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1359|回复: 0

读《荀子》心得体会 (2)

[复制链接]

854

主题

1112

回帖

9765

威望

博士

Rank: 8Rank: 8

金钱
11622
 楼主| 发表于 2019-11-5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表于 中国–江苏 移动/数据上网公共出口
读《荀子》心得体会 (2)
姚大鹏

积善才能成德

读《荀子》不外呼讲的是性
本恶 天道 荣辱 劝学 礼论
正论 大多是千年前的思路了
关键是通过读荀子适当的扩
充了自己的思维 对古代传统
儒家思想的理解 甚而也有些
为人处事 管理经营的理念 放
到现在也不无裨益 这篇日志
算是一篇读书笔记或者读书心得归纳

所以简要总结下一些心得
为学有次序 希望将来再读
时 能够有个参照与坐标荀
子生活在战国后期《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将他与孟子
并列 简要的记录了他的生
平 而此二人又因为一个倡
导“人性本善” 一个主张“人
性本恶” 而成为千古疑案荀子赵国人

一生游历诸国 五十岁时游
学于齐国 曾经被齐襄王拜
为太学讲师 曾经“三为祭酒”
后又被春申君请在楚国担任
过兰陵令 终老于兰陵 战国
末期的韩非子 李斯 张仓等
时代巨子 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尤其是弟子李斯 后来担任了
秦国的丞相 辅助秦始皇统一了六国

制定章法 书同文车同轨 几
乎奠定了后世两千年帝制的
基础 所以清末谭嗣同曾经叹
道“中国两千年之学 荀学也”
但也因为其弟子大多成为法
家人物,增添了不少争议 但
是毫无疑问的是 荀子是五百
余年春秋战国 群星璀璨之后
最后一位圣人 他是集儒家思想之大成

更是集诸子百家之大成者 读
《荀子》一书 不仅能加强对
儒家治学 修身 礼制 王道等
理念的理解 更能够切身体会
到战国后期的思想碰撞和时代
风云激荡 荀子的《劝学篇》
一直被纳入中学课文 几乎是
人人耳熟能详 也是荀子文体
的代表作 劝学篇鼓励我们要求学不已

学而不厌 同时也阐述了荀子
对学问的态度 求学问的方法
还有古人求学次第等《劝学》
篇中“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积
水成渊 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故不
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
无昭昭之明 无惛惛之事者 无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 事两君者不
容 ”对学习的方法始终强调
都是一个积累 一个始终 一
个专注 所谓“惟精惟一 允执
阙中” 对为学者大有裨益 明
是讲学 实则修身 荀子在学
习的方法论上除了强调专一
精进之外 还有就是要拜访名
师良师 结交优质优秀的朋友交流互学

都是学习的捷径 “学莫便乎
近其人 礼乐法而不说 诗书
故而不切 春秋约而不速 方
其人之习君子之说 则尊以
遍矣 周于世矣 故曰 学莫
便乎近其人 ”所以一个人要
想在某一个方面取得更好的
更快的成就 最好的办法是
去接近这个领域里的优秀专家学者

亲近良师 细心体察没有比
这更加便利的了 所谓一师
难求 求得莫失 学习上要善
于假借各种力量 “假舆马者
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 假舟楫
者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君子
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荀子
在劝学与讲学上 提出的是要
根据彼此的态度才能达成学问的目的

荀子文体的严密在于并非大
多是空洞说教 有很多细节可
以参考施行 如“故礼恭 而后
可与言道之方 辞顺而后可与
言道之理 色从而后可与言道
之致 故未可与言而言 谓之傲
可与言而不言 谓之隐不观气
色而言 谓瞽 故君子不傲不隐
不瞽 谨顺其身 ”倘若人不能谦虚为怀

屈尊迂贵 在求学上是乃是
自绝于天 比较值得注意的
是 荀子的求学次第 和一般
经典无二 不仅合乎《论语》
的论调也与后世的修学次第
一样 或者说先秦圣贤们在
这些方面早就是是达成一致
的 “学恶乎始 恶乎终曰 其
数则始乎诵经 终乎读礼其义则乎为士

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
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很多时
候我们不停的学习 却不知
道究竟学习的目的和次序是
什么 荀子劝学篇的宗旨大略
与《学记》相同 都是将做
学问的意义从一读读书人开
始 到成为圣人为止 求学目
的在于“全德”古之学为己 今之学为人

修学在于己身的德操能够走
向完善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
然后能应 能定能应夫是之谓
成人 天见其明 地见其光 君
子贵其全也 ”明合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新民 在止于至
善的道理 《劝学》这篇最
重要的就是讲到了明心见性
的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积善才能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有
德才能明道 但德是一切众
生所共有的 谓之性德 然
而仅有性德是不行的 因为
众生的性德被无明给蒙蔽了
无法显示其光明清净的妙
用 反而显示出污浊的身心
世界 令众生枉受轮转六道
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发扬光大

修德就是积善 积善即是明
道的资粮 善法有世出世间
的不同 这种不同固然是重
要 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
心志之强弱 所以即使儒家
的道 也并不是局限世间的
这种理解是非常肤浅的 儒
家之道行之极处也是可以
出世的 当然出世佛教是最为高超的

“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这
绝非凡夫之境界 众生本来
是神而明之的 之所以会变
成愚昧 实在是性德被障碍
的缘故 因为修德而显出性
德 神明不过是性德之用而
已 荀子所在的时代 佛教
虽尚未传入中国 佛经亦云“
一切有德行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荀子可谓无师自悟 但其之
所以能够悟道还是因为其
修学暗合道妙 宣化上人曰
老子孔子皆菩萨示现则荀
子之本迹我亦不敢妄测 从
《劝学》篇中我们可以明
白 其修学思想与佛教戒定
慧三学是暗合的 荀子对道
心之坚固非常重视 而曰 “生乎由是

死乎由是 夫是之谓德操 ”德
操是修道最重要的 这种德操
与积善的关系是密切的 是真
正的戒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
然后能应 能定能应 夫是之谓
成人 ”“应”即是“慧” 也可以说
“定”是“止” “应”是“观”“能定能
应 ”即“ 止观圆融” 当勤精进
这时候才可谓之成人 即成就道业之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管理|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 ( 苏ICP备05004226号-2 )

GMT+8, 2025-5-7 02:38 , Processed in 0.028816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公网安备 32108102010430号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