰,南侧建有世博园。说实话,世博园建的蛮不错的,有亲朋好友来,也喜欢带他们去看一看,只是位置偏了些。在世博园内不经意间抬个头,就可以清晰的观看到铜山的全貌。之前对铜山没有太多关注,只是知道《隆庆仪真县志》上有记载:“大铜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旧志相传为吴王濞铸钱之所。小铜山在大铜山东麓相联接。”从记载来看,当与现今的大小铜山相对应。不过有那么一瞬间,感觉或许并非如此。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大铜山,《元和郡县志》云:‘在江都县西北七十二里。《汉书》吴王濞即山铸钱,此其处也。’小铜山在杨子县北二十里,世传吴王濞皷铸之地。”这里可以看出,《隆庆仪真县志》所载大铜山与《舆地纪胜》所载小铜山似乎为同一地,刘濞在此铸钱的传说,也很可能来自《舆地纪胜》,但是此铜山与《元和郡县志》所述大铜山有异。那么大铜山距离仪征多远呢?查《太平寰宇记》建安军条目可知:”铜山、小铜山并在(扬子)县西北八十里。”也就是说,明清地方志、《舆地纪胜》所记载的“铜山”,名称起源很可能并非源自刘濞在此铸钱。
南宋是个很奇葩的时期,很多本朝的东西自己都搞不清。这从陆游入蜀时路过真州游玩就可见一斑,陆游游玩过壮观亭后归来,“初问王守,仪真观去城远近,云在城南里许。方怪与国史异,既归,亟往游,则信城南也。”连真州官员都说不清楚,仪真观原址在那里,结果还是一个年长的道士知道一些:“有老道士出迎,年七十余,自言庐州人,能述仪真本末。云旧观实在城西北数里小土山之麓,祥符所铸乃金铜像,并座高三丈,以黄麾全仗道门幢节迎赴京师,皆与国史合。”在仪征还有一个案例,真州城由两座城组成(东、西翼城)这个也没说清楚。最奇葩的是宋扬州城,南宋时为了抵御北方外敌,又另外建了两座城,一座在蜀冈上(宋宝祐城),另一座是宋广陵城,结果《舆地纪胜》与《方舆胜览》这两部南宋时期的地理志,竟然不知道宋广陵城具体位置,只是含糊的写“新旧城”,两城相距三十里,就很奇葩。以至于明清认为宋三城说的是宝祐城、夹城、州城,将记载的“疏两壕,中夹甬道”作为夹城来算。
话说回来,仪真观在那里呢?《宋升州敕文并铸金像本末》载:“建安军西北小山置冶。”南宋《方舆胜览》:“仪真观,祥符间,司天台言:建安军西山有旺气,诏即其地铸圣像。时有青鸾、白鹤,景云盘绕炉冶之处,诏建仪真观,立青鸾、白鹤亭。”《舆地纪胜》与《方舆胜览》记载的几乎一样,只是方位说的是西北。由此看来,铸圣像的小山是在西北方向,距离《隆庆仪征县志》有写:“小山在县北十五里。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京师建玉清昭应宫,司天言,建安军西小山有王气,可以镕铸圣像,诏丁谓即其地铸之,有青鸾白鹤景云盘绕炉冶之上,仪成,迎奉赴阙,诏,即其地建天庆仪真观,赐号:瑞映福地。”明清仪征县西北十五里,恰恰是现今大小铜山的位置。那么铜山究竟是不是铸圣像的地方呢?这时候亲自去过的人最有发言权。北宋张舜民《真州仪真观》诗云“闻说仙乡接濑乡,闲邀诗侣礼虚皇。三潮宝派通胥浦,万叶灵杉蔽蜀岗。”也就是说,流经铸圣像仙地的水流,一日有三潮,它直通胥浦入江口。这就证实了,铜山即宋真宗铸圣像的建安军西北小山。之所以将小山被称为铜山,或许是因为所铸金铜像是铜像鎏金的缘故,而铸铜像的事,传着传着就变为刘濞在此铸钱了...
好好的小镇,拆成个无底洞…… 铜山上,有铜吗? 人生留白 发表于 2024-9-2 21:47
铜山上,有铜吗?
没有,铜采自“大铜山”,现今的冶山 淮左听风 发表于 2024-9-3 11:02
没有,铜采自“大铜山”,现今的冶山
兄哒
兄弟我,询问铜山有没有铜
纯属玩笑,玩笑 我姑奶奶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