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328|回复: 3

[讨论] 唐扬子县位于仪征古城北部

[复制链接]

12

主题

19

回帖

440

威望

中学生

Rank: 2

金钱
859
 楼主| 发表于 2025-7-24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表于 中国–江苏–扬州 电信
  有关唐代扬子县的地理位置,明、清《一统志》均记载其位于仪征县境内,而明、清地方志则多认为在扬州南郊的扬子桥一带。现今亦有观点倾向于唐代扬子县位于扬子桥附近,到了宋代才迁至仪征,这种观点或源自对扬子镇城以及伊娄河等记载的理解。笔者通过研究宋代大中祥符六年前后扬子县治的位置,经分析,唐代扬子县大致位于仪征明清古城西北部。
一.宋代扬子县决定了唐代扬子县的方位
北宋《元丰九域志》载:“真州,乾德二年以扬州永贞县迎銮镇为建安军,大中祥符六年升为州,治扬子县。县二。雍熙二年以扬州永贞县,至道二年以六合县并隶州。后改永贞县为扬子。”[2]南宋《舆地纪胜》载:“乾德二年,以扬州永贞县迎銮镇为建安军,祥符六年为真州。扬子县,倚郭,旧属江都县。唐志扬州扬子县下注云,永淳元年析江都县置,属扬州。元和郡县志云,‘本汉江都县地,旧扬子镇城,唐高宗时废镇置县,因镇为名。’《寰宇记》云:‘李昇伪命改为永贞县。’《国朝会要》云:‘至本朝雍熙二年,自扬州来属。祥符六年改为扬子县。’《仪真志》云:‘旧治在县南一十五里善应乡。’至是徙为真之负郭,而以旧镇为县。” [3] 《读史方舆纪要》载:“永淳元年,始分江都置扬子县。五代南唐改为永贞县。宋太平兴国中,复曰扬子。大中祥符六年,置真州,始移扬子为附郭县。元仍为扬子县。明初省。” [4] 从以上文献记载不难看出,唐代扬子县由唐江都县析置而来,它位于唐江都县南的原善应乡。南唐时期,扬子县被更名为永贞县。北宋初,永贞县依旧位于唐扬子县原址,乾德二年(964年),升永贞县迎銮镇(唐白沙镇)为建安军。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永贞县复称扬子县。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升建安军为真州,同时将扬子县治移至真州城附郭。原先唐代的扬子县城(扬子镇城)并未废弃,而是作为真州的负郭城。因此,宋代真州实际上有两座城:一座是真州子城(原建安军城),另一座是作为负郭的原唐扬子县城。《万历扬州府志》的记载也印证了这一点:“嘉定中,郡守李道傅以州当水路要冲,转运司商民繁会,居城南者十倍城中,乃建议请筑东、西翼城,会迁官未果。其后郡守豊有俊筑东城,袁申儒继筑西城。至十三年运判兼守吴机始尽筑两城。” [5] 同时,从宋代吕祖谦的《漕运论》 :“真州便是唐时杨子县,后来本朝改号曰真州。” [6]也能看出来,唐代扬子县是真州子城或负郭城中的一座。也就是说,通过确认宋代真州两座城的位置,即可定位唐代扬子县。
二.大中祥符六年前后两座宋城的位置
宋初扬子县承袭唐代扬子县,其治所位置在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前未改变,即延续唐代旧治。大中祥符六年,因建安军升格为真州,扬子县治随即迁至真州所在的迎銮镇(唐白沙镇)成为附郭县。因此,宋代地理志中必然有新旧两处扬子县地望的记载。南宋《方舆胜览》载:“横山在扬子西三十里,与丫山、方山鼎峙。” [7]南宋《舆地纪胜》载:“横山在扬子县西三十里,与丫山、方山鼎峙。丫山在扬子县西四十里。” [8] 《隆庆仪真县志》载:“ 丫山在县西四十里,两峰并峙俗呼奶山。旧志云唐末黄巢屯兵其间,寨基犹存。” [9] 其中《隆庆仪真县志》在这里提到了旧志,其前志序载宋《绍熙真州志》七卷,《嘉定真州志》二十三卷。也就是说,其丫山条目是延用了《绍熙真州志》或《嘉定真州志》的记载。因此根据以上文献记载不难看出,在宋代横山以东三十里、丫山以东四十里均存在过扬子县。查看谷歌卫星地图,横山在丫(奶)山西北,且与西南的方山共同构成“鼎峙”地貌。由于横、丫、方三山鼎峙特征且地理位置不可移动性,说明导致紧邻的横、丫二山,在文献中出现距扬子县“三十里”与“四十里”里程差异的原因,是由于宋代扬子县因行政调整造成的。因此笔者推测横山东15公里的仪征市一带,以及丫(奶)山东20公里的仪征市新城镇一带,曾分别设有宋代扬子县(见图1)。
(一)仪征古城北部区域曾有一座宋城
《嘉靖惟扬志》载:“仪真城,洪武初,知州营世宝、同知戈文德因宋翼城故址重筑,周九里二百四十六步。” [10] 这表明仪征明、清古城是在南宋翼城的基础上增筑而成,考古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2008年3月,仪征城区在实施河道截污整治工程时,于前进东路东岳庙东南50米处发现了南宋真州西城翼城东门水门遗址。“此次发现的东门水门遗址,位于南宋以来真州城的东城墙跨越河道的地方。遗址中的夯土城墙包含的瓷片为南宋时期。从地层堆积叠压关系结合文献分析,水门自南宋始建,至元明清一直在使用。” [11] 2016年10月底,仪征市人民街扬子公园文化广场项目用地,相继发现南宋真州西城翼城西城墙遗址以及叠压的水闸遗迹,进一步丰富了南宋真州城的考古证据。此外,2005年仪征市西北因新建都市枫林住宅小区,“扬州市文物考古队、仪征博物馆于2005年9-11月、2008年8月在此先后抢救性发掘古墓葬99座,其中汉墓9座,晚唐至宋墓90座。从墓葬的整体情况看,推测此处应为当时社会地位较低的平民墓葬区。近年来,在市区范围内发现较多宋井,而墓葬则多在郊外发现,如曹山宋代柳植砖石墓,仪征化纤工地宋代许世京家族墓,仪征化纤工地许皇墓等,墓葬所在地距州城均较远,此次发现的墓群距当时州城也有1公里之遥,可见北宋时真州城的范围已具有一定规模,城市辐射的范围较广。” [12] 2007年,在与都市枫林小区相隔200米的南洋尚城工地发现了一座晚唐砖室墓。“该墓虽然规模不大,且早期被盗,但剩余的随葬器物仍较精美,非一般平民所能拥有。” [13]都市枫林唐-宋墓葬群、南洋尚城晚唐砖室墓、仪征市区的宋井以及南宋翼城等的相续发现,预示着该区域有一座被唐、五代、宋延续使用的城邑(见图2)。那么,另一座真州城的遗迹又在那里呢?
(二)        仪征新城镇卧虎闸西侧也曾有一座宋城
《嘉靖惟扬志》载:“新城在今新城镇,扬子县移治在此。” [14] 《道光重修仪征县志》载:“扬子城在子城东北,旧志云建炎后徙此,即今新城。” [15] 两份文献的记载,均指证了宋代扬子县曾徙治在新城镇。1963年在新城镇新华村(仪扬河北岸)出土一座宋代墓葬,发现“三戒文”石碑6块。笔者实地探访发现,在新城镇仪扬河南岸,卧虎闸西侧有一处城邑遗迹。它由冷红村楼庄组、桂庄组、桂二组、周纪组、张尹组、侯马庄组等五个村民小组合围而成,周长大概2.3公里,1966年卫星影像可以清晰地看出其轮廓,其形状类似“凸”字。(见图3)五个村民小组均建在土垣遗迹上,东、南、西三个方向土垣残高在1-4米不等,北侧则被做为仪扬河堤。在这些村小组中亦散落有残缺城砖,其中在侯马庄与张印之间、张印与桂庄之间、桂庄组南等三处疑为城门位置,残缺及碎城砖最多(规格见图4)。在发现的9块整砖中, 有五块(单位毫米)390×190×50、345×170×50、340×170×65、375×190×60、360×180×60,均能在扬州宋州城西门、北门遗址找到对应规格的城砖。此外,残缺的土垣中还含有大量具有宋代特征的瓷片。据当地村民反映,这些城砖是在开水渠或建房时挖出来的,村里在挖鱼塘时还曾出土过铜钱、铜镜、瓷器以及柱础石等(见图5-8)。该地区位于蜀冈以南的圩区,地势平坦,少有起伏,如此规整的土垣显然为人工构筑。该遗迹位于仪征南宋翼城东门水门遗址以东3.5公里,西距丫(奶)山20公里,结合文献记载,判断其很可能是宋代真州城遗迹。
三.唐代扬子县位于现今仪征古城北部
两处宋代真州城邑遗迹位置确定后,如何确定扬子镇城(唐扬子县)和建安军城(真州子城)呢?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        城北参照物及地形地貌特征决定了真州子城
南宋《舆地纪胜》载:“蜀冈在扬子县西北,自胥浦至江都界,并谓之蜀冈,以其来远也。壮观亭在城北五里山之顶。” [16] 南宋《方舆胜览》载:“蜀冈在扬子县西北,自胥浦至江都界,并谓之蜀冈,以其来远也。壮观亭在城北五里山之顶,米元章书榜有赋云,壮哉江山之观也。” [17]《隆庆仪真县志》载: “壮观亭在城北三里北山之巅,政和中(1111~1117年),郡守詹度建,米芾书扁、作赋。” [18]北山“康熙县志云,即蜀冈中处,冈形至此稍凹而北,故曰北山。北山下其西俗传为康王墩,土人当掘出古冢碑文,依稀康王,或以为楚共王子跨壁之康王也。” [19]另 “北山塘在北山下,宋嘉定十年发运判官兼知州方信孺所开。旧有石坝,潴水可溉田五百顷。堙废已久,塘尽为田。旧《志》云:‘塘广十二里八十余步,为水柜,筑石堤,置石闸一,汇城子山迤北诸山之水,以溉州城北,忠勇军守之。’茆家山塘在北山塘之右,宋嘉定十二年郡守袁申儒所筑,汇西北之水诸山之水以溉城西。以游奕军守之,堙废已久,塘尽为田。” [20]由以上记载可知: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建安军升为真州,宋代扬子县从扬子镇城(唐扬子县)移治附郭真州,而壮观亭建于政和年间(1111年~1117年),因此壮观亭南面的城必然是原建安军城(真州子城)。其城北蜀冈的特征为,冈势自西而来,在蜀冈中段稍有下凹,然后冈势又起并向北折而去,北折之处的蜀冈被称作北山。另外,在北山西侧有一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冢,俗称康王墩。北山旁在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建有北山塘,汇集城子山以北蜀冈之水。北山塘的西侧,在嘉定十二年(1219年)又建有茆家山塘,汇集新城西北蜀冈之水。
根据1966年卫星图像以及实地探访新城镇北侧蜀冈,在现今新城镇马坝村刘庄组一带冈势下沉,形成一个东、西向近七百米的洼地,当地称作 “潘家洼”。之后冈势重新隆起,东行四百米后折向北行,北折处依旧沿用“北山”之名,此处蜀冈距新城镇宋城遗迹3公里。南宋真州司法参军刘宰在《 送邵监酒兼柬仪真赵法曹呈潘使君二首其一》中云:“仪真来往几经秋,风物淮南第一州。山势北来开壮观,大江东下峙危楼。”进一步证实了真州子城(原建安军城)北侧蜀冈至此折向北行。现今“北山”旁有“张塘”、“韩塘”两地名,询问当地村民得知,“张塘”、“韩塘”以及“北山”均为旧时传下来的名字。在“北山”西侧 “潘家洼”有一处封土墩,现今名叫磨盘山。《仪征商周遗址调查报告》描述磨盘山:“其封土为人力夯筑,直径为80米,内含有大量灰陶残片,封土堆南侧一个长1.5米、宽0.4米、深0.2米的土坑内,曾出土春秋晚期青铜剑一件。” [21]韩塘西1.4公里有马坝村,马坝之名也是沿用旧称,蜀冈之上建坝,那么其以北低洼处之前应为水塘。另外,“北山”西南1公里有一座形状似城的高台地俗称虎山,2011年在虎山南麓,发现唐代中期至五代窑址群(马坝、林果窑址群),窑址中出土了刻有“白沙窑”、“迎銮”等铭文砖瓦(见图9),此处距新城镇宋城遗迹2.5公里。这一考古发现,证实了新城镇前身就是唐代扬子县白沙镇。反观仪征古城北侧蜀冈,冈势自西向东贯穿而过,冈势并没有北折,更没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土堆以及塘、坝等地名。其东北方向距唐代中期至五代窑址群5公里,距蜀冈北折处6公里,(见图2)均与文献记载不符。综上,新城镇宋城遗迹不但形状类“凸”字,并且遗迹周长以及北部蜀冈地形地貌等特征,均与文献记载的建安军城相吻合。
(二)新城名称的由来预示着建安军城在此
《隆庆仪真县志》载:“元至元间置淮东道宣慰司,诏移扬子县治新城。今城东十里,新城镇是。” [22]由记载不难看出一个问题,诏移扬子县治新城,这个新城是由何人建于何时?元代在仪征筑新城并无明文,而对于新城的记载是建于南宋乾道四年:“宋乾德二年升迎銮镇为建安军,筑城一千一百六十丈,形类凸字。乾道四年,郡守张郯请因军城旧矩修筑,乃塞通圚,存济川,并四门为五,各建楼橹于上,外凿濠深八尺广且四之,会南河于江,达北河于山,以兼灌溉。乾道四年冬十月辛亥,真州新城成。” [23] 由此可知,所谓新城只是南宋对原建安军城的重新修筑。元代至元年间,只是将扬子县治由宋代真州负郭的罗城(原唐扬子县城),迁到了真州子城(原建安军城)罢了。
(三)        扬子镇城与建安军城的相互位置
《读史方舆纪要》载:“仪真县汉江都县地。唐扬子县地,地名白沙,五代属永贞县。扬子废县旧城在县东南十五里。隋末,杜伏威尝置戍守于此。永淳元年,始分江都置扬子县。” [24] 由此可知明、清仪真县位于唐代白沙镇,它东南十五里是唐代扬子县旧址。但是,根据《嘉靖惟扬志》隋唐扬州舆图显示,唐扬子县位于唐扬子院西(见图10),而依据《新唐书》扬子院是设在白沙镇的。也就是说,唐扬子县应在白沙镇西。《新唐书》载:“自淮北置巡院十三,曰扬州、陈许、汴州、庐寿、白沙、淮西、甬桥、浙西、宋州、泗州、岭南、兗郓、郑滑,捕私盐者,奸盗为之衰息。” [25]《太平寰宇记》同样记载扬子镇城(唐扬子县)在建安军城(白沙镇)西, 其建安军条目下载:“永镇县西北五十五里,本汉江都县地,旧扬子镇城。唐高宗废镇置县,因镇为名。广陵监、丹阳监并置在县郭。李昇伪命改为永贞县。” [26] 因此《读史方舆纪要》明显是将唐扬子县与唐白沙镇相互位置记载颠倒,而《太平寰宇记》记载的“西北五十五里”很可能是“西北十五里”在传抄过程中的笔误。其理由如下:首先,《读史方舆纪要》已经明确二者相距十五里。其次,《旧唐书齐澣传》载“(开元)二十五年,迁润州刺史,充江南东道采访处置使。润州北界隔吴江,至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船绕瓜步,多为风涛之所漂损。澣乃移其漕路,于京口塘下直渡江二十里,又开伊娄河二十五里,即达扬子县。自是免漂损之灾,岁减脚钱数十万。” [27]刘禹锡在《晚步扬子游南塘望沙尾》诗中云:“客游广陵郡,晚出临江城。郊外绿杨阴,江中沙屿明。”诗中“临江城”说明扬子县距江不远,而“沙尾”位于扬子县南郊。由《旧唐书》绕沙尾“纡汇六十里”,可知润州到唐扬子县两地相距六十里左右。查看谷歌卫星地图,新城镇宋城遗迹距离镇江京口闸遗址20公里,那么唐代扬子县距离新城镇宋城遗迹在10公里左右。另外,根据《舆地纪胜》的记载,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以横山、丫山为参照物的两座扬子县相差十里,横、丫二山本身相距2.5公里,所以东、西两座扬子县相距大约在15里左右。因此《太平寰宇记》“西北五十五里”应为“西北十五里”之误。
综上所述,依据考古发掘以及文献记载,结合城北地理特征等,笔者认为唐代扬子县(扬子镇城)大致位于仪征市沿山河路以南、万年路以东、解放路以北、工农路以西的区域内,而仪征市新城镇宋城遗迹应为建安军城旧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19

回帖

440

威望

中学生

Rank: 2

金钱
859
 楼主| 发表于 2025-7-24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中国–江苏–扬州 电信
四.隋唐大运河在仪征新城镇受江
(一)宋代淮子河是隋唐大运河受江河段的名称
唐代沿用了隋代开凿的运河,到了宋代,运河扬州段的名称出现了变化,它被称作运渠、淮(怀)子河、山阳河、浊河等。 《宋史》载:“隋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 雍熙中,转运使刘蟠以山阳湾迅急,始开沙河以避险阻。天禧中,发运使贾宗始开扬州古河,缭城南接运渠,毁三堰以均水势。今运河岁浅涩,当询访故道,及今河形势与陂塘潴水之地,讲究措置悠久之利,以济不通。” [28]对于运河扬州段浅涩不通的解决办法,向子諲谏言:“‘运河高江、淮数丈,自江至淮,凡数百里,人力难浚。昔唐李吉甫废闸置堰,治陂塘,泄有余,防不足,漕运通流。发运使曾孝蕴严三日一启之制,复作归水澳,惜水如金。比年行直达之法,走茶盐之利,且应奉权幸,朝夕经由,或启或闭,不暇归水。又顷毁朝宗闸,自洪泽至召伯数百里,不为之节,故山阳上下不通。欲救其弊,宜于真州太子港作一坝,以复怀子河故道,于瓜州河口作一坝,以复龙舟堰,于海陵河口作一坝,以复茱萸、待贤堰,使诸塘水不为瓜洲、真、泰三河所分,于北神相近作一坝,权闭满浦闸,复朝宗闸,则上下无壅矣。’亨伯用其言,是后滞舟皆通利云。” [29] 上述文献的记载透露出以下信息:其一:“今运河岁浅涩,当询访故道“,“宜于真州太子港作一坝,以复怀子河故道”,这两句上下对应的话说明淮(怀)子河故道,既是要询访的扬州至真州之间的隋唐大运河故道;其二:“及今河形势与陂塘潴水之地,讲究措置悠久之利,以济不通“,“使诸塘水不为瓜洲、真、泰三河所分” 而这两句上下对应的话,进一步明确了淮(怀)子河就是隋唐大运河受江河段;其三:扬州沙河开凿于隋唐大运河转弯处,用来控制运河水势;其四:宋代在隋唐大运河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运河其中一段又被称作归水澳河。关于淮子河既是隋唐大运河组成部分的另一个依据是《元丰九域志》的记载:“扬子,六乡、瓜步一镇,有运河淮子河,别本作淮水。” [30]淮河古称淮水,别本能够将淮子河与淮水进行替换,充分说明扬子县的淮子河是一条通往淮河的人工河道。另外,南宋诗人俞德邻所作《宿高邮露筋》一诗也佐证了这一点,其诗云:“午发淮子口,晚泊露筋北。舟人指灵祠,欲语辄叹息。”由诗意可知,沿着淮子河能够由真州经扬州湾头,直达高邮露筋庙,而露筋庙就位于扬州至高邮间的隋唐大运河旁,这进一步说明淮子河是宋代对隋唐大运河受江河段的一个称呼。
(二)淮子河在仪征至扬州间的走向
《读史方舆纪要》江都县条目下记载:“淮,一作怀。旧《志》云:‘怀子河在仪真东北三十里,介勾城、陈公二塘之间,东出城北,接于运河。’其在仪真境内者,亦谓之太子港。夹冈,在府东北七里。东接湾头镇淮子河口,与蜀冈相接” [31] 《读史方舆纪要》仪真县条目下记载:“《志》云:‘县东二十里有戴子港,即陈公塘下流也,南入江,北流阔处,即怀子河矣。’今俱详见江都县。”[32]按其所载,淮子河起自陈公塘南,即现今龙河与仪扬运河交汇处的带子沟(龙河上游现存有陈公塘龙埂遗迹,另戴与带同音),然后一路向东北而去,在扬州湾头镇与运河相接。“凤凰桥西淮子河,年年租吏夜催科。”凤凰桥位于宋代扬州州城北门附近,其西侧现今为瘦西湖水系。元代成廷圭这首《和饶介之秋怀诗韵 其七》的诗词,证实了淮子河由扬州城西而来。笔者在现今带子沟东北1公里处,探访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古河时,当地老人言,这条河古称“大澳子”,解放前乘船可以到达扬州城西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淮子河分为两派,《雍正江都县志》载:“淮子河在城东北十二里,一曰怀子河,自仪征陈公塘来,西北分派,直接雷塘,下达淮家河。” [33]笔者推测,接雷塘的淮子河很可能是邗沟故道,这有待另行考证(见图11)。此外,王播所开七里港河更能说明隋唐大运河,在扬子县与扬州之间是呈自西向东走向。史载王播守扬州时,因城内运河水浅,当遭遇干旱时,由于水位下降,造成漕船滞留不能行船。王播向朝廷奏请由唐子城南的唐罗城西门外七里港,自西向东开一条河,连接城东的运河,使漕船不在经过城内,从而解决城内运河水浅旱季不能通船的问题。如果隋唐运河是由城南而来,向北贯穿扬州唐罗城后再折向东的话,王播没有理由自罗城西门外的七里港向东开河,而是会选择在城南向东北开河。依据十九里的河长,即在现今三湾公园附近向东北开河接湾头运河,或者扩宽浚深城南、城东护城河即可。《旧唐书王播传》载:“时扬州城内官河水浅,遇旱即滞漕船。乃奏自城南阊门西七里港开河向东,屈曲取禅智寺桥通旧官河,开凿稍深,舟航易济;所开长一十九里,其工役料度,不破省钱,当使方圆自备,而漕运不阻。后政赖之。” [34]
(三)受江口的位置也决定了,隋唐运河仪征至扬州段为西南—东北走向
《唐国史补》载:“凡东南郡邑无不通水,故天下货利,舟楫居多。扬子、钱塘二江者,则乘两潮发棹,舟船之盛,尽于江西,编蒲为帆,大者或数十幅,自白沙沂流而上,常待东北风,谓之潮信。七月、八月有上信,三月有鸟信,五月有麦信。” [35]隋开皇十年,南朝陈旧境出现叛乱,杨坚命杨素讨之。《资治通鉴》载:“(杨)素帅舟师自扬子津入[胡三省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击贼帅朱莫问于京口,破之。” [36] 另外,唐代顾况《送大理张卿》诗云:“春色依依惜解携,月卿今夜泊隋堤。白沙洲上江蓠长,绿树村边谢豹啼。”由诗意可知,隋代所开挖的运河直抵白沙。因此结合文献及诗词可以推测,隋唐大运河在白沙(今新城镇)与长江的交汇,受江口或位于现今仪征市新城镇西南不远处。隋唐大运河之所以在仪征市新城镇受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要借助长江自西向东而来的水势,从而减少人工漕运阻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又是由流体力学所决定的。理论上,长江与隋唐大运河之间呈较小的夹角,可以减少水流进入运河时的阻力,使水流更顺畅,同时又能减少紊流和能量损失。但过小的夹角,又会因水流冲刷导致河岸有坍塌的风险。如果采用长江与运河交汇近乎于直角的方式,由于水流方向突变,会导致流速降低,同时长江携带的大量泥沙也会沉积在受江口附近。这样不仅增加水头损失,同时降低了引水效率,所以运河采用适当的小夹角受江是最科学的方式。此外,隋唐之前邗沟受江口的两次变迁,也很好地证明运河是采用小夹角方式受江。春秋晚期,吴王夫差在邗城城下开挖邗沟连接了长江与淮河,邗沟整体呈西南--东北走向。到了汉代,江流向长江南岸摆动,致使长江北岸出现江滩,这时邗沟受江口并不是选择向南延申,而是向广陵城西南的江都县延申。随后到了东晋永和年间,由于江滩的进一步淤涨,致使长江来水无法在直面江都县,此时受江口也不是向南移,而是再次向西南移至欧阳埭。这些记载都充分说明,古人早已科学地掌握如何利用长江水势济运的方法。同时也说明运渠是不会采用大夹角,或垂直于长江水道受江这一效率低下的方式。对此《水经注》载:“县有中渎水,首受江于广陵郡之江都县。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掘深沟,谓之韩江,亦曰邗溟沟,自江东北通射阳湖。自永和中,江都水断,其水上承欧阳埭,引江入埭,六十里至广陵城。” [37]当然也不能排除隋唐及之前的运河,为了调节水势、水位,会在运渠上开设向南至长江的泄水闸、渠,对此《宋史》亦有明确记载:“(宣和)三年春,诏发运副使赵亿以车畎水运河,限三月中三十纲到京。宦者李琮言:‘真州乃外江纲运会集要口,以运河浅涩,故不能速发。按南岸有泄水斗门八,去江不满一里。欲开斗门河身,去江十丈筑软坝,引江潮入河,然后倍用人工车畎,以助运水。’从之。” [38]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隋唐大运河在现今仪征新城镇西南受江,然后呈西南—东北走向穿过唐代扬州罗城后,在现今湾头镇附近折向北行,这条运渠在宋代被称作淮子河。
[img][/img]
五.伊娄河是一条沿长江开挖的运河
《舆地纪胜》载:“伊娄河即扬子镇以南至江运河也。开元二十六年,润州刺史齐瀚所开,自隋以前,扬子镇尚临江。炀帝开邗沟至扬子即入江,未有此河也。至唐时,江滨始积沙至二十五里,故穿此河。” [39]那么,伊娄河是怎样的走向,以下由三个方面来论述:
(一)        扬子津决定了伊娄河必然是东西走向
前文已述扬子镇城及隋唐运河受江口位置,它们分别位于仪征古城北部和新城镇西南。唐代开元年间,为了避免长江水道的风涛危险,缩短江中漕船航行距离,常用的办法是在扬子津对面的长江南岸开一条运河直达润州。笔者认为之所以没有选择在南岸开挖运河,首先是扬子津附近江中存在的沙洲,绕行沙洲不仅增加了江中航行距离,同时也增加了行船风险。其次是长江南岸下蜀至镇江段皆为山地,开挖运河的难度相比北岸要大得多。因此,齐瀚选择在长江北岸沿江开挖一条运河,这条运河的过江渡口,被确定在润州对岸的瓜洲。另外,《扬州水道记》讲的也很清楚:“在唐高宗未析置扬子县以前,凡言扬子津者,皆仪征渡江处也。先是浙东西漕船由镇江运河出口,不能径达扬州,先逆流西上,迂绕瓜步,始得达。澣开伊娄河二十五里即达扬子县,此谓扬子县境,非谓扬子县治也。永淳元年分江都县置扬子县,自扬子桥以西皆隸扬子县矣。” [40]也就是说,齐瀚所开伊娄河是瓜洲镇通往扬子县白沙镇(今新城镇)的运河。这里之所以引发误解的原因或在于对“扬子镇以南至江运河”的理解,它使人误以为运河为南北走向。
(二)        江滨积沙方向也决定了伊娄河是东西走向
对于瓜洲并岸,《舆地纪胜》瓜洲条目载:“瓜洲在江都县南四十里江滨,相传即祖逖击楫之所也,昔为瓜洲村,蓋扬子江中之沙碛也,沙渐涨出,其状如瓜,接连扬子渡口,民居其上,唐立为镇,今有石城三面。” [41] 由记载可知,瓜洲是与扬子渡口相连,而扬子渡口位于唐扬子县白沙镇南,这就证实了二十五里的积沙指的是由西至东方向,而非由北至南方向。另外,根据宋代《九域守令图》石刻墨线版,可以清晰看到长江在扬州段处形成一个大水湾,水湾江中有一个沙洲,沙洲靠近扬州一侧。沙洲与北岸之间的江面很窄,即使两者相连也达不到二十五里的距离(图12)。故而积沙二十五里只能是由上游扬子县一路向东淤积,促使水湾消失成为陆地,从而与沙洲并岸。此外,现今高旻寺三汊河至镇江西津渡的距离为12.5公里,如果积沙为南北方向,那么势必直接堵塞长江,这显然是不成立的。
(三)        并岸后扬子津依然临江,说明积沙并非南北方向
笔者认为文献中提到的“扬子镇以南至江运河”中的“江”应指瓜洲渡口,而非扬子镇南的长江,这是因为扬子津在晚唐时依然临江,这从中晚唐诗人卢仝和晚唐诗人吴融的诗词中就能得到证实。卢仝在《扬子津》一诗中云:“风卷鱼龙暗楚关,白波沉却海门山。”吴融在《题扬子津亭》诗中云:“惊人旅鬓斩新白,无事海门依旧青。可怜不识生离者,数点渔帆落暮汀。”不仅如此,他俩的诗句也从侧面证伪了扬子桥并非扬子津。
另外,南宋诗人汪梦斗在乘船途经扬子桥时,所作的《扬子桥》一诗,也证实了伊娄河是通往真州:“又撑舴艋下邗沟,霁色横空宿雨收。已入伊娄河里去,来朝稳稳饭真州。” 由以上论述不难看出,伊娄河是长江北岸一条沿江开挖的运河,它有可能只是在扬子桥附近折向南面的瓜洲。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瓜洲附近江面是逐渐缩窄,并非一蹴而就。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唐立伊娄埭,江阔犹二十余里。宋时瓜洲渡口,犹十八里。今瓜洲渡至京口,不过七八里。” [42]此外,刘长卿在《瓜洲驿重送梁郎中赴吉州》诗中云:“渺渺云山去几重,依依独听广陵钟。” 由诗意可知,刘长卿时期的瓜洲并不靠近南岸的金山寺,结合《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唐代的瓜洲或许还未沉入江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19

回帖

440

威望

中学生

Rank: 2

金钱
859
 楼主| 发表于 2025-7-24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中国–江苏–扬州 电信
《旧唐书》韩滉传:贞元二年”上以滉浙江东西节度,素著威名,加江淮转运使,欲令专督运务。琇以滉性刚愎,难与集事,乃条奏滉督运江南米至扬子,凡一十八里,扬子以北,皆元琇主之。“《新唐书》志·卷四十三”故时转运船繇润州陆运至扬子,斗米费钱十九,晏命囊米而载以舟, 减钱十五“ 所以说,那些认为白沙(扬子津)只是接收上江来船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唐代运河就是从瓜洲先到仪征在到扬州,扬州至高旻寺段的运河很可能是宋代才开挖的。《宋史》河渠六:”今议开扬州古河,缭城南接运渠,毁龙舟、新兴、茱萸三堰,凿近堰漕路,以均水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7

主题

2万

回帖

7万

威望

博士

人生留白,诗歌情怀。

Rank: 8Rank: 8

金钱
105946
QQ
发表于 2025-7-24 18: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中国–江苏–南京 移动
文史大咖

感谢告知,了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管理|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 ( 苏ICP备05004226号-2 )

GMT+8, 2025-7-26 09:42 , Processed in 0.034593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公网安备 32108102010430号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