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炊烟 邓丽君
邓丽君是一个传奇吧。比王菲还要传奇!邓丽君演绎的歌曲、出版的专辑数量繁多,语种涉及汉语、日语、英语、印尼语;中国方言涉及粤语、闽南语,不仅如此,她还大量的演艺各地民歌、地方戏曲、音乐剧等,如她的第一张专辑便是收录了《凤阳花鼓》等民歌,80年代初期还改编翻唱了河北民歌《回娘家》,从20世纪70年代她进行演艺活动的一部保留作品便是带有黄梅戏风格的音乐剧《唐伯虎点秋香》;另外,她还涉足日本传统的演歌艺术,出版《演歌集》唱片(见第一节作品目录)……无论是演艺何种语言、哪个国度的音乐她都能地道的展现,这一点在其不同时期和地区的专辑中和各次演唱会中可以得到证实。如1983年台北中华体育馆《十亿个掌声》演唱会,她主要演唱了出道15周年来的国语经典作品,同时穿插展示了其在日本工作时期的代表作如歌曲《北酒场》、在香港灌录的粤语代表作《漫步人生路》、黄梅调歌曲《郊道》等。
在本文的第一章节中笔者谈到,邓丽君的演艺生涯经历了几个时期,她的艺术活动和事业空间不是一尘不变、无法拓展的,而是随着知名度的提高、事业的成熟,她紧追潮流、不断深造,保持的基础上不断进修,用“拿来主义”的眼光几度出境学习欧美、日本流行音乐中的优秀成果并能兼收并蓄,这也为日后成为流行音乐演艺史上的集大成者奠定了基础。总的来说,邓丽君的演唱特点和演艺风格独具特色,颇受欢迎。既传统又时尚,既唯美又朴实,既大方又适中;有热情奔放,也有小家碧玉;有传统韵味,也有异域风情。
笔者尝试着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邓丽君成熟时期的演艺风格和音乐特点:
1.邓丽君的演唱特点
(1)音色方面。邓丽君在出道初期时,其真声的音色略带“童声”特点,音色虽亮但显得不够圆润,略微“沙哑”。在经历变声期后其真声甜美、柔和、细腻的音色是她70年代后在音色方面的重要特点,也是其争取广大听众的重要条件。
(2)语言方面。首先,作为来自大陆北方家庭的台湾外省子女,邓丽君国语(普通话)的发音水平非常出色,演唱时的“吐字归音”也十分清晰和完美。发音标准的国语语音优势给了她大量演唱国语歌曲,尤其是具有民歌小调及戏曲韵味的国语通俗作品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在同时代港台歌手中是一个不小的优势。另外,邓丽君能较好的掌握多种别国语言和中国地方方言,如日语、英语、马来语、法语等外语,粤语、闽南语、山东话、上海话等地方方言,这也为她广泛占领各层次、各地区、各语种的听众群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演唱技巧。其一,邓丽君音域平常,不是很宽,但她极其擅长真假声混合的演唱。她的真声演唱自然、亲切、贴近口语的风格,完美的将其假声作为一种修饰声音的方法。这种将真假声结合在一起的“混合声”给听众一种柔和、细腻、略带飘渺的艺术效果。其二,邓丽君没有完全接受70年代港台国语歌手普遍存在的“洋气与生硬相结合的喊唱”和“换气痕迹较为明显”的演唱特点,而是有选择的、有保留的借鉴运用。她演唱时音量轻柔,换气时痕迹较轻,整体感觉比较收敛。其三,邓丽君在国语流行歌坛上,率先运用“气声唱法”(并不是一种唱法,是一种将声音与气息完美糅合的歌唱技巧——笔者注)进行演唱,并且演唱时“声音位置”靠前,气息均匀,共鸣较好,也使得她的演唱柔而不虚。第四,邓丽君还运用“泣声”这种演唱手段(即在演唱时掺入一些抽泣、哽咽的处理效果),主要表现在歌曲高潮或歌曲结束句结尾音上的“上扬音处理”(民间称其为“打嗝式”的演唱),这也是其标志性的演唱特点。另外,邓丽君演唱时擅长“颤音”的处理,也是其气息把握较好的重要体现。
(4)音乐素养。邓丽君音准及节奏感极好,能轻松地完成无伴奏的现场清唱(在其各场演唱会中可以得到证明),也能与现场乐队和钢琴伴奏进行完美的配合(邓丽君现场演唱时均为乐队伴奏)。她也十分擅长极为细致的音乐处理(即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同时也能最大程度地诠释歌词意境,赢得听众的情感共鸣。邓丽君对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民间歌曲和戏曲的音乐风格把握较为准确,在演唱时经常将中国民间音乐中的跳音、滑音等元素融入其作品中,使其演唱棱角分明、腔调圆润,深入人心。
图三:笔者根据邓丽君的演唱效果所记录的歌谱
注:以下谱例是笔者根据邓丽君在专辑唱片中的实际演唱效果所进行的记录,将其细致的二度创作、独特的音乐处理细化到谱中,以显示其特有的演唱技巧和演唱特点;谱中“ˇ”表示“泣声”处理。
(Ⅰ)《千言万语》:尔英词,古月(左宏元)曲;
(Ⅱ)《何日君再来》:黄嘉谟词,刘雪庵曲;
(Ⅲ)《小城故事》:庄奴词,汤尼曲;
2.邓丽君的舞台演艺特点
(1)外型气质。综观邓丽君的舞台表演和宣传照片,我们不难发现,成名后的她是一位极富“中国传统特点”的台湾歌星。在大部分演艺场合与宣传图片上,她都笑容可掬、脸蛋轮廓分明、身材均称,气质完美;穿着以中式服饰为主,包装为一种中国传统女性的形象气质。但她又擅于接受本时代的流行因素、“拿来”流行元素,将这些巧妙而适当的联系在一起,既传统又时尚。
图四:邓丽君外形气质与舞台风格的展示图
(2)舞台风格。邓丽君是20世纪华语歌坛公认的“台风完美”的通俗歌手。通过对其演唱会及现场演出的影象进行分析,笔者将邓丽君的“台风完美”特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作为一位成熟的专业歌手,除了演唱水平之外,她也十分重视完美的舞台表现力和配合歌曲的舞蹈表演。在演唱不同风格和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作品时,恰倒好处地借用中国戏曲的身韵与古典舞的动作、西方拉丁舞、现代劲舞的动作、日本民族舞蹈的姿态等配合演唱。这种载歌载舞的演艺展示了她优秀的艺术表现力,也体现其完美的舞台风格。其二,邓丽君的“台风完美”还表现在演唱前、中、后的即兴衔接和与观众的互动方面。笔者认为,礼貌和真诚、谦虚和谨慎、热情和动情构成了邓丽君在舞台上给人的总体印象。其三,在舞台服饰上,她的打扮显得简洁大方与得体。尤其在个人演唱会中,她在选用流行时装的同时,也选穿中国式的旗袍服饰,给人时尚却又传统的印象。邓丽君长久以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与风格——即婉约而大方、真实而幻化,柔美中不失刚毅、细腻中带着大气。
3.邓丽君风格的独特包装
人们对邓丽君演艺风格和演唱特点的较高认可度绝大部分是其优秀音乐和表演素质的重要体现,除此之外,还有其身后制作团队的艺术策划与艺术包装的成功。
(1)音乐创编。其一,结合邓丽君的音乐背景和自身风格,制作公司为其选择灌录的国语歌曲中不少是具有明显的中国民谣小调以及地方戏曲风格,例如《小城故事》、《千言万语》、《路边的野花不要采》、《把爱埋藏在心窝》、《郊道》等;《小城故事》是庄奴作词,汤尼作曲,这首歌曲用一种淡雅平稳的旋律表达了对人生真善美境界的追求与向往,歌曲采用我国五声宫调式,旋律柔和平稳、温暖流畅,结构短小;邓丽君演唱时音色甜美淳厚、自然而生动,并且时常配穿中国旗袍进行舞台表演,恰如其分,使这首歌成为听众层次最为广泛的经典通俗歌曲。而《郊道》则是一首“黄梅调歌曲”,旋律近似黄梅戏音调,邓丽君年幼时经常听唱地方戏曲,对这首歌的戏曲风格和唱腔韵味把握有佳。其二,制作团队为邓丽君所选的伴奏编曲也非常适合其轻柔、婉转的演唱特点,并适当加入中国传统乐器音色,如竹笛、古筝、二胡、扬琴等。在中国,邓丽君音乐的制作团队主要由20世纪60年代后最具影响力的台湾新派流行音乐人左宏元(古月)、汤尼、庄奴、林煌坤、刘家昌等组成。在日本,邓丽君的制作团队则由当时日本著名唱片公司宝丽多尽心安排,编曲中充分考虑了当时日本比较发达的电声乐队的效果,例如加入了电子琴、加弱音器的小号、萨可斯、手风琴、电吉他等乐器音色。其三,走向成熟演艺时期的邓丽君有其专属乐队(以日本电声乐队和港台民族乐队组成)和人声伴唱(和音),在演唱中还聘请了专职舞蹈演员进行伴舞。这在当时实属少见。
(2)包装定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的制作公司,都能很准确地找到邓丽君的包装定位,即“高雅、端庄、甜美、婉约”,带有东方女性的温柔、中国女性的内敛但又突破保守的气质,略带西方现代美的热情大方。这一定位为邓丽君演艺风格的发挥和发展创造了极大的空间,同时也为制作团队的包装宣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具相关资料显示,邓丽君日本的签约公司要求其每场在日演唱会或日常电视节目中必须演唱多首国语歌曲或中国民间小调,并穿着旗袍服饰。而邓丽君各场演唱会中也有风格特异的欧美歌曲。日本唱片公司将邓丽君的众多国语歌曲在日本进行出版发行,而国内公司也联合日本公司将其日本歌曲在中国进行引进出版。这一定位,不仅为邓丽君争取广泛的受众群体提供了帮助,更为制作公司的经营效果争取了有利条件。
总的说来,以中华传统风韵为主题的多元文化包装展示既突出了邓丽君的艺术个性,又为她赢得了更广阔的音乐受众。
君声君影,何处追寻!以上是网上找得来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了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