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816|回复: 0

[叙事] 瑞映福地仪真观

[复制链接]

660

主题

1862

回帖

1501万

威望

管理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金钱
96158089
发表于 2018-5-25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仪征各版地方志有记载的古迹中,仪真观是具有特别意义的,因为,这是“仪征”地名的源头。

仪征有文字记载的地名当推西周徐国的䣡,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归属吴、楚,汉代以后有舆县、永贞、扬子、白沙、迎銮、建安军等地名。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有了“仪真”一词,北宋政和七年(1117)正式得名仪真郡,这是“仪真”作为郡城地名的开始,这个地名经历了宋、元、明三朝和清代的前期,而“仪征”一词则是清代雍正元年(1723)为避皇帝“爱新觉罗胤禛”的讳,由“仪真”改来的。

《隆庆仪真县志》(申志)记载:小山在县北十五里。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京师建玉清昭应宫,司天言,建安军西小山有王气,可以镕铸圣像,诏丁谓即其地铸之,有青鸾白鹤景云盘绕炉冶之上,仪成,迎奉赴阙,诏,即其地建天庆仪真观,赐号:瑞映福地。
隆庆县志小山书影.jpg 【《隆庆仪真县志》小山书影】

宋代的皇帝喜欢道教,宋真宗要在东京汴梁建玉清昭应宫,宫中需要供奉玉皇、圣祖、太祖、太宗尊像,镕铸圣像不能随便在哪都行,必须慎重选址,需要有祥瑞之兆,铜像很重很大需要方便运输,这个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荣幸地落在了建安军(宋初仪征的地名),具体地点在“县北十五里的小山”,今马集镇境内。负责这项工程的,是参知政事、迎奉使丁谓,在镕铸的过程中,有青鸾、白鹤两只仙鸟和祥云朵朵盘绕在炉冶之上。圣像铸成后,经运河直达汴京,沿途州县及京师都有隆重的迎奉仪式,皇帝也选择吉日,安放圣像并进行祭拜活动。事成之后,论功行赏,将建安军升格为真州,在圣像镕范之地建仪真观。并且赐号为“瑞映福地”。
《宋史•真宗本纪》记载,六年夏(大中祥符六年,1013)五月乙卯,参知政事丁谓(966-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两浙路苏州府长洲县人,淳化三年进士),奉迎建安军所铸玉皇、圣祖、太祖、太宗尊像至。帝展谒,奉于玉清宫。

《宋史•丁谓传》也记载,宋真宗要在宫城营建玉清昭应宫,有不少人上疏反对。宋真宗召问,丁谓回答道:“陛下有天下之富,建一宫奉上帝,而且用来祈皇嗣。群臣如有阻挠,我愿意与他辩论。”宰相王旦劝谏,真宗说,辩赢了丁谓就听你的,从此便无人再敢劝谏。真宗遂任命丁谓为修玉清昭应宫使。建安军铸玉皇像时,又任命他为迎奉使。

玉清昭应宫工程浩大,占地480亩,包括长生崇寿殿等建筑3610间,花费白银近亿两,原计划二十五年建成,丁谓督办相关人员苦干加巧干,只用了七年时间便建成。

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的卷二“权智”中,记载了丁谓“一举三得”的佳话。说的是祥符年间,宫中失火,丁晋公(丁谓)奉命修缮被烧毁的宫室,但是取土很远是个问题,丁晋公就命令工匠在大街上挖土,没过几日,大街就成了深沟。丁晋公命令工匠将汴河河水引进沟中,再用很多竹排和船将修缮宫室要用的材料顺着沟中的水运进宫中,宫殿修完后,再将被烧毁的器材和多出来建筑材料填进深沟里,重新将街道填出来了,这一举做了三件事(一举而三役济),节省下来的钱超过了亿万。丁谓确实是个专家,这个“一举三得”的案例,经常在现代系统管理教材中提及。

玉清昭应宫中需要供奉玉皇、圣祖、太祖、太宗尊像,尊像是在建安军(宋初仪征的地名)铸造的,为什么要在这里铸造呢?
《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三十二古迹志三援引《舆地纪胜》的记载:“大中祥符中,司天台言:建安军西山有旺气,即其地铸圣像”。《隆庆仪真县志》(申志)的记载:“宋大中祥符六年,京师建玉清昭应宫,司天言:建安军西小山有王气,可以镕铸圣像”,可见选址在建安军铸造圣像,是因为司天(相当于国家天文台)认定这里风水好,有旺气。

除了有旺气,建安军水路交通便捷,方便运输,应该也是朝廷综合考虑的因素。

仪征自古是运河入江口,隋唐以来首都对漕运的依赖越来越重,北宋建都东京汴梁,由于燕云十六州在契丹大辽控制之下,北宋首都汴京无险可守,只能养着大量禁军,《水浒传》里说,豹子头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汴京废除了唐朝长安的里坊宵禁制,市场交易发达,城市人口激增,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实地反映了东京的繁华。这么多的政府工作人员、军队、商人和市民,都要吃饭、穿衣、喝茶,中原的物产是远远不能满足的,物资必须从富庶的江南调运,经运河到达汴京,而各地物资从长江进入运河的地方,就是建安军。

为了加强调度管理,朝廷还在建安军设置了江淮制置发运司,这是一个督促江南皖赣湘鄂等地漕粮发运和茶叶、食盐专营的重要衙门,还负责运河河道的开挖、疏浚和管理。

为保证京师的粮食供应,建安军还建有转搬粮仓。《宋史•食货志》记载:建立真州、楚州、泗州转般仓,有三大好处,一是有利于京城粮食平稳供应,二是有利于防备漕渠航道受阻,三是有利于纲船装发有序运行,不会出现停运待料情况。
仪征博物馆藏北宋建安军仓记碑.jpg 【仪征博物馆藏北宋建安军仓记碑】

笔者在研读相关史料时,产生一个疑问:金像无疑是从真扬运河送到汴京去的,但是从“小山”到城区运河,有近十公里的距离,没有水路可通,金像是怎样达到运河边的呢?

清代仪征盐商巴光诰,建有巴家祠堂和朴园,遗址就在今马集镇爱国村西洼组,距离“小山”不远,《道光重修仪征县志》里记载,由于不通舟楫,砖瓦竹木都从陆路运来,山石花木采购的地方很远,所以园子陆续修了五年,花费了二十万两银子。

从马集到运河,“不通舟楫”,大宗物资怎么运输?这个问题笔者思考了很长时间,实在找不到史料,只能合理推测。结论是,利用陈公塘,水路可以直达小山附近。
陈公塘图.jpg 【《隆庆仪真县志》陈公塘图】

陈公塘是东汉末年广陵太守修建的水库。

陈登,字元龙,下邳人。建安二年(197)任广陵太守。在任时修建上雷、下雷、小新、句城、陈公五个塘。陈公塘面积最大,为五塘之首。塘在县东北三十里,周围九十余里,三面环山,有三十六汊来水,东南面修筑一道大堤八百九十余丈(约三公里),塘水一直回淹到白羊山下,面积万亩有零,载入《文苑英华》《古今图书集成》《全唐文》和《中国水利史稿》,在中国水利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查《仪征水利志》,仪征月塘鸭嘴桥水库(登月湖)是扬州地区唯一的中型水库,面积35.5平方公里,合5.3万亩。陈公塘废弃后得塘田面积万亩有零,合6.7平方公里,设塘田面积与水面面积相当,则陈公塘水面面积与今天的邵冲水库(天乐湖)相当。

陈公塘不仅用于灌溉,还用于仪扬运河补水,开放塘闸后,塘水沿着太子沟进入仪扬运河,可以提高枯水时节运河的运载效率;还可以用于战争。绍兴四年(1134)、开禧二年(1206)曾两次开闸放水阻止金兵入侵。嘉定十四年(1221),还修浚西湫将塘水引到真州城濠用于护城。

注意这段史料:“修浚西湫将塘水引到真州城濠用于护城”,可见陈公塘西湫的水道还是比较顺畅的,尽管今天已经看不出陈公塘水库淹没区西至哪里,西湫走向如何,但仍能从大鲍冲、任汉桥等水库的溢洪道直抵龙河的走向,依稀看得出陈公塘流域的影响力,尤其是任汉桥水库,距离小山仅一公里距离。

陈公塘周边一直有占塘为田的现象,到明代中期愈演愈烈。嘉靖三十年(1551),将军仇鸾索性放任占塘,收租自肥。接着在瓜洲抗倭筑城时,管工官高守一竟拆塘闸移运石料,至此陈公塘全废,得塘田10016亩。

从上述史料可知,明朝嘉靖三十年(1551)陈公塘被废,在此之前的一千三百多年中,陈公塘一直都是有水的,只不过其主要功能是灌溉和给真扬运河补水以确保漕运畅通,宋代运送金像利用陈公塘的三十六汊之西某汊,尽量缩短陆运距离,是非常合理的选择。

即便是明代嘉靖后陈公塘被废,也还有低洼部分形成的龙河直通运河,巴光诰修建巴祠朴园,如果利用龙河运输建材,从龙河干流到巴祠的直线距离仅4公里,如果大鲍冲的水足够多(肯定有水,水上还有卢家桥),那么还能从龙河向西拐进来,进一步缩短陆路距离,这比直接从城区运河上陆路,起码要缩短六公里左右,所以笔者认为,不仅宋代金像可能走陈公塘到运河,清代巴祠朴园的建材也可能是走运河到龙河的。一家之言,请方家指正。
二亭山与陈公塘水系图.jpg 【二亭山与陈公塘水系图】

关于金像的镕铸运输过程,《道光重修仪征县志》中援引《铸金像本末》一文,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大中祥符元年(1008)四月,皇上下旨,要建玉清昭应宫。五年(1012)快要建成时,皇上诏令将玉皇殿命名为“太初”,圣祖殿叫“明庆”,并决定铸“太初”“明庆”圣像,任命丁谓为奉迎圣像使,李宗谔(964-1012,字昌武,饶阳人,端拱二年进士)为副使,李溥(时为江淮发运使)为都监,令李溥遍访能工巧匠,招募到杭州人张文昱、王文庆,在建安军西北方向的小山开始熔铸。

大中祥符六年(1013)三月,铸像完成。四月乙卯,将玉皇、圣祖、太祖、太宗四尊金(铜)像,请上特制的大船,船上设有大帐篷安置金像,还有供奉案具。沿运河两岸黄麾仪仗队三千人,骑马吹奏的乐手四百人;随行船队有船总数达一千艘,门旗飘扬、弓箭待发、道家作法、幢节显耀。每当经过州县,官吏都要毕恭毕敬,出城十里相迎,还要准备道家、佛家的威仪和音乐迎拜,其间还必须禁止屠宰、禁止用刑。到达东京的时候,京师禁止屠宰七天、禁止用刑两天。甲辰日金像到达,皇上在长春殿斋戒,百官则在朝堂斋戒。乙巳日,皇上着衮服朝拜,百官着朝服跟随,敬献玉币、册文。祭祀完毕,摆开卤簿(仪仗队),正副使等官员作为前导,从皇宫内城出发,向东出景龙门,将金像供奉到玉清昭应宫的相关宫殿。丙午日,奉安完毕后,皇上下旨:“建安军升为真州,镕范之地建为仪真观”。

这里将原载于《隆庆仪真县志》卷十四、艺文考,被《道光重修仪征县志》转载于卷一、建置志的《升州敕文》全文辑录如下:

国朝重熙鼎盛,席庆善之鸿基;百禄惟心,承昊穹之蕃锡。爰自绵区底定,宝箓荐臻,叶千岁之昌辰,举一王之茂典。肇营恭馆,式耀丕图。幸嘉会以元亨,荷太灵之昭格。昔者,九龙垂驭,启道德之仙源;五老告期,显唐、虞之瑞命。天人交应,今古同符。昨以炼楚越之良金,法紫清之妙像,肃陈卫仗,迎至国都。荣观焜煌,欢声沸涌。上真、高圣凝二气之殊姿,英祖、神宗俨重瞳之粹质,属朝修之礼毕,罄恪谨之诚深。动色相趋,降祥允集。宅灵秘宇,永申崇奉之仪;赐福群伦,宜霈亶延之泽。可大赦天下。于戏!昭事上帝,惟怀永图。克已弥恭,务守盈成之业;保民在念,庶跻仁寿之区。更资同德之臣,叶赞承平之治。建安军,升为真州;镕范之地,建为仪真观。

这《升州敕文》就是皇帝的诏书,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文件。若在今天,其标题当为“关于建安军升格为真州的通知”,正文采用的四六骈文形式,文采过于华丽,讲究声韵对仗,“堆砌词藻,意少词多”(郭沫若《中国史稿》语),主要精神是,此次镕铸和奉迎圣像活动,上合天意,下保社稷,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承蒙玉皇大帝和列祖列宗保佑,活动圆满成功。为表彰有功单位,特令将建安军升格为真州,在圣像镕范之地建仪真观。

“仪真”二字,就是从这里来的。

《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卷一建置志还记载,建安军升为真州后,成了“地级市”,领导扬子、六合两个县,政和七年(1117),宋神宗下旨修《元丰九域图志》时,将此地赐名仪真郡,这是“仪真”作为郡城地名的开始。

《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二十九寺观志二记载,在宋真宗下旨建仪真观的同时,还赐了额,上书“天庆仪真观”。后来到了政和年间,将天庆仪真观分为两家,天庆观建到了真州城里,仪真观还在原地。

《康熙仪真县志》(陆志)记载,皇上在赐额“天庆仪真观”的同时,还赐字“瑞映福地”。因为在铸造金像的时候,有青鸾、白鹤盘绕冶炉之上,所以后来在这里建造了青鸾、白鹤两个亭子。

有青鸾、白鹤盘绕冶炉之上以及建两个亭子的说法,始见于熊克(1132-1204,字子复,建阳人,绍兴二十一年进士)的《九朝通略》,府志和县志都是援引自此。

今天的仪征市区北郊十公里,是马集镇,在镇街道北约一公里处,有个高高的土墩子,当地人叫它“二亭山”,据说这里就是当年青鸾、白鹤两个亭子的所在,二亭村也曾作为马集镇一个行政村的村名。

仪真观建在北宋初年,随着宋金战争的反复拉锯,仪真观早就毁于战火。一百五十六年后,南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隆兴元年进士,官至宝章阁待制)由山阴赴任夔州通判,沿途旅游并撰写《入蜀记》,这是陆游入蜀途中的日记,共六卷,是中国第一部长篇游记。乾道五年(1169)末,陆游由山阴去夔州,闰五月十八日晚起程,乘船由运河、长江水路前往,历时160天,于十月二十七日早晨到达夔州。其中七月一日至四日在真州逗留。

陆游在《入蜀记》中讲述,乾道五年(1169)七月一日到了真州,问真州知州、右朝奉郎王察:仪真观在哪里?王察说,大概在城南里把路噢。陆游很诧异:跟史料讲述的不一样啊!咋在城南呢?后来他走访到一位老道士,七十多岁,自称是庐州人,能说得清仪真观本末。老道说,仪真观是在城西北的小山之麓,祥符年间所铸的是金铜像,每座高三丈,以黄麾全仗、道门幢节,赴迎京师。陆游点头:“这才与国史相合啊!当时还流传乐章‘范金肖像,申严奉宫。馆状翚(hui)飞,万灵拱卫。瑞烟披堤,柳映黄麾。’又说皇上还赐号‘瑞映福地’,不过这个国史上没载。今天看来,所谓‘仪真观’,就是当初黄冠入城休憩的道院啊。”

仪真观又被称作“西宫”,《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卷七舆地志有“西宫”条目,“即仪真观址,内有藏云轩、得月亭,蔡莱、吴机西宫有诗”。

《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卷五舆地志有“炼丹井”:在县西古仪真观坛上,井深百尺。苍梧胡珵有诗。诗序云:过仪真观,坛上井深百尺,俗呼“炼丹井”。东序有石刻大篆,盖帝所赐许旌阳(许逊,239-374,南昌人,晋太康元年举孝廉出任旌阳令,人称许旌阳。道教著名人物,净明道尊奉的祖师,许真君)诏书。古松一株,立殿陛,百年物也。

仪真观作为真州著名寺观,既有为皇家铸造金像的辉煌,又有青鸾白鹤这么美丽的故事,还有青鸾白鹤亭、藏云轩、得月亭、炼丹井等诸多景点,自然少不了文人雅士的题咏。《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卷二十祠祀志记载了几首文人的诗,摘录如下:

张舜民《留题仪真观》
闻说仙乡接濑乡,闲游诗侣礼虚皇。
三潮宝派通胥浦,万叶灵杉蔽蜀冈。
天地杳冥供写像,江山回合助灵祥。
五云送入蓬莱岛,留与人间作道场。

韩梴《游仪真观》
堤边绿柳巧藏鸦,麦陇风高燕子斜。
莫道春归无觅处,小桃犹有数枝花。

蔡莱《西宫观》
云兴霞蔚控千山,势压江南广殿寒。
风偃万松斜日晚,卧看风雨落人间。

蔡莱《西宫观藏云轩》
山边畏景欲流金,山下浮埃几度深。
水宿岩栖得真乐,可无馀事到商霖?

吴机《西宫观得月亭》
月照乾坤岂得私?只缘近水倍光辉。
况逢秋杪气尤爽,一笑从容尽醉归。

胡珵《炼丹井》
修廊深殿阗无人,惨淡诸仙卫玉真。
丹井苔生天篆暗,独悲苍鬣后凋臣。(liè)

注:张舜民是治平二年(1065)进士,做过监察御史;韩梴是绍熙年间真州知州,蕲王韩世忠的孙子;吴机是嘉定年间真州知州。

斗转星移,仪真观已不复存在,青鸾白鹤亭、藏云轩、得月亭、炼丹井等诸多景点也都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然而“仪真”这个地名却流传千年,直到今天仍然熠熠生辉,宋代刘宰的诗句“仪真来往几经秋,风物淮南第一洲”,依旧是仪征人民引以为豪的城市名片。现在各地都在大力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但愿“仪真观”这个历史文化元素,能够古为今用,焕发出新时代的又一次青春。



欢迎关注“仪征事”公众号(yizhengshi0514)和巫晨个人微信(wuchen0514),查看我的更多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管理|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 ( 苏ICP备05004226号-2 )

GMT+8, 2025-1-10 00:03 , Processed in 0.049513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公网安备 32108102010430号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