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1372|回复: 0

读《大学中庸》心得体会 (3)

[复制链接]

854

主题

1112

回帖

9765

威望

博士

Rank: 8Rank: 8

金钱
11622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5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表于 中国–江苏 移动/数据上网公共出口
读《大学中庸》心得体会 (3)
姚大鹏

中为本 和为道

朱熹这段话 将程颐的
孔门心法虚化为上古
圣人之道统 而且具体
寻到了这一道统的源头
源头就是其见于经
允执厥中 尧之所以
授舜也” “允执厥中
有一语 但不在《尚书》
《尧典》在《论语》《论语·尧曰》

尧曰 咨尔舜 天之历
数在尔躬 允执其中
海困穷 天禄永终
奇的是这话出现在孔子
及他们的言论集中
不见孔子及其对此有任
何评论 可见孔子根本
没有见过这段话 由此可
关于中庸的道统与孔子无关

至于人心惟危 道心惟
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
固然警策深刻 但却出自
《大禹谟》而《大禹谟》
是公认的伪《尚书》不
足为据 这样有关中庸的
心法道统 就不得不另寻
源头了 为了能更好地追
本溯源 先对《中庸》作个先容

《中庸》是儒家又一重
要经典 从方的角度看
的价值远远超过《大学》
程颐说此篇乃孔门传
授心法 子思恐其久而差
也故笔之于书 以授孟子
其书始言一理 中散为万
事末复合为一理 放之则
弥六合卷之则退躲于密其味无穷

皆实学也(公元前
483~402) 孔子之
他是战国初人 相传
《中庸》为子思所作
就其内容考察 此书不
可能成于《易传》之前
至少是同时代的作品而
孔门心法的说法也
不确切 由于孔子当时还没有

样深刻系统的思想
弥缝其中的矛盾 朱熹
《中庸章句序》时将
加以虚化 不提孔子
将这种心法的由来上推
至尧舜 朱熹说《中庸》
作甚而作也 子思子忧道
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盖自
上古圣人继天立极 而道统之传

有自来矣 其见于经
允执厥中 尧之所以
授舜也人心惟危 道心
惟微 惟精惟一 允执厥
舜之所以授禹也
尧之一言 至矣尽矣
舜复益之以三言者 明夫
尧之一言 必如是而后可
庶几也《中庸》通篇的主旨

论中和 以为中和是性
中和是道 中和是宇宙的
本来状态 人的可告
在于能中和政教的作用
在于致中和 故《中庸》
开篇便道天命之谓性
任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这必修之道是什么呢
和之道《中庸》作者特别强调

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而皆中本谓之和 中也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下之达道也中为本
为道 合而言之中和
是道 还是达道《中庸》
既是以致 中和为目的
《中庸》提到大致以下
几方面 其一 至诚无妄的心态

《中庸》说唯天下至诚
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
天下之大本 知天地之化
《中庸》的作者以为
想题目 看题目 处理题目
要想能首先要诚
仅要诚 而且要至车
有至诚 才能立天下之大
经纶天下的大事业 什么原因

《中庸》说唯天下至
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
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
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
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以与天地参矣与天地
就是与天地并列为三
明是人的思想品德智能无比高尚

这种无比高尚的境界是
逐步达到的 而关键的一
就是要至诚由于只
有至诚 才能充分发挥自
己固有的天性 就是天
地无私之性 能尽自己之
性就能尽他人之性能尽
人之性 尽物之性与天地
化育 当然这仅是作者的一种推理

不一定全是事实 作者据
此立论而已中和又有
分合之谓 合而言之指一
种高度的境界 一种十分
完美的境界致中和
地位焉 万物育焉分而言
指思想方法
则指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
行为效果《中庸》说喜怒哀乐

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可知的本身
并非喜怒哀乐而是指对
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
是说对喜怒哀乐等情欲
有一个适中的度的控
度的喜不叫喜 过度
的乐也不叫乐 朱熹注释
喜怒哀乐情也 其未发则性也

所偏倚 故谓之中
本性 本来的状态
是本身固有的质和量
喜怒哀乐能按应有状
把握 无所偏倚 这就叫
平时能持中 一旦表
现出来 就能中节 这就叫
由效果的决定于方
法的的原则是根本在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管理|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 ( 苏ICP备05004226号-2 )

GMT+8, 2025-5-7 09:36 , Processed in 0.030070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公网安备 32108102010430号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