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小传】 张桂琴,小学数学老师,教育硕士。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北京曹雪芹学会会员,江苏省红学会常务理事,扬州诗词协会会员,仪征红迷会会长,仪征市红楼梦学会会长。在《曹雪芹研究》《红楼梦研究》等期刊、网络平台发表有关红学、曹学的论文100多篇。 【“凡人”口述】 读《红楼梦》能够感到文学的极致之美,读《红楼梦》更要从书中走出去,书中映照的现实世界更美好。 【版面欣赏】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巅峰,从中衍生出来的“红学”,也是人才辈出,作品众多。近日,一部由南京出版社出版的《芹梦撷红》,刚一面世就引起了红学界的极大关注,中国红学会的会长、副会长亲自为书写序,而这本书的作者是仪征一所小学的数学老师张桂琴。 从小就爱读书的她 和《红楼梦》结了缘分 月塘,一个光是听名字,就觉得浪漫的地方。 张桂琴就出生在这里,父母都是农民,家风尚读,只要不是农忙的季节,到了晚上,家里都是父母陪着孩子一起读书的场景。 爱读书就成为张桂琴从小培养出来的好习惯,她几乎什么书都读,哪怕在当时,身处农村的她,并没有太多可以读到的书,有情节的小说好读,充满哲理的《求是》杂志,虽然读得并不通透,也是拿来就读。 家里有一套《毛泽东选集》,上小学的张桂琴读得也不是完全明白,但是她在其中看到一篇文章,是毛主席推荐《红楼梦》的。《红楼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一定会非常好看吧!但是家里没有《红楼梦》,乡镇图书馆里也没有,只能悻悻而归。 真正读到《红楼梦》时,张桂琴已经是扬州师范学校的学生,她在学校图书馆里,查找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上下两册《红楼梦》,这一读,再也放不下了。开始就是觉得情节吸引人,书中的人物,又是个个鲜活可爱的,可是《红楼梦》也不是一次就能完全读懂的,张桂琴又找来了一本《红楼梦选粹》,灰扑扑的封面,书页都有些卷了,母亲看她成天捧着一本旧书,忍不住说:“要读也不要读这种脏兮兮的书嘛!”家里读书多的舅舅站在她这边,说:“这本书可不是一般人都能读懂的呢!” 张桂琴从此和《红楼梦》结了缘分。 毕业论文选择薛宝钗 一脚迈入“红学”圈子 除了在学校读书,一有假期就来到盐阜路上的古籍书店,随身带着面包,做好读一天书的打算。书店工作人员对她也很友善,见她常来,也会搬个凳子递杯水。 张桂琴读的书多半是和《红楼梦》有关,当然也会读其他书。可是比较起来,有的书读完一遍,就没有再读的欲望了。可是《红楼梦》不一样,太有嚼劲了,每读一次,都有全新的感受。曹雪芹所构造的世界,实在太有魔力了,有一种文字的极致之美。所有的人物,都是那么栩栩如生,书中的场景又是那么逼真,服饰精美,美肴飘香,一首首诗词更是耐人寻味。从那时起,张桂琴就有了记笔记的习惯,说白了就是读后感,对于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人物设想,都一一写了下来。这其实也是一种有趣的交流,从书内到书外,张桂琴似乎也在和这些书中人物进行对话。 张桂琴也有了自考大专、自考本科的机会,当时她已经在乡镇小学里担任数学老师了。自考本科毕业时,需要提交一篇论文,想来想去,她最终选择了“薛宝钗”,题目就是“《红楼梦》中薛宝钗的人物形象浅析”。 张桂琴的论文指导老师是南京师范大学的沈新林教授,这是一位对《红楼梦》研究很深的学者,非常严谨,每次去提交论文,张桂琴的论文上都被修改得密密麻麻。在这篇论文中,张桂琴从各个角度剖析“薛宝钗”这个人物,角度新颖,行文流畅,运用中西方文学理论,反复论证验证,让“薛宝钗”的人物更加形象具体。在沈教授的指导下,这篇论文质量很高,导致答辩老师一直都在问张桂琴:“这是你写出来的吗?” 毕业之后,张桂琴没有停止写作,她在好几个平台上都开了博客,贴上一些自己的文章,有关《红楼梦》的,也有一些其他的散文作品。有次偶遇扬州红学家方晓伟,提及此事,方晓伟就选了几篇她的文章并帮她投了出去。 很快,《红楼文苑》就刊发了她的作品,随着而来的,还有一张江苏红学会的报名表,就这样,张桂琴一脚就迈入了“红学圈”。 成立仪征红迷组织 带领红迷一起寻迹
2018年,仪征市红楼梦学会成立 进入红学圈,就能参加很多红学圈的活动,认识本地红迷,原来在扬州就有这么多红迷,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张桂琴在红学圈内,如鱼得水。 2014年春天,北京曹雪芹学会来江苏调研,宣传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学。对张桂琴而言,也是一种触动。她知道,现在认识的红学圈内人,其实也只是一部分,社会上还有很多《红楼梦》的爱好者,自己应该做一个活动,把大家都能聚集到一起来。这个组织的名称已经想好了,就叫“芹梦轩”,取“曹雪芹”和“红楼梦”的尾字。 那时,大家联络还是以QQ为主,很快就聚集了100多人,每月都会进行一次读书会活动,茶酒相约,书香弥漫,活动有声有色,也引起了红学圈的关注。2014年8月,北京红迷会的负责人专程来到仪征,为红迷会仪征分会授旗,这是全国第二家红迷会,第一家是在北京。后来,张桂琴还牵头成立了仪征市红楼梦学会,她担任会长,平时更是花费大量精力在红学会的活动上。 组织开展“红楼寻踪”活动 昔日曹雪芹祖父曹寅常在仪征流连吟诵,大赞“我爱真州老树荫,江天疏豁散烦襟”,仪征红迷们也延续了历代文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的风雅,他们固定举行读书会,分享各自读《红楼梦》的心得。他们定期举行“红楼诗社”,学写格律诗,每个月至少有几十首;他们注重书本和现实的连接,讲到丹青笔墨的文事,就请仪征当地的书画家们现场挥笔泼墨;他们还一起寻找书中往事,不仅在仪征寻找曹寅遗迹,还前往苏州、无锡等地寻找红楼遗迹,亲身感受现场氛围。 如此频繁且有新意的红迷活动,在全国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来有人笑称,全国红迷或许不知道张桂琴,但是不可能不知道“芹梦轩”。 对于张桂琴而言,一次次活动都有不小的收获,从别人的发言中能够发现《红楼梦》的新观点,组织活动也在增加自己的能力。2019年,张桂琴还踏出国门,前往马来西亚《红楼梦》国际研讨会,为马来亚大学的“红楼梦资料中心”捐赠了不少珍贵的红学资料和书法作品。 出版研究红学著作 探寻《红楼梦》与扬州
与《红楼梦》导演王扶林合影 多年沉潜《红楼梦》,加上张桂琴本身就是爱写之人,一有新的想法就会立刻写下来。几十年下来,她写的和《红楼梦》相关的文章已有数百篇。朋友们都劝她,不如把这些文章集结成册。近日,她的红楼研究著作《芹梦撷红》正式出版,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副会长孙伟科、赵建忠,北京曹雪芹学会秘书长位灵芝为她的新书作序。 这本书从地方文化视角审视《红楼梦》与江南文化的渊源,阐述蕴藏《红楼梦》中的真州民俗文化、美妆与扬州香粉的关系等;从地方文物考古探索《红楼梦》与江南文化的特殊关系,如《红楼梦》中的扬州古刹、薛宝琴笔下的桃叶渡遗迹、《江村杂咏》所咏仪征历史上的园林——白沙翠竹江村园等;从人物品评感受《红楼梦》体现出的人生百态,在这些人物的生命岁月中感受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细数岁月变迁、起伏跌宕;从典型情节中挖掘《红楼梦》蕴含的深刻哲理,通过这些典型的情节去探寻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事、时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以及对当下生活的启迪与影响;从“文备众体”视野下探寻《红楼梦》的艺术魅力。 更重要的是,书中随处可见《红楼梦》和扬州的关联,如“《红楼梦》与真州民俗文化”“《红楼梦》大观园取材扬州”“《红楼梦》与扬剧艺术”等,她还挖掘出太谷传人张积中对于《红楼梦》的贡献等,无论研究出什么样的成果,张桂琴的出发点,始终在扬州。 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赵建忠在序中写道:“《芹梦撷红》从细微处着手,见微知著,运用典型案例剖析《红楼梦》中不为人所察觉之处,无论从地方文献还是从文本赏析角度,都体现出鲜明的治学特色,展示了作者钻研《红楼梦》的丰硕成果。” 人物对话 因为深爱,所以坚持 记者:那么多的中国经典,为何偏爱《红楼梦》? 张桂琴:《红楼梦》有一种极致的美,不仅是在文字,在故事上,更多的是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人生,每一个人读《红楼梦》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记者:读书是一个人的事,但是成立学会,组织活动,就是一群人的事,您平时不累吗? 张桂琴:因为深爱,所以坚持,我太喜欢《红楼梦》了,所以也想把这份美好,让更多人感知。我以前是一个很内向、很宅的人,现在要经常组织活动,要常常寻求各家单位的支持,有时真是厚着脸皮,让我的性格改变了不少。 记者 王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