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源流论》学习心得 (1)
《医学源流论》学习心得 (1)姚大鹏用药如用兵的辨证论治想想
《医学源流论》的作者徐大椿字灵胎 号洄溪此人对于学问的态度诚恳至极 宗经法古却非陈旧腐儒 就像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男人 外人看来觉得他有点怕老婆实为爱与尊重 徐出身书香世家若一以贯之 这一辈子应是读书科举做官 但他并不拘泥于此徐大椿说时文有止境而经无止也 于是他便投身周易
易是最接近道的 经者次之同时又旁通百家 音律书画兵法水利中年以后 专攻医学乾隆召见他入京两次 赞他直言质朴著书众多 晚年隐于洄溪终年七十九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反映徐氏辩证用药观的思想专著 有关元气学说的论述 辨病与辩证 病与主症 病与主方 方与主药的关系亡阴亡阳
之分辨 重视药性专能 提倡溯源治学 反对滥用温补等观点 对后世都颇有影响 徐氏针对当时医界的现状和某些弊端结合《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 及其历代中医名家贤言 从不同方面予以阐述 目的是以正异说明其渊源故称《医学源流论》书中所论内容广泛个人观点鲜明 医论多不过干言但阐述透彻
富含哲理 耐人寻味 充分体现了徐氏尊从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及其博学识广与丰厚的临证积累其中某些篇章 如“用药如用兵论”论说格外精彩广为流传被后世视为论药佳作 徐氏在《源流论》里以很大的篇幅论述了元气和生命以及疾病的关系 并专门写了“元气存亡论”的论文 认为元气在体内首先是
一种生理状态和活动支柱 亦即功能表现和物质基础 若机体受到创伤后 它在体内可产生一种免疫功能 若元气受损或衰竭 则表示疾病的预后不良乃至死亡等等 故在治疗一切疾病时 都要以保护元气和挽救元气为根本的前提 他认为元气包括元阴元阳两个方面 肾之真水是元阴 命门之火是为元阳 阴阳相贯
水火既济 生化之机才会永恒不息“命门为元气之根 真火之宅 一阳居二阴之间 熏育之主 而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 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在治疗用药时 元阳不足患者定慎升提发散之品 慎用辛热香燥伤阴耗津之剂 这一系列论述 增添了医者对元气 命门更深刻的理论研究 长期的临床观察 详尽阐明命门
的实质以及元气和它的关系 他在《源流论》里强调临床医学的规范化思想认为“医者必能实指其何名遵古人所主何方 加减何药 自有法度可循 乃不论何病 总以阴虚阳虚等笼统之谈概之 而试以笼统不切之药 然亦竟有愈者 或其病本轻 适欲自愈 或偶有一二对症之药 亦奏小效皆属误治”批评某些医生“惟记方数首择时
尚之药数种 不论何病何症 总以此塞责 偶尔得效 自以为功 其或无效 或至于死,亦诿于病势之常”徐氏在强调规范化的同时 并未否定灵活性的重要性“病有经有纬 有常有变 有纯有杂 有整有乱并有从古医书所无之病 历来无治法者 而其病又实可愈” 在没有陈法可守的情况下 医生应当发挥好主观的创造性运用巧思
奇法“然后天下之病 千绪万端 而我之设法亦千变万化全在平时于极难极险处参悟通澈 而后能临事不眩”这种来自个人体悟 高度灵活的技巧 在临床实践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是任何规范无法全部包容或完全替代的 徐氏对于方药的配伍运用也很有见解 他坚决反对那种不顾病人具体病情动辄用猛烈之药截邪气或以峻补之药
遏制邪气而取得一时疗效做法 反对不辨虚实滥用补药 他认为用药之力除考虑其寒热温凉补泻之性外 还要考虑其气 味 色 质 形及所生之地以其偏性调和脏腑 他还强调方和药有密切的关系 但方和药不能混为一谈如果“按病用药 药虽切中 而立方无法 谓之有药无方或守一方以治病 方虽良善 而其药有一二味 与病不相关者谓之有方
无药” 因此 他要求医家 在临床制方遣药之时 务必切合病情作到既守法度 又不拘泥于守旧 使所创制之方“分观之而无药弗切于病情 合观之则无方不本于古法” 他的中医理论新颖精深使我对元气 阴阳 用药等方面都有了更多的理解 与此同时《源流论》中“医小道也 精义也重任 也贱工也”这句话又让我深思 古人崇尚以国家
大事为己任 以拯救黎源为本务医者救一人而花费数日 甚至数月有时碰上无能为力的病情 还不一定能起死回生 比起泽被万物来说确实是小道然而“古圣人之治病也 通于天地之故究乎性命之源经络 脏腑 气血 骨脉洞 然如见然后察其受病之由用药以驱除而调剂之 其中自有玄机妙悟不可得而言喻者 盖与造化相维其义不亦精乎”
其实现实告诉我们救一人与救千万人其实更务实的是救一人 在当今社会很少出现能够以一己之力拯救千万人的情况而救死扶伤的对象往往是一小部分人“人之所系莫大乎生死”只有立足于救好手里的每一个病人才有资格说自己尽到了作为一名医生的义务以其所掌握的全部医学知识和治疗手段,尽最大努力为患者治病,这是医生职业的天职
http://bbs.yzs.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12/11/170150fw6zu5umjz5wba4f.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