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1853|回复: 0

诗药

[复制链接]

854

主题

1112

回帖

9765

威望

博士

Rank: 8Rank: 8

金钱
11622
发表于 2018-9-26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表于 中国–江苏 移动/数据上网公共出口
诗药
姚大鹏

诗可上天 诗可入地
故“诗人”这顶帽子
你可以骂我 笑我 唾我 弃我
但不能不信我
因为这顶帽子
我们的祖先曾用过它招魂救人

我在那怜悯的世界
一个深秋的后半夜
也曾看到诗和星星一样
在幽暗中熠熠发光

我闲时喜欢同诗神杜甫侃天
他的他处方有两味药
“笑”和“看诗”
“诵吾诗可疗之”

他的客人竞然反复朗诵他的诗句
果然招魂成功 疾病得愈
所以诗能通灵通神
像悟空 敢在阎王殿改生死部

诗的神奇非一般药物能比似
无法用公式推导
无法用定理来证明
无法用金钱来平衡

诗常去阎王殿
也座客天庭太山老君府
你把它当神那就是一个神
也可以把它看着鬼它便是个鬼

见到它你可以不理不睬
也可以对他说内心最深处的话
它的禀性是将心比心
和诗交朋友 拼的是胸襟

狭隘 卑鄙 贪婪 奸邪的小人
也可以写一流的诗
但决对治不好你身上的病
所以说诗是药 能治病是有道理的
SAM_1646.JPG

诗歌药效自疗的疗法研究
姚大鹏

      诗歌有悠久的治疗历史,然而“诗歌的药效”并非洋人“首创”。对悠悠中华诗国来说,本不是陌生的事。 最早见于西汉淮阴才子、著名辞赋家、官居弘农都尉的枚乘的名赋《七发》。记叙了吴客不是用“药石针刺灸疗”,而是采用“要言妙道”,即精深的言辞、美妙的哲理诗赋来治病,终于使“楚 太子据几而起,海然汗出,霍然病愈”。 另见《全唐诗》载:东川才子、新乡县尉李 携手暂同饮”之说。三见于《陆放翁全集》载:南宋爱国诗人陆 游,晚年在越州山阴( 今浙江绍兴) 家乡隐居,“身 杂老农间”,十分关心百姓疾苦,一边在村头树下 与乡民饮酒吟诗,一边为老农看病施药,在他的 《山坟经行因施药》诗中就留下“儿扶一老候溪边, 醒然。”的名句。身为诗人兼名中医的陆游,他鼓吹以诗药来治疗头风痛,显然是有一定根据的。 在当代文坛上也有以诗药疗疾的趣闻。那是 著名诗人贺敬之,1992 月于杭州作《富春江提起“诗药”治病,读者诸君定会以为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天方夜谭”,近年来在国外传媒 时有传闻,而且言之凿凿,使你不得不信。
      一是据英国权威报纸《泰晤士报》披露: 1882 年英国著名医生西摩布利曾用《爱的深化》 诗集为“诗药”处方,让病人尽情朗诵,结果治 愈了多例抑郁症病人。 二是据美国《纽约时报》载:1959 年,美国 妇女马茜辛普森思患乳腺癌,手术后,遵照医 生开的“诗药”处方,坚持吟诗疗疾,并学会写 诗,以此来消除癌魔造成对身心的阴影,一年后, 果然得到了康复。三是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在拥有5700万人口的意大利,会写诗的竟拥有百余万人,其中绝大多数人,写诗并不是为了向报刊投稿或结集出版。而是以诗言志、言情、助兴、消愁、治病。凡是到过意大利的人,就会发现当你走进书店, 就可以买到如药品一样装潢的“诗药盒”,上面有 标明经国家医疗卫生部门核准的字号及“主治”、 “禁忌”、“日服量”等字样,盒内装的是印刷十分 讲究的精美诗篇,其中不少名家作品,有的则是 诗药制药厂自制的产品,一个疗程往往要服用一 个系列的诗药,其精心设计的配方均出自著名病理学家和文学家之手。这些诗药主治失眠、健忘、 中华养生保健2010年12期12月1日出版的中华养生保健 散歌,其小序云:“我于去年体检发现重疾入医院治疗,今春出院赴杭州疗养。
      行笔仍如以往不拘旧律,因此以‘散歌’名之。待向方家求教前, 姑自书、自诵之,抑疗病之一法耶。诗中有两句“长 啸畅笑消病颜,云月八千有此缘”,真可谓深得其 中三昧。为什么“诗药”能疗疾?笔者认为这是由于诗的本身具有特殊内涵决定的。由于语言是一种 特殊符号信息,而诗赋又是语言特殊符号信息中 经过诗人千锤百炼的结晶与高度浓缩,它具有强 烈的艺术感染力,其对人的大脑“条件反射”与“心灵感应”远非一般语言符号信息所能匹敌的。所以随着人在反复吟咏诗赋,在大脑皮层必然会 激起阵阵感情漪澜,在心理与生理机制上引起特殊效应——共鸣。使心境与美妙宏阔、清新、幽 深的诗境融为一体,陶冶了心灵与情操。正如著 名美学家朱光潜所指出的:“诗的境界在刹那间见 终古,在微光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这时,人的心情完全沉醉于诗境馈赠的健康情绪之中, 自然而然地把一些心理疾病隐患冲洗掉。从当代医学角度上来看,科学家、病理学家们在从事诗 药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朗诵诗不仅能增加肺活量,而且能被其艺术魅力所感染,令人“忘我地” 进入角色,使大脑与相关的神经敏感度大大提高,血液循环加快,酶与乙酞胆碱等健康激素和其它生物活性物质分泌增加,血流量与大脑神经细胞调节到最佳状态,促使体内新陈代谢更加旺盛。
      所以说诗歌的药效,犹如欣赏美画、欣赏动听的音 乐,在欣赏诗的艺术美中,使人的脑细胞得到激发,促进其分泌对人体有利的激素,增强“御敌”能力, 从而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这就是集艺术与医学之道于一体的“诗歌药效”的魅力所在。 生活中有很多人,特别是中老年人经常反复 出现头晕、头昏重、头痛等症状,且常有心烦、耳鸣、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发生。研究表明,这些都是慢性脑供血不 足的结果。慢性脑供血不足最早是1990年由日本医学家提出的,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大脑出现慢性、 广泛的供血不足,从而引发的以脑部缺血、缺氧等一系列脑部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慢性 脑供血不足的发病率较高,属中老年人的多发病。经大量研究还发现,在老年痴呆症和脑梗死的发病前期,患者均曾长期患有慢性脑供血不足。如果对慢性脑供血不足不及时进行治疗,很可能引起老年痴呆症和脑梗死的发生。因此,慢性脑供血不足被称作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
      众所周知,大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耗氧量相对较大,大脑的重量大约只占身体重量的2%, 但是耗氧量却占全身耗氧量的20%。大脑所需的 氧全部由血液供给,所以必须有足够的血液供应, 大脑才能正常活动。衡量大脑血液供应的标准是脑血流量,脑血流量一旦减少,脑细胞的供氧量也随即减少。如果脑组织缺血10余秒钟,就会引起大脑的功能发生变化;如果大脑某一部分血流在较短时间内完全阻断,则会发生局部脑组织坏死,即脑梗塞;如果大脑供血不是完全阻断而是慢慢地减少,就是慢性脑供血不足。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血液供应会逐渐减少。儿童时期脑血流量大约为100 毫升(100 毫升/100 克脑组织/ 分),成人为50 毫升(50 毫升/100 脑组织/分),而健康老人只有35 毫升(35 毫升 /100 克脑组织/ 分),加之中老年人的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相对较低,脑血管的自动调节机能也逐渐下降,因此只要供血发生轻微的变化,就会明显影响脑血流量,从而导致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发生。而诗歌药效功心疗法,可防治慢性脑供血不足的问题。
      诗歌药效疗法在我国也是一种传统心理治疗方法。只是国外对此的研究已经成熟,并逐渐的开始了从理论研究向应用操作转变。而我国国内虽然有着漫长的创作诗歌和欣赏诗歌的历史,但真正把诗歌当做一种药物治疗手段来进行研究,只有短短十几年而己。回顾国内研究可以发现,诗歌药效疗法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翻译外国著作,进行初步的理论探索阶段。 鉴于现实需要和理论发展的需求,在把诗歌作为药丸疗法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开始对自已顽固的精神分裂症自疗,有了极大的兴趣和信心,并开始以诗歌为药,研究国内外相关想关诗疗应用研究经验,结合我善长书法的特长,采用钢笔字手写与诗创的二结合手段,探索诗歌疗法应用于心理精神疾病难为何以自控的问题,并有了非常好的自疗效果。
      2015年11月5日,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武汉晚报刋登的一篇“58岁女士6年前被查出了肾癌晚期且已经出现多发脑转移、肺转移,当时非常绝望,通过专家的开导以及专家精湛的医术,她除了积极配合治疗外,就到老年大学学习古诗词和书法,多次参加了省市的书法比赛,6年来疾病不仅没有要去她的生命,还奇迹般的得到了有效控制”。于是我联想到我为什么不能尝试用手写诗歌的精精疗法来解决我的精神疾病问题呢,从有这个想法开始,我每天至少要写一篇首自作诗钢笔字,写字可以延年益寿,这似乎已为大家所公认。至于说,写字和诗歌创作相结合可以直接治病,则恐怕会有人认为是忽悠,自然不会贸然赞同或半信半疑了。其实,写字对于神经性疾病确实具有修复性治疗效果,再加上诗与写的感情共鸣,可使得心理得到很好的调节。由于手写的过程中对诗歌内容的创意会全神贯注地投入,那么,不用读出声,光靠创作和手写,也能很好的宣泄情绪。
      这里,不妨讲点自疗体会:随手写自疗法的兴趣日浓,诗歌治疗法让我的书法名望也与日俱增。经过几年的坚持和努力,我的钢笔书法在省、市、全国连连获奖,三年后我顺利的加入了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并当选为理事,五年后我又加入了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诗歌学会,这些接连而来的成绩,极大的振奋了我的精神,我的病不用药疗便能自愈应该也在情理之中,但手写诗不同于传统的阅读疗法,书法是一门传统艺术,习书法是一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自我身心锻炼。习书法犹练太极、气功,可调和人的性情,陶冶人的情操;它是一种人生乐趣,常练书法不仅对治疗神经衰弱、精神委靡、手臂发麻、腰酸背痛甚至动脉硬化等慢性老年疾病都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还可以从中获得精神食粮,使人情绪稳定,排除心中的忧虑和烦恼。再加上诗写创作时,必须全神贯注,精力集中,自然促进了血液正常循环和增强新陈代谢的功能,再狂操的精神情绪,此刻也会得到很好镇静和恢复。  
      遗撼的是诗歌药效疗法的概念认识太晚,因此导致了学术界至今对诗歌疗法这一概念都没有取得一致看法,传统上只是局限的认为诗歌疗法属于阅读疗法,也被广义的艺术疗法所吸收,但也有许多学者提出了诗歌疗法的独立性的观点,认为诗歌疗法不同于阅读疗法。美国诗歌疗法先驱阿瑟勒内认为诗歌疗法是阅读疗法的一种,即向患者推荐一些有不同情感色彩的诗歌,让病人独自阅读、写诗或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集体诵读,通过认同、净化、娱乐和领悟等作用,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或心理障碍,是一种提高心身健康质量的心理治疗方法。勒内认为诵读诗歌能改善心理和情绪状态,从而能够起到治疗心身疾病的作用。则为诗歌疗法进行了一个新定义。他认为诗歌疗法与阅读疗法之问不能简单的等同,诗歌疗法不仅仅包括阅读,它更强调诗歌欣赏和创作中患者与作品之间的互动。同本学者德田良仁等人认为诗歌疗法即是通过选取适合于患者情感和精神状态的诗可以起净化作用,给患者带来释放感和安定感,并修正情感反应。
      他强调创作诗歌有利于释放情感,解决精神上的圧仰和冲突;另外诗歌具有独特的韵律和音词,可以缓和紧张气氛,使患者和治疗师双方融洽;而且诗本身有多义性、比喻性、象征性,可使联想变得丰富,又可以使无意识的内容外显。其实手写诗疗法和阅读疗法从本质上来讲都是通过患者和文学作品之间的互动来达到治疗的目的,二者都涉及净化、宣泄和内省等心理过程。因此二者是相通的,疗效自然是诸途归同。近年来,随着诗歌疗法的引进,国内学者对诗歌疗法的关注也与日俱增。福建师范大学王珂教授是国内较早提出诗歌疗法概念的专家,王珂认为所谓诗歌疗法就是通过诗歌欣赏和诗歌创作,治疗精神性疾病,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中进行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诗歌疗法的中心任务是治疗焦虑,诗歌疗法的最大目的是建立自信。
      目前国内多数中医学者认为,诗歌药效心理疗法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诗歌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患者达到健康的目的。它是一门新兴的,集诗歌、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边缘 交叉学科,是诗歌的作用在传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领域之外的应用和发展。国内目前关于诗歌疗法的研究较少,但对于阅读疗法的研究已经逐步步入正轨。北大王波教授作为国内最早研究阅读疗法的专家,他对阅读疗法的定义为:阅读疗法就是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是自己或指导他人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
      王波教授从文献类型上对阅读疗法进行了分类,在他看来,阅读疗法可以分为虚构文献阅读疗法和非虚构文献阅读疗法,诗歌疗法是非虚构文献阅读疗法的一种。但诗歌疗法也有不同于阅读疗法的地方。阅读疗法偏重于运用阅读这样一种形式来对求助者进行治疗,诗歌疗法不仅需要阅读,在必要的时候还会通过诗歌创作这样的一个形式来促进求助者问题的改善。但从本质来说,诗歌疗法和阅读疗法是相通的,因此本文所采用的手写诗歌疗法定义是两者紧密集合后的一种新定义。即手写诗歌疗法是阅读疗法的一种,即向患者推荐一些 有不同情感色彩的诗歌,让病人独自阅读、写诗或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集体诵读,通过认同、净化、娱乐和领悟等作用,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或心理障碍,是一种提高心身健康质量的心理治疗方法的探索。
      诗歌药效疗法的研究现状:诗歌疗法研究综述诗歌疗法在国外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早期的诗歌疗法大多与宗教信仰有关,古希腊人称阿波罗为理智之神、光明之神、诗歌之神。并称其子阿斯克勒庇俄斯为康复之神,这表明古希腊人可能很早就已经意识到诗歌和治疗之间的关系了。 西方中世纪开始,逐渐地重视了非药物因素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帕拉塞尔苏斯(公元1493--1541年)曾对医生说过这样的名言“你们应该知道,意志的作用在治疗中很重要”。他认为病人的治疗不仅包括身体治疗,还包括心理治疗, 而且心理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他强调寻求精神和肉体的统一的整体治疗。而现代医学,越来越推崇科学技术,所以对手术、仪器也越来越重视,把病人看成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灵魂、没有精神的一台机器,所谓治疗就是在这台机器上的修修补补。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1930年说:“第一个反对揭穿医疗奇迹面纱,反对医疗失去灵魂的,是帕拉塞尔苏斯。
      他以他那农民式的粗鲁举起棍棒发难反对‘医生’们,指控他们干巴巴的书本知识,反对他们把人体内的微观世界像人工制造的钟表一样拆卸开再拼凑到仪器……这个人的精神上的影响却似乎在时代的表层下继续发展,随后在19世纪初期的所谓‘浪漫’的医学中断裂开,这种 医学是哲学一文学运动的一个分支,它再一次努力寻求肉体和精神的更高层次的 统一”。特别是到了19世纪以来,文学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心灵治疗的色彩,现代 性语境中的治疗主题的发展态势,出现了从宗教和哲学向文学领域的转移。利用文学这一形式来治疗人们的心理障碍,随着人们对语言的哲学思考进一步展开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很多时候,令人们陷入困惑之中的往往是由自己或他人用语言构造的非客观的“现实”,即当事人有问题的叙说或语言造成其困扰及烦忧。利用对此概念的研究,叙事疗法等新型的利用转变人们述说方式的治疗方式发展起来,这其中包含了众多值得深思的语意问题。
      在后现代哲学思潮和后现代艺术思潮的双重影响下,许多新兴的艺术疗法,诸如诗歌疗法、音乐疗法,戏剧疗法、舞蹈疗法 等渐渐的发展起来。近代关于诗歌疗法最早应用于精神健康领域开始于19世纪上半叶。1810年 美国的拉什建议精神科医院不仅要提供一般的医疗服务,而且要提供有益于精神 健康的读物,通过阅读诗歌来矫正治疗病人不良情绪状态。弗尼吉亚医院在 1843年要求精神患者写诗来缓解患者的诸多情绪和心理问题。进入现当代,1922年,有学者指出了诗歌阅读能够对一些有心理困扰的个体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1925年,指出了诗歌阅读和创作对于一些特定情绪或问题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和解决作用。20世纪60"---70年代,在西方形成了阅读治疗的研究热潮下。1961年“阅读治疗”一词被收入《韦氏新 国际英语词典》中,1964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主持召开了第一次“阅读治疗”研讨会,在此背景下,诗歌疗法的发展也与日俱增,除了学者研究的深入和相关作品的问世以外,成立了美国诗歌治疗协会,和其他几种艺术治疗(美国美术治疗协会、美国舞蹈治疗协会、戏剧治疗协会)鼎足而立,标志着诗歌疗法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60年,尝试针对不同心理情绪问题对诗歌进行分类,以方便治疗。作为现代诗歌治疗的先驱,他认为诗歌在治疗过程中是一种工具而不是一种说教。他的主要观点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在于语言,而生活是一种“诗的解释”。所有的文学样式都看作是理解人类行 为的主要来源,一个人的认知和无意识理解是由影响人的成长和发展的语言、符号、隐喻和明喻构成的。诵读诗歌能改善心理和情绪状态,从而能够起到治疗心身疾病的作用。他不仅在美国建立了第一个诗歌治疗室,并且组织成立了美国诗歌治疗协会并担任主席,使诗歌疗法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他重点介绍了诗歌疗法在治疗情绪情感类问题中的作用,并尝试建立诗歌疗法咨询方案在临床时间上证明了诗歌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他对诗歌疗法的理论基础也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个人看法在其著作中,不仅仅对诗歌疗法的理论进行了梳理,更难得的是, 他创立了一套独立的诗歌团体咨询实践方案并应用于实践,结果表明诗歌疗法在团体咨询中可以促进团体成员加快自我暴露,有利于团体发展。这在促进诗歌疗法应用于咨询实践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重点介绍了诗歌创作在心 理咨询实践中的作用,他的理论进一步充实了诗歌疗法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指出了诗歌疗法解决求助者情感问题有助于提高求助者生活质量。
      中国运用诗歌疗法医治疾病历史悠久。从发生源头看,文学治疗离不开一个民族的信仰和观念,那么有必要回到汉语书面文学发生的源头——殷商甲骨辞,从中考证华夏先祖的文学治疗实践在文明史初期所留下的迹象。甲骨文学家的研究已经表明,殷商时代人们对于疾病之原因,认为是由天神所降或人鬼(祖先) 作祟,所以其治疗方法就在于与神灵或先祖沟通的仪式。希望得到天神的赐愈, 就需要祷于天帝神灵和祖妣。祷祝的仪式有王室官方的专业神职人员主持。在卜辞中即称为“祝”。这一神职官名一直保留下来,在周代官职中为巫卜宗祝系统, 在治疗方面则发展为中医传统的“祝由术”一名。 既然远古时代祷祝仪式是唯一治疗疾病的办法,就需要有一个沟通人和神鬼 的媒介。在原始鬼神崇拜的社会中,就有了巫祝职能的产生。疾病的治疗即乞灵巫也,巫与医皆所以除疾,故医字或从巫作盛。”这就从主体方面说明了巫祝的活动和医疗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文化的传承,我们把作诗作赋给人治病或者描述治病过程的早期文人视为巫医职能的直接继承人,那么诗歌治疗最早的出处可能就是原始的巫祝活动。 中国是诗的国度,历史上不乏有很多利用诗歌疗法原理治疗疾病的故事。
      自古文坛便有“读檄愈头,诵诗已疟疾”的说法。《诗经》中曾有孔子“为人温柔敦厚,诗教也。”指出一个人善良忠厚的心理品质是诗歌教化的结果。汉代文学 家刘向认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比较有名的有南宋胡仔在《笤溪渔 隐》中说:“世传杜(甫)诗能除疟,此未必然,盖其辞典雅,读之者脱然,不觉沉疴之去体也。”清代青城子的《志异续编》中载一则医案说:“白岩朱公患气痛,每当疾发时,取杜(甫)诗朗诵数首即止。”王说明读诗是修养心灵、健美精神的自然疗法,是沉湎于美读后的陶治情操、排遣情绪的心理治疗过程,诗歌疗法作为研究在中国发端于上个世纪90年代后,台湾和大陆开始有学者关注这个领域,并陆续有研究成果发表。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学者有北京 大学图书馆的王波老师,山东泰山医学院图书馆的宫梅玲副研究馆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的沈固朝教授等。
      2002年,于清研究表明,书法、诗歌、文学习作、诗歌朗诵、工休联欢等 形式的文学艺术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交往、活动、社会适应、劳动等方面有 明显的正面效应,对帮助患者重返社会和家庭十分有益。2004年,岳麓书社从台湾引进《诗疗馆》丛书,以诗歌疗法的理、念包装唐诗宋词元曲,共五本,包括《唐诗,我的灵魂伴侣》、《宋词,我的忧郁抗体》、《元曲,我的压力解药》,《古诗,我的能量补给》、《植物,我的精神导师》。这套书编排赏心悦目,直指现代人的心理疾病或者心理需要,2008年王利群教授在汶川地震后,在平常的心理危机干预中,有意识通过 诗歌疗法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她总结说,“诗歌的 三功能与心理危机干预的三方面相似。诗的“言志”功能有利于改变人的观念: 言志的诗可以催人上进,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诗的“缘情”功能有利于改变人的体验。缘情的诗可以宣泄人的压抑的情感,稀释孤独。诗的“宣传”功能可以改变人的行为。集体诵读诗是很好的“团体疗法”,容易产生“共鸣”,形成“场”。
      蒲昭和在《勤于“动口”益身心》(文摘报.2010.5.27)说:“吟诵诗歌有助消除精神上的烦恼和压力,对失眠、忧郁等有辅助疗效。” 王永、王振宏在2010年第2期《心理科学进展》发表文章说:“通过披露和表达与个人重要经历有关的感受和想法,由此促进心理健康的心理干预方法统称 为书写表达。书写表达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逐渐发展为一种成熟的心理干预方法。研究结果显示,身体健康的个体参与书写表达可以长期有效地保持健康,降低焦虑和抑郁,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效能感。书写水平对身心健康的 促进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的,以积极内容为书写主题的干预效果会很快出现,但以创伤经历为书写主题的干预效果在几周甚至在几个月后才会出现。”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8月6日,由中国心理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三届表达性心理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美丽的苏州古城隆重开幕。
      本次会议的主题“创伤与表达”,内容涉及后现代心理治疗理论、艺术治疗、心理剧、诗歌心理治疗、音乐治疗、叙事治疗、诗歌治疗及投射法心理 测量等各种心理治疗理论及方法。其中在会议期间涉及了诗歌疗法的理论阐释总 并结合诗歌疗法和音乐疗法进行了简单的实践操作,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诗歌疗法研究的新阶段。以往研究的不足,是我国的诗歌疗法研究基本上是引进、探索、后发式的发展。我国诗歌疗法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理论研究缺乏可操作性,现今对于诗歌疗法的分析大多是理论研究,以总结经验和未来展望者居多, 单纯论述问题,提出解决措施者较少,而做实证调查,提供数据者几乎没有。从宏观角度提出解决措施的多,对解决具体情况的实用对策者研究较少。
      目前研究 者所提供的建议、对策虽然具有美好的前景,但具体实施操作还有相当的难度。 研究者们大多都是对诗歌治疗感兴趣的文学家或者一些诗学家,他们对心理学的 知识掌握甚少,对大学生开展诗歌疗法还存在着一定的困剌。因此,对于诗歌疗法的研究应在实证调查方面倾注更多关注,重视具体问题的解决,从基层着 手而不仅仅是关注宏观层面的问题和解决措施。(2)翻译研究较多,创新很少,诗歌疗法国外研究已经取得的一定的成果,正因为如此,目前国内的许多学者大都以介绍诗歌疗法或翻译国外关著作为主,对诗歌疗法在国内应用的理论基础研究较少,只是简单的翻译国外研究肯定是不够的,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和实际进行理论创新。
      然而,目前国内学者对诗歌疗法的研究模仿国外著作,内容重复,创新理论体系的核心作者寥寥无几。(3)实证研究薄弱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大多采用经验的、定性的方法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少,对于医学界的实验法、临床法以及心理学中采用的心理测量等方法几乎很少有采用的报导,通过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等一般调研方法研究医生和各类人群对诗歌疗法的态度的成果也很少。二是实务研究不足,因为诗歌疗法当前只有个别咨询师在尝试使用,个案经验积累少。(4)研究人员素质不全面,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文学界的占绝大多数,医学和心理学界的学者相对较少,基本没有同时具有文学和心理学双学科的研究人员,作为一个心理学和文学的交叉研究领域以及心理疗法的一种,这种研究学者的比例不均衡,学科专业不全面的状况,对该领域的研究十分不利。同时,从发表文章的作者来看,基本上没有形成稳定的研究队伍,进行系统研究的人员很少。(5)针对性研究不够目前诗歌疗法研究只是做了一般理论的引进和构建工作,更具体、更有针对文献综述性的工作尚未充分展开。
      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1)概括诗歌疗法的理论基础从20世纪中期以来,艺术治疗已经形成了文学、音乐、诗歌、雕塑、沙型、 陶艺、戏剧等等多种丰富形式。其中文学艺术治疗依旧是公认最为有效的主流形式,其主要以文学形式为主要内容的康复治疗措施。据各种研究资料显示,文学艺术疗法在整合其他医学手段的基础上,对于改善病人的精神症状,恢复社会功能等众多领域均有独到作用。通过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两个途径,可以补偿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愿望,宣泄被压抑了的愿望,这也正是文学治疗发生疗效的两个途径。诗歌疗法作为文学艺术疗法的一个分支,顺应了新时代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方向,必定会在未来大有所为。(2)尝试将手写诗歌创作疗法的实践也是为中国丰富诗歌疗法提供了一种价值参考,手写书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它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华民族人文素质的培育,都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诗歌是诗人灵魂的产物,灵魂的交谈方式是最能抵达根本的交谈方式。利用诗歌来进行心理治疗,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在诗歌节奏的律动中获得生理层次的愉悦;通过诗歌的意象、意境在想象中获得心理层次的解放;从诗歌的深层的感受中获得精神层次的升华。
      诗歌的治疗首先从诗歌的外节奏刺激开始,患者通 过吟诵或书写诗歌,从诗歌的节奏、韵律中感受到一种生命律动的喜悦。进而进入心理的内层面,通过想象、联想等心理因素的作用,与诗作营造的或睿智或旷达或恬淡的意境相融合,找到心灵的栖息之所。最后则是跳出诗作本身,进行更高层面的思考,感性、理性得到高度统一,真正做到心灵的跃迁与升华。特殊的诗歌疗法可在某一段渠道堵塞或不畅时,通过合适的方法疏通渠道或另开辟新的渠道,这样人的心理就能摆脱各种心理障碍,如癔症、强迫症、恐惧、焦虑等。弗洛伊德曾说,诗歌艺术最根本的诀窍在于一种克服我们内心反感的技巧,这种反感无疑跟起于单一自我和其他自我之间的隔阂相关联。我可以猜测到这个技巧所运用的两种方法。诗人通过改变和伪装而软化了他的利己主义的白日梦的性质,他通过纯形式的一一亦即美学的一一乐趣取悦于患者,这种乐趣他在表达自己的幻想时提供给患者。我们称这种快乐为“额外刺激”或“前期快乐”。向患者提供这种快乐是为了使产生于更深层精神源泉中的快乐的更大释放成为可能。在我看来,所有诗人向患者提供的美学快乐都具有前期快乐的特征。富有想象力的作品给予患者的实际享受来自于我们精神紧张的消除。甚至有可能是这样,这个效果的不小的一部分归功于诗人使患者开始能够享受自己的白曰梦而不必自我责备或感到难为情。
      弗洛伊德将诗歌药效疗法的治疗机理归纳为:1、认同。就是人们在阅读诗歌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将作品中人物的特征、经验、情感等同自己的相对照,如能找到吻合之处,则产生强烈的认同和共振,从中获得感情方面的支持,从而释放紧张、排解抑郁、驱赶无聊。2、净化。读者在欣赏诗歌作品时,与作品中的人物发生了心灵契合和沟通,使读者的内心冲突外向化,情绪得以调节和慰籍,感情得以升华,从而进入了有所排遣、有所升华的情感状态。3、领悟。通过诗歌阅读,可以帮助读者把无意识的心理过程转化为有意识,经过共鸣、净化之后,对作品深层意蕴的追问和思索,即“悟”。使人格境界得到升华,改善读者情绪,从而达到辅助治疗的效果。可见,诗歌阅读治疗实际上就是精神分析治疗中的疏泄治疗和领悟治疗的一种变式。人的认知结构是平衡的、和谐的,当有不一致性存在时,人们总是试图保持认知之间的一致或和谐。这里讲的认知指的是有关自我、行为或环境的任何知识或信念。如果两种认知之间发生冲突,就意味着认知不协调。这种不协调在心理上是令人不愉快的,因而人们很自然地会产生减少这种不协调的愿望和努力,以减轻那些不愉快的情绪。“减轻不协调”可以通过阅读手写来实现,即通过阅读诗歌作品可以改变不协调认知,减少不协调的重要性。通过诗歌阅读手写增加一些合适的新信息,它们与这些不一致的认知中的一个和谐一致,或能在某种程度上“调停”这两个不一致因素,从而达到认知协调,促进身心同步协调健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管理|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 ( 苏ICP备05004226号-2 )

GMT+8, 2025-5-7 09:17 , Processed in 0.036278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公网安备 32108102010430号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