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手写诗刊 发表于 2019-12-16 13:00

《诸病源候论》学习心得 (7)

《诸病源候论》学习心得 (7)姚大鹏
望闻问切四诊的运用
而不创口的正常愈合 这也充分说明了术后正确包扎伤口也是预防感染一个重要 环节失血是指创伤后所致的血液流失 这既是开放伤的必然结果又是产生一系 列病理变化的根本原因 基于津血同源心主血脉的理论 巢氏认为失血后必致阴津耗伤 心血受损 元气消耗
从而引起“经络空竭 津液不足肾脏虚燥” ( “金疮渴《诸病源候论》伤科学术思想研究候”)表现为口渴 发热 烦躁及惊悸等症 他在“金疮惊悸候”中载“金疮失血多者必惊悸 以其 损于心故也 心主血 血虚则心守不安” 又在“金疮烦候”中曰“金疮损伤血气 经络空虚则生热 热则烦痛
不安也 ”并且巢氏在《诸病源候论》中多处记载了“血出太多”“去血四五斗” “出血不断” “盗血涌出”等大失血危重之候 这些描述可谓对失血性休克的朴素认识 巢氏还强调了对开放伤发生内出血的危险性更应引起警惕和重视 他说 “凡金疮通内 血 多内漏 不能食者死 脉沉细者死”
(“金疮内漏候”) 可见 巢氏对开放性创伤失血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及其表现已有了较深刻较全面的认识 诊断理论研究根据中医学理论 人体是个有机整体 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 内部病变能够反映于外这就是说 外部的疾病表现可以反映内在疾病的本质 所以中医在诊断
疾病时 往往通过病人的自我感觉和医生观察到的病人的一些外在表现来推断病人内部的病理变化《诸病源候论》对开放性创伤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望闻问切的辨 证诊断体系并根据骨伤科的特点引入了损伤部位诊断方法 奠定了骨伤科诊断学的基础 望闻问切
四诊的运用 望诊《诸病源候论》特别重视望诊的作用 金疮初伤候”观察到“ 前出赤血后出黑血 如熟烂骨及血出不止 白汁随出 如是者多凶”“金疮血不止候”载 “金疮血出不可止 前赤后黑 或黄或白 其疮难愈亦死” 若被毒箭所伤后出现“口嘴唇干 腹满不言 其人如醉”则
“不可治” (“毒箭所伤候”) “被打头破脑出候”一记载重度脑外伤者 “被打陷骨伤脑 头眩不举 戴眼直视 口不能语 口急手为妄取” 若“一日不死”则“三日小愈”凡此均是以望诊判生死《诸病源候论》根据分泌物的有无 肿胀与否进行“中风”与“中水”的鉴别诊断 “金疮若 风候”曰
“夫金疮干无汁 亦不大肿者 中风也 中水者则肿 多汁或多脓”“金疮肠断候”载“肠一头见者不可连也 肠两头见者 可连续之”是以望诊收集到的病情选择治法 闻诊《诸病源候论》对闻诊的运用也较多 具体包括闻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如 发破伤风时 出现怪叫 如“马鸣” “被打头破脑出候”
中载有“咽中沸声 如乳子喘”说明脑外伤病人呼吸道阻塞时可闻及喘息 伤口感染化脓后 散发出异常气味 《诸病源候论》称之为“肉消臭败” “肌肉腐臭”问诊《诸病源候论》还注意询问患者的自觉症状 如根据锐器所伤后出现“腹胀满 两胁胀不能食”而判断合并内脏损伤 据“烦痛不安”
“惊悸” “渴”等症来推测失血的程度 再如 若表现为“喜忘 不欲闻物声” “但欲漱水不欲咽”“腹不满 其人言我腹满者” (“卒被损癖血候”) 应考虑内有癖血切诊《诸病源候论》将切诊分为切脉和切肌肤 切脉主要是根据脉象变化辨轻重 测吉凶 “脉沉小” “微缓而迟”者 其预后则多吉(“金疮
初伤候”) 而大出血者 出现“脉数实大” “浮大”及“急疾者” 均为死候 对有癖血内结之证则应以“脉牢强” “脉实大”为佳 若“脉沉细 ”或“虚小”者 其预后多凶《诸病源候论》还记述了血癖证的典型脉象一一涩脉 曰 夫有癖血者 脉微大来迟”另一方面(诸(病源候论》对切肌肤也很有经脸
通过触摸创口局部皮温及手感来判断损伤程度及预后“若按疮边干急 如是多凶“(“金疮初伤候”)“营卫有癖血疮边温热 其人乃活” (“毒箭所伤候”)特别是《诸病源候论已能通过触摸出血部位的波动感而诊断动脉性出血“金疮惊痉候”曰 夫金疮愈闭后 忽惊肿动起糜沸跳手
名为盗血” 这是对出血性质诊断的一大进步《诸病源候论》首创了触摸法在伤科诊断中的具体运用 丰富了伤科诊断学的内容 结合损伤部位诊断《诸病源候论》除运用“四诊”外还结合所伤之处的解剖部位来审察伤情 判断预后 “金疮初伤候”曰“若中络脉 脾内阴股天聪 眉角横断排肠
乳上及与鸡尾 攒毛腹 及脑出诸疮 如是者多凶少愈”这些多是全身重要血管 重要脏器及颅脑所在的解剖部位 即使在现代 这些部位的开放创伤也属危重情况在当时的条件下就更难救治了 而《毒箭所伤候》中将非致 命部位称作“宽处” 受伤后“虽困渐治不必死” 但“若近胸腹 则不可救” 诸病源候论
http://bbs.yzs.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12/04/111424v0sscxs3ns449s4z.jp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诸病源候论》学习心得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