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1 发表于 2025-2-6 21:48

再谈靖本批语错乱的原因

再谈靖本批语错乱的原因
崔川荣

年前写了一篇《得遇良师        启我之思一一重读季稚跃先生校对靖本批语有感》,文中对一条错乱不堪的眉批(靖抄147)详加辨析,挖出用典,方知该条眉批的最初形式为两条侧批:

是乃食菱角儿。
昨闻煦堂语,更不难揣及此意,然则余亦有幸两意不期然而合。①

前批不易看懂,翻译过来——“这是北人食菱,不懂偏要装懂。”细言之,北人吃了菱壳还说是菱角生在土里,“不知以为知”,而金桂不知道菱角“有清香的”,却偏要不懂装懂,说菱角没有香味。
朋友们阅过,多有谬赞,希望我再找些例子,把这个悬案彻底揭破。听闻之后,倍受鼓舞,遂试着做了起来。方法无他,仍从“一批错为二”,“二批误为一”着手,寻求致误原因,未料真有收获。
例一,先看一条侧批分作两条的事例,见第四十一回(靖抄98,以下补字用[        ],校字用(        )表示:

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妙玉不收成窑怀一节墨眉。缺字前二字看不清,似是“各示”两字,第三字为虫蛀去)

第一句没大问题,校为“此妙玉偏僻处,所谓‘过洁世同嫌’也。”可放在一边,暂不考虑,后面的话才是症结所在。三个方框,毛抄时标明“缺字,前二字看不清,似是‘各示’两字,第三字为虫蛀去。”笔者却发现“各示”二字抄对了一半有余。假如我们知道“以示劝惩”为清代常用语,如雍正元年九月十一日黄国材奏折中有言:“如有实力奉行者偷安怠惰者加以教诲,分别奉行之勤惰,以示劝惩。”②又如乾隆十年“谕:八旗前锋护军等,三年一次军政。原以该管大臣等,不勤操演,恐至懈弛。所以特派王大臣阅看,分别等第,以示劝惩。”③即可补入三个字“以示岂”,校补为:

他日瓜洲渡口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以示]劝惩,[岂]不哀哉。④

靖抄将“劝惩,岂不哀哉”抄到前面,是因一条批语分抄两条造成的。(见图一)
先抄右边六个字“他日瓜洲渡口”,接抄左边六个字“劝惩[岂]不哀哉。”然后接抄右边“红颜固能不枯骨,[以示]劝惩”。可见这条批的最初形式为侧批,而不是眉批。由一条侧批转为眉批时误抄为两条。
结合最前面的一段话“此妙玉偏僻处,所谓过洁世同嫌也”来看,此条才是最早就有的眉批,后面的话是接上去才发生的混乱。真为早先的这位藏书者汗颜。干嘛动不动就急着抄左边一行呢?从后面的事例来看,不仅动不动就急着抄写左边,而且错抄之后急于补救,往往出现擅自改动批语的情况。深度怀疑此人右目成疾,识见亦有限,硬生生地把批语搞乱了。
例二,见六十七回 (靖抄134):

宝卿不以为怪虽慰此言以其母不然亦知何为□□□□宝卿心机余已此又是□□(批在宝钗劝慰薛姨妈句旁,前四字不清,后两字蛀去)。

批中出现“此言”、“慰其母”字样,显系针对某一句话下批。查正文宝钗劝慰薛姨妈一段中,只有第一句话称得上“此言”,且可以“慰其母”的——“俗语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故四个方框可补入“旦夕祸福,”后面二个方框以脂评常用语度之,可补入“瞒人”,试校补如下:

宝卿虽以此言慰其母,然亦不知[旦夕祸福]为何?宝卿心机,余已不以为怪。此又是[瞒人]。

值得注意的是,靖抄“不以为怪”只能与“余已”搭配,组成“余已不以为怪”,而事实却被分开来了,似断成三截:

宝卿不以为怪
虽以此言慰其母,然亦不知[旦夕祸福]为何?宝卿心机,余已
此又是[瞒人]

先抄右边二个字“宝卿”(见图二),接抄左边四个字:“不以为怪。”发现不对,又接抄“虽以此言,”一直抄到“宝卿心机,余已”,再接上“此又是瞒人”⑤才算结束。把一条批欲分成两条,致使“余已”没了下文而形成错乱。


                               



例三,第二十三回眉批(靖抄91):

丁亥春日,偶识一浙省客,余意甚合。真神品白描美人物……

此批有庚辰本眉批对校,大体相同,故只引前一段批语。庚辰本此段文字如下:

丁亥春间,偶识一浙发(客),其白描美人真神品物,甚合余意……

“甚合余意,”靖抄为“余意甚合”,其位置原在句末,却紧接在“偶识一浙省客”之后,似又犯了急着抄写左边的老毛病——先抄出“丁亥春日,偶识一浙省客,”(其后文字抄到“甚合”止,另起一行为“余意”开头)紧接着便接抄左边两字“余意,”(见图三)到此才发现接不下去,便接上“甚合”二字,组成“余意甚合”,与原句“甚合余意”意思相仿,只是字序发生了变化。
其次,参看庚辰本同回眉批,靖抄“真神品”应与“真神品物”中的“物”连在一起才完整。若要恢复原状需将“真神品”三字放回到“物”字之前即可。致误原因有二种可能,一是错看“真”和“其”而跳抄,一是把“人”和“物”捏在一起组成“人物”而妄改。且删去了一个“其”字,实则已无法安放。窃以为,主要是看不懂“真神品物”的句意,按自己的意思妄改造成的。但最初的原因是错将一条批看作两条批引发的,与毛抄无关。
例四,见六十四回(靖抄128),批在宝玉“又想一想自己的心实在的是为好,因而转急为悲……”句旁:

玉兄此想周到的是在可女儿工夫上身左右于此时难其亦不故证其后先以恼况无夫嗔处。(不可解)

这条批有四点可以轻松做到:
一,“难”与“以”组成“难以”,再与“左右”组成“难以左右,”语句通顺明了。
二,“后先”“恼”“嗔”,组成“先恼后嗔,”指向黛玉。
三,“亦不”“无夫”“处”,组成“亦不无夫(悲)处。”
四,“可”“故证其”组成“可证其故。”试校读于后,分为两条侧批(见图四):

玉兄功夫,的是在女儿身上难以左右,于此时可证其故。
此想周到,况(观)其先恼后嗔,亦不无夫(悲)处。

这两条批在合并过程中连续出现二次失误,先抄右边“玉兄”,再接抄左边“此想周到”,发现不对,立即调过来已来不及,不妨试读一下:

玉兄此想周到,功夫的是在女儿身上难以左右……

读起来别扭,遂将“功夫”二字调到“女儿”与“身上”之间:

玉兄此想周到,的是在女儿工夫身上难以左右,于此时可证其故。况(观)其先恼后嗔,亦不无夫(悲)处。

仍不通顺。此为二批合为一批之误,擅自做过改动。
例五,见六十七回回前批(靖抄133):

四撒手乃已悟是虽眷恋却破此迷关是必何削发埂峰时缘了证情仍出士不隐梦而前引即秋三中姐(回前批,不解何意)

该批错乱不堪,似可依据下列要点校读:
一,将“四”字和后面的“是”字校读为“是回”较为稳妥。若一见到“情埂峰”字样,便校读为“末回”不仅与该回正文不符,且“末”字也无来历。
二,“秋”字只能与“中”字配成“中秋”。否则,“秋”字无依附。查首回士隐梦见“一僧一道”非在中秋,故可判定此“中秋”不是指中秋节,与甄士隐无关。
三,“引”字可与“前”配成“前引”,也可以与“梦”字配成“引梦”。查六十六回,尤三姐“引梦”恰在“八月”,不妨作“中秋”解。试校读于后,分为两条:

是回撒手,仍不出士隐了悟。
此虽眷恋,却破迷关。是何必削发,乃情埂峰时已证前缘,而中秋引梦即三姐。


                                               

细品前批,柳湘莲“撒手”,有似甄士隐解完“好了歌”一样,都有了大彻大悟才跟着道士出家的。而后批却说“削发”是因“情埂峰时已证前缘,”即前缘早就安排好了,两者视角不同想法有异,显系二人手笔却被合并成了一条批语。
早先靖本的藏书人似看不懂“仍不出士隐了悟”句⑥,遂按照“悟”字做文章,从该条批中找出“乃”“已”,组成“乃已悟”,表示柳湘莲出走,是已经彻悟,才随道士出家的。紧接着又将前面撤下来的“仍不出士隐”句塞到“情埂峰证了前缘”之后,组成“情埂峰证了前缘,仍不出士隐[梦],而中秋引梦即三姐。”原来这位藏书人只知道“仍不出士隐[梦],”却看不懂“仍不出士隐了悟”,所以才做了如上改动。
可以看出,先前的藏书人在合并过程中刻意避开了之前抽调出去的二个字“乃”“已”,尽可能做到用字不重复,确实动了一番脑筋,而且把“了悟”的“了”字安插到“情埂峰证了前缘”句中,可谓用心良苦,只是用错了地方。因妄改而造成批语混乱。
最后想说一点,靖本批语尽管存在不少错乱,但也有值得夸奖的一面,有些批语能补其他脂本之缺。兹举一例,先看第六回(靖抄34),批在凤姐“手内拿着小铜火炷儿,拨手炉内的灰”眉端:

虽平常而至奇,稗官中未见。

甲戌本近似,其侧批为:

至平……实至奇,稗官中未见此笔。

因“至平……实至奇”之间有间距,引得多人补字,唯季先生补出“常”字最近本真⑦。复查甲戌本,实则有两三个字的间距(见图五),若以三个字的空档补字,似应补入“而至常”,即:“至平[而至常]实至奇,稗官中未见此笔。”若以二个字空档补字,则为“至常”,即:“至平[至常]实至奇,稗官中未见此笔。”
须知,“至平至常”连用,是古人常用的句型,如清黄元吉撰《道德经讲义》:“至平而至常,至神而至奇。”⑧又如宋袁甫撰《蒙斋集》:“行所当行,止所当止,至平至常。”⑨明林兆恩撰《林子三教正宗统论》:“至平至常中则有至神至灵者。”⑩
可见,靖抄本上的“虽平常而至奇”十分的有底气,至少敢用再简单不过的“平常”二字就不简单。原来“常”字虽平常却有来历。我之所以找来这么多的例子,只想说靖本抄件

                                               
图五


太可贵了,值得我们做更精细的研究。唯其如此,方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注:
①前文以为:“不难揣及此意”是煦堂语,属引文。实则可看作批者的叙述,意谓:昨天听了煦堂的话,那就更不难揣摩到这个意思了。言下之意,原先有些担心,听了煦堂的话,看到“食菱”二字,便会联想到北人食菱的故事。可见批中的“更”字有加大语气的作用,且有来源,非妄加。
②见《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册第760号《福建巡抚黄国材奏缴谕旨折》,第927页。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1991年3月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
③见《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六,庆桂等监修,1964华联出版社出版。
④楷书中“以”字有一种写法,将二个口靠左连一短竖,与靖抄中“各示”的“各”字形似,毛抄不辨其字,或字迹模糊看不清,十分正常。再,批中“固”疑为“焉”,读作“红颜焉能不枯骨”更顺些。
⑤“此又是瞒人”,疑为另一条批,被混合在了一起。按上下文意来看,既云“宝卿心机,余已不以为怪,”不想揭穿,干麻又要道出“此又是瞒人。”笔者曾设想“此又是瞒人”是前面的话,即“宝卿虽以此言慰其母,然亦不知旦夕祸福为何?此又是瞒人,宝卿心机余已……”但调动了字序,与“此又是瞒人”在靖批末尾不符。参庚辰本每行抄30字来看,此条长批亦为30字,等于从头写到底,似又不合。姑记于此,以待高明。再,(图二)右边的红字漏“宝卿心机”不无遗憾,好在不影响说明问题。
⑥“了悟”,指解完“好了歌”之后随道人而去,属明心见性悟后出家。
⑦见《读红随笔录》所载《脂靖本〈红楼梦〉批语溯源和校对》第228页,2003年10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⑧见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113页。
⑨见卷十四,清乾隆武英殿木活字印武英殿聚珍版书本。
⑩见第十六册,明万历二十八年涵江夏心堂刻本。

附:本文在撰写过程中曾得到萧凤芝王鹏的帮助,另顾斌张志代查资料,一并致谢!


草于2025年2月1日
改毕于2025年2月4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再谈靖本批语错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