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中庸》心得体会 (1)
读《大学中庸》心得体会 (1)姚大鹏国之本明得扬善
《大学》即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 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通篇引《诗》《书》立论 终篇不见《易经》《易传》一字 但它的思想脉络却来自《易经》与《易传》是纳易学进儒学 用易学思想儒家思想融为一体的经典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这是《大学》全文的提要 也是全文的纲领《大学》讲什么呢
三项任务 或谓之三大纲领:明明德 亲(新)民达到社会的至善 如何完成 要有先有后 而且举出了人们在思考过程中不能先后相混的几个层次 前者是目的 后者是方法 全文围绕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展开层层推进
其次第分明 结构严密“明德”一词出自《周书·康诰》 成王平管叔 蔡叔之略冬封其弟康叔于卫作《康诰》以示警策诰文开篇说 “王若曰 孟侯 朕其弟 小子封 惟乃丕显考文王 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 ”封是康叔的名字
诰文以成王的口气称封为小子 并告诫他说 “你的祖父文王 最能明德慎罚 不敢欺侮鳏寡弱民”这里的德是王者的德性也就是美德 在《尚书》中多次出现的“俊德” “克明德”即能彰明美德 也就是能够让天下发扬好的德行
在书中 “明德”不是一般性的名词 而是赋予了特殊内容的哲学范畴 指的是天生的美德 也就是后代所说的天性 知己 所谓“明德” 就是要彰显人类这种天生的特性 如何彰显呢 《大学》紧接上文阐述说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用;欲治其国者先齐其荚痘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的作者在这里进行了正反两个方面的论证 无论由大至小还是由小至大要“明德”于天下必须经过八个层次 也就是所谓“八条目” 由大至小之间反映的关系是平天下必先治国
治国必先齐荚冬齐家必先修身 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 诚意必先致知 致知必先格物 由小至大 条目之间反映的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天下平
条目之间脉络清楚 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 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 剖析深刻 逻辑严密 然而它并非儒家固有的思想而是来自于《易经》和《易传》我们首先来看“明德” 上面提到 “明德”在这里是天生美德
也就是天性 知己 这个概念在《尚书》中 也就是在先王的典籍中 并不存在 孔子《论语》中固然提到“性与天道”但“性与天道”究竟是什么 没有回答《论语公治长》记子贡的话说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不可得而闻也”
这话听来有些矛盾 夫子既然谈了性与天道 以子贡之亲近 又为何“不可得而闻也”呢 想必压根儿未曾谈过 我想孔子根本没有谈论过性与天道 所以性与天道观也不为所闻了 这也不足为怪 孔子及其所述的先王都是简单天命观
而没有深进事物本质的性与天道观 人们对性与天道的熟悉来源于《易经》《周易·乾卦》“乾 元亨利贞”《彖传》解释说“ 大哉乾元 万物资始 乃统天”又说 “乾道变化 各正性命”于是天的形成得到解释 它是元气积累所成 是乾道变化所至
《系辞》补充解释乾道变化说 “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变化见矣 ”于是不仅有头上的天 而且有了脚下的地 然则乾道又是如何变化 造成万物的呢《系辞》具体解释说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鼓之以雷霆 润之以风雨 日月运行
一冷一暑 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 坤作成物”原来作成万物的不仅是乾道 还有它的伙伴坤道 就像一男一女结合繁衍后代一样 但乾坤究竟不是雌雄二物 而是阴阳二性 二性相形才构成道 所以又说“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道也就是天地开辟前的元气 是孳生万物的“乾元” 它是至善至美的也是至大至刚的 由于它本身的至善至美 所以因它形成的万物都是天造地设 至为精当的 人是万物之一 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所以大学任务是“明德”http://bbs.yzs.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10/11/111438bblk7c7unkcxs17u.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