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荀子》心得体会 (2)
读《荀子》心得体会 (2)姚大鹏积善才能成德
读《荀子》不外呼讲的是性本恶 天道 荣辱 劝学 礼论正论 大多是千年前的思路了关键是通过读荀子适当的扩充了自己的思维 对古代传统儒家思想的理解 甚而也有些为人处事 管理经营的理念 放到现在也不无裨益 这篇日志算是一篇读书笔记或者读书心得归纳
所以简要总结下一些心得为学有次序 希望将来再读时 能够有个参照与坐标荀子生活在战国后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将他与孟子并列 简要的记录了他的生平 而此二人又因为一个倡导“人性本善” 一个主张“人性本恶” 而成为千古疑案荀子赵国人
一生游历诸国 五十岁时游学于齐国 曾经被齐襄王拜为太学讲师 曾经“三为祭酒”后又被春申君请在楚国担任过兰陵令 终老于兰陵 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李斯 张仓等时代巨子 都是他的入室弟子尤其是弟子李斯 后来担任了秦国的丞相 辅助秦始皇统一了六国
制定章法 书同文车同轨 几乎奠定了后世两千年帝制的基础 所以清末谭嗣同曾经叹道“中国两千年之学 荀学也”但也因为其弟子大多成为法家人物,增添了不少争议 但是毫无疑问的是 荀子是五百余年春秋战国 群星璀璨之后最后一位圣人 他是集儒家思想之大成
更是集诸子百家之大成者 读《荀子》一书 不仅能加强对儒家治学 修身 礼制 王道等理念的理解 更能够切身体会到战国后期的思想碰撞和时代风云激荡 荀子的《劝学篇》一直被纳入中学课文 几乎是人人耳熟能详 也是荀子文体的代表作 劝学篇鼓励我们要求学不已
学而不厌 同时也阐述了荀子对学问的态度 求学问的方法还有古人求学次第等《劝学》篇中“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无惛惛之事者 无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 事两君者不容 ”对学习的方法始终强调都是一个积累 一个始终 一个专注 所谓“惟精惟一 允执阙中” 对为学者大有裨益 明是讲学 实则修身 荀子在学习的方法论上除了强调专一精进之外 还有就是要拜访名师良师 结交优质优秀的朋友交流互学
都是学习的捷径 “学莫便乎近其人 礼乐法而不说 诗书故而不切 春秋约而不速 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 则尊以遍矣 周于世矣 故曰 学莫便乎近其人 ”所以一个人要想在某一个方面取得更好的更快的成就 最好的办法是去接近这个领域里的优秀专家学者
亲近良师 细心体察没有比这更加便利的了 所谓一师难求 求得莫失 学习上要善于假借各种力量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荀子在劝学与讲学上 提出的是要根据彼此的态度才能达成学问的目的
荀子文体的严密在于并非大多是空洞说教 有很多细节可以参考施行 如“故礼恭 而后可与言道之方 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 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故未可与言而言 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 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 谓瞽 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 谨顺其身 ”倘若人不能谦虚为怀
屈尊迂贵 在求学上是乃是自绝于天 比较值得注意的是 荀子的求学次第 和一般经典无二 不仅合乎《论语》的论调也与后世的修学次第一样 或者说先秦圣贤们在这些方面早就是是达成一致的 “学恶乎始 恶乎终曰 其数则始乎诵经 终乎读礼其义则乎为士
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很多时候我们不停的学习 却不知道究竟学习的目的和次序是什么 荀子劝学篇的宗旨大略与《学记》相同 都是将做学问的意义从一读读书人开始 到成为圣人为止 求学目的在于“全德”古之学为己 今之学为人
修学在于己身的德操能够走向完善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 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天见其明 地见其光 君子贵其全也 ”明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新民 在止于至善的道理 《劝学》这篇最重要的就是讲到了明心见性的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积善才能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有德才能明道 但德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 谓之性德 然而仅有性德是不行的 因为众生的性德被无明给蒙蔽了无法显示其光明清净的妙用 反而显示出污浊的身心世界 令众生枉受轮转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发扬光大
修德就是积善 积善即是明道的资粮 善法有世出世间的不同 这种不同固然是重要 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强弱 所以即使儒家的道 也并不是局限世间的这种理解是非常肤浅的 儒家之道行之极处也是可以出世的 当然出世佛教是最为高超的
“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这绝非凡夫之境界 众生本来是神而明之的 之所以会变成愚昧 实在是性德被障碍的缘故 因为修德而显出性德 神明不过是性德之用而已 荀子所在的时代 佛教虽尚未传入中国 佛经亦云“一切有德行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荀子可谓无师自悟 但其之所以能够悟道还是因为其修学暗合道妙 宣化上人曰老子孔子皆菩萨示现则荀子之本迹我亦不敢妄测 从《劝学》篇中我们可以明白 其修学思想与佛教戒定慧三学是暗合的 荀子对道心之坚固非常重视 而曰 “生乎由是
死乎由是 夫是之谓德操 ”德操是修道最重要的 这种德操与积善的关系是密切的 是真正的戒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 能定能应 夫是之谓成人 ”“应”即是“慧” 也可以说“定”是“止” “应”是“观”“能定能应 ”即“ 止观圆融” 当勤精进这时候才可谓之成人 即成就道业之人
http://bbs.yzs.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10/28/093745s0vcn2vb88cx98wb.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