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手写诗刊 发表于 2019-10-27 08:46

读《大学中庸》心得体会 (4)

本帖最后由 华文手写诗刊 于 2019-10-27 08:48 编辑

读《大学中庸》心得体会 (4)姚大鹏
君子必以诚为贵
至诚固然可以推而至“赞天地之化育” 但主要的功夫还是诚已 故《中庸》说 “诚者自成也 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 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这里的“诚”也就是《文言》“修辞立其诚”的诚 不过《中庸》
作者将它提到了更大高度 诚者实也 所有物都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凡是存在物都有它实体 有它的实有性这种实有的性质就叫“诚” 所以说“不诚无物”人是一种存在物 有它实体 有它的实有性 不诚就即
是否定了自己的这个实体 所以“君子诚之为贵” 诚的反面是不实所以朱熹解释说 “故人之心一有不实 则虽有所为亦如无有 而君子必以诚为贵人也”由于“ 成己”的目的是为了“成物” 而物又是无穷的
所以“诚”的任务也就成无穷 《中庸》接着说“故至诚无息 不息则久久则征 征则悠远 悠远则博厚 博厚则高明”随着“诚”的不断深化 随着“成物”的不断扩大 诚的主体的道德修养也日益增进 由博而厚 由博厚而高明
“博厚配地 高明配天”于是“与天地参”的境界达到了 儒家的宗旨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诚己”固然是诚的主要功夫 但却不是目的 所以《中庸》又说 “诚者非自成己后已也 所以成物也 成己 仁也 成物 知也
性之德也 合外内之道也 故时措之宜也 由于诚是客观物质的属性 所以“诚”本身是一种天道也就是一种天性人能充分发挥之熟练地运用它也就成了人性《中庸》说 “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
不思而得 从容中道 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诚者”就修养境界而言 人修养到了至诚的程度 就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从容中道“中和”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诚之者”就修养过程而言那么 诚的修养主要有哪些过程呢
《中庸》说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提出学 问 思 辨行五字 而且分别提出学必博 问必审 思必慎辨必明 行必笃的要求审慎 笃是个态度题目 只要认真 刻苦 也就不难做到但博学和明辨不光是态度
主要是个下功夫的题目所以《中庸》说 “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 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人的资质 体力是不一样的 有强有弱但有了这种己百己千的精神 也就无不可至了 这就肯定每一个人都可以“致中和”
只要有心 施诸已而不愿勿施于人 是至诚无伪的一个方面 要求别人做到自己首先做到 则是至诚无伪的另一方面 《中庸》作者借孔子的口说 “君子之道四 丘未能一焉 所求乎子以事父 未能也 乎臣以事君 未能也 所求乎弟以事兄
未能也 所求乎朋友先施之 未能也 ”要求别人是轻易的 口使令指就可以了 但要把对别人的要求反求诸已 要求儿子对自己作到的首先自己对父亲做到 要求下级做到的 首先对自己的上级做到就很不轻易了
连无所不能的孔子也说“丘未能一焉” 而这种推己及人 反躬自问思想作风 正是人品的伟大和崇高所在 诚的反面是伪 所以“至诚”还得与欺伪作斗争 不但不能欺人也不能欺心《中庸》说“忠恕 违道不远 施诸己而不愿
亦勿施于人 ”尽己之心为衷冬推己及人为恕 能忠能恕 也就距中庸之道不远了 然则哪些东西是忠恕呢?《中庸》举了一个最为浅显的例子 “施诸己而不愿 亦勿施诸人”凡事都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凡不愿加在自己头上的
决不强加在他人的头上这样人间就多了很多理解 增长了很多“中和”的气氛 这种要求人和反诸己的关系从某个角度说是言与行的关系《中庸》以为 行不敢不勉 而言语则不敢尽 《中庸》说“庸德之行 庸言之谨 有所不足
不敢不勉;有余 不敢尽”言与行不仅有个如何对待的题目 更有个彼此关系的题目《中庸》说 “言顾行 行顾言 君子胡不慥慥尔 ”言语的时候要顾及自己的行动 行动的时候要顾及自己的言语 要使两者一致 而不能使两者脱离http://bbs.yzs.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10/14/114504vbr4vpirf4flnlpm.jp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大学中庸》心得体会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