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中庸》心得体会 (3)
读《大学中庸》心得体会 (3)姚大鹏中为本 和为道
朱熹这段话 将程颐的“孔门心法“虚化为上古圣人之道统 而且具体寻到了这一道统的源头源头就是“其见于经 则‘允执厥中’者 尧之所以授舜也” “允执厥中” 倒有一语 但不在《尚书》《尧典》在《论语》《论语·尧曰》
“尧曰 咨尔舜 天之历数在尔躬 允执其中 四海困穷 天禄永终 ”希奇的是这话出现在孔子及他们的言论集中 却不见孔子及其对此有任何评论 可见孔子根本没有见过这段话 由此可知 关于中庸的道统与孔子无关
至于“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固然警策深刻 但却出自《大禹谟》而《大禹谟》是公认的伪《尚书》不足为据 这样有关中庸的心法道统 就不得不另寻源头了 为了能更好地追本溯源 先对《中庸》作个先容
《中庸》是儒家又一重要经典 从方的角度看 它的价值远远超过《大学》程颐说 “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 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 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 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 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躲于密其味无穷
皆实学也 ”子思(公元前483~前402年) 孔子之孙 他是战国初人 相传《中庸》为子思所作 但就其内容考察 此书不可能成于《易传》之前至少是同时代的作品而且“孔门心法”的说法也不确切 由于孔子当时还没有
这样深刻系统的思想 为了弥缝其中的矛盾 朱熹作《中庸章句序》时将其加以虚化 不提孔子 并将这种“心法”的由来上推至尧舜 朱熹说“《中庸》作甚而作也 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盖自上古圣人继天立极 而道统之传
有自来矣 其见于经 则‘允执厥中’者 尧之所以授舜也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者 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 至矣尽矣 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 明夫尧之一言 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中庸》通篇的主旨
是论中和 以为中和是性中和是道 中和是宇宙的本来状态 人的可告 就在于能中和政教的作用在于致中和 故《中庸》开篇便道 “天命之谓性任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这必修之道是什么呢 中和之道《中庸》作者特别强调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本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为本 和为道 合而言之“中和”就是道 还是达道《中庸》既是以致 “中和”为目的《中庸》提到大致以下几方面 其一 是至诚无妄的心态
《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 立天下之大本 知天地之化育”《中庸》的作者以为想题目 看题目 处理题目要想能“中” 首先要诚 不仅要诚 而且要“至车 只有至诚 才能立天下之大本 经纶天下的大事业 什么原因呢
《中庸》说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与天地参就是与天地并列为三 说明是人的思想品德智能无比高尚
这种无比高尚的境界是逐步达到的 而关键的一步 就是要“至诚”由于只有至诚 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固有的天性 也就是天地无私之性 能尽自己之性就能尽他人之性能尽人之性 尽物之性与天地化育 当然这仅是作者的一种推理
不一定全是事实 作者据此立论而已 “中和”又有分合之谓 合而言之指一种高度的境界 一种十分完美的境界 “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分而言之 “中”指思想方法 而“和”则指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行为效果《中庸》说 “喜怒哀乐
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可知“中”的本身并非喜怒哀乐而是指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 就是说对喜怒哀乐等情欲要有一个适中的度的控制 过度的喜不叫喜 过度的乐也不叫乐 朱熹注释说 “喜怒哀乐情也 其未发则性也
无所偏倚 故谓之中 ”性即本性 本来的状态 也就是本身固有的质和量对喜怒哀乐能按应有状态把握 无所偏倚 这就叫“中” 平时能持中 一旦表现出来 就能中节 这就叫和 由效果的“和”决定于方法的“中” 而“中”的原则是根本在于易http://bbs.yzs.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10/13/095759ewull0ljullrkntl.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