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二病方》学习心得 (1)
《五十二病方》学习心得 (1)姚大鹏小类疾病辨证论治
辨症不同于辨证 所谓辨证 即通过四诊进行八纲 脏腑等辨证分析病因 病机等对患者表现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 辨别为何种病证马王堆简帛 医书中的症状辨症治疗学思想 即将疾病依据所表现症状的不同特点 进一步区分为若干小类 再制定与其相应的病名和治疗方法 从症状出发所得出的诊断结论是对
证候本质的揭示 结论准确可靠方便灵活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 是中医诊断的优势与特色所在什么是症状 症状指机体因发生疾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 包括患者自身的各种异常感觉与医者直接感知患者的各种异常表现 症形声字 楷书“症”是“ ”的分化字 今简作证本义指证言 作为病的验证即病象后俗
遂改作症 从广正声《说文 言部》曰 “告也 从言 登声 ”本义为证实《中华大字典广部》曰 “症 俗字”本义为病象 即症候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脏腑与体表是内外相应 内在脏腑病变的信息 会反映于体表《丹溪心法》云 “有诸内者形诸外”说明症状 是人体内在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 因此 症状所反应的信息 大多是
疾病证候的本质反映1973年底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量帛书 大都是失传两千年的佚书 还有部分简牍 计610枚 其中医简200枚 其中包括一批从未传世的古医书15种 内容涉及经络理论 病因病理 针灸 砭石疗法 药物疗法 养生 导引 房中诸多方面《五十二病方》是马王堆医书及至目前已整
理出版的简帛医书中 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部医学方书 也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我国最古老的医学著作 马王堆简帛医书中的症状 辨症治疗学思想 即将疾病依据所表现症状的不同特点 进一步区分为若干小类 再制订与其相应的病名和治疗医方 即是辨症诊断的具体运用现列举《五十二病方》中的一些有小类病名
疾病简要说明辨症治疗 “痂”的小类病名“濡痂”“生(产)痂”“干痂”等“”的小类病名 “牝”“牡”简书言“ 者有牝牡 牡高肤 牝有空(孔)”的小类病名“无名而痒”“行山中而?出其身如牛目”“露”等 “的小类病名 “蚀口鼻”蚀齿”等“痈”的小类病名 “痈自发者”“痈肿者”等 “痔”的小类病名 “牡痔”又有“蠃肉”“鼠乳状”“多孔者”“居窍旁(者)”
“居窍廉(者)”“牝痔”又有“有空(孔)而脓血出者”“有数窍 蛲白徒道出”“未有巢者”“巢塞直者”“人州出不可入者”等 “疽”的小类病名“骨疽”“肉疽”“肾疽”等 痈的文献记载《灵枢 痈疽》曰“营气稽留于经脉之中 则血泣(涩)而不行 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 壅遏而不得行 故热 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故命曰痈” 凡肿疡红肿高起 热疼痛
周围界限清楚 未成脓前无疮头易消散 成脓后易溃破 溃后脓液稠黏 疮口易敛者都称为痈 多因外感六淫饮食失宜 外伤染毒等致营卫不和邪热凝聚 气血凝滞 热胜肉腐而成 因其发病部位不同 痈之名称很多总括为内痈 外痈两大类有多种疮毒的泛称《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太阳司天血变于中 发为痈疡” 具体的指疮面浅 局部有红
肿 热 疼痛 皮肤光泽而薄 分泌液黏稠或有腥臭味等阳性类型的疮毒后世称为“外痈” 还有发于脏腑的如肺痈 肠痈 后世称为“内痈”痈皆多因外邪入里化热或过食肥甘 湿热蕴积气血瘀滞 化毒腐肉败筋所致临证均有肿胀 热 疼痛及成脓等症 属急性化脓性疾患 好发于皮肤韧厚的项背部 也可见于上唇和腹壁常见于身体虚弱或糖
尿病患者 开始表现为大片酱红色炎症区 逐渐形成多个脓头中心部塌陷状似蜂窝 痈的治疗 痈者壅也为阳属六腑毒腾于外 其发暴而所患浮浅因病原禀于阳分中 盖阳气轻清浮而高起 故易肿 易脓 易腐 易敛 诚为不伤筋骨易治之症也 患处剧痛常伴有全身寒战 发热治疗除局部用外用药外还需用内服药治疗外科治疗需作深达筋膜
http://bbs.yzs.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12/25/160223msypiywryfu3w9p9.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