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仪征古迹之关王庙、都会桥
作者:巫晨关王庙也叫关帝庙,又叫汉寿亭侯庙,祭祀关羽的。仪征古代的关王庙不止一处,鼓楼和小校场都有,大码头的关王庙名气最响,一来建庙时间早;二来地点特别,在繁华的大码头、十字河口东北岸、都会桥东、“江北第一闸”——拦潮闸北;三来神奇故事多。
我在撰写《探访仪征》一书大码头部分时,由于内容较多,一篇容纳不下,已经将晏公庙、拦潮闸(四闸)、星沙会馆(外运河、杨泗将军庙)、沙漫洲单独成篇,关王庙的内容也不少,但还缺照片。2020年3月4日,文旅局窦忠根副局长约我去谈谈“万有集团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落户仪征世界园艺博览会形势下,如何将南门大码头的文物发掘、保护和利用结合起来”,整个抗击新冠病毒传染病期间我基本上没出门,利用这次机会,谈完后我就去了大码头。
我把电瓶车停在考古挖掘铁丝网外,在商会街与河东巷的拐弯处拍了照片,这里就是老供销社,原关王庙位置,我从河东巷向北走到围墙缺口,进入库房后面的院子,透过剥落的石灰看库房的砖墙,显然是乱砖砌成,最多是民国建筑,不会更早。
【关王庙原址】
回到停车处准备走时,铁丝网西侧尚未拆迁的单独房子里走出一位老者,我赶紧请教:老太爷啊!我跟您打听关帝庙的事情噢。他立马眼睛放光:好的啊,你问什么啊?我问他关帝庙的位置、几开间、几进等等,并拿出笔记本和笔,站在路口记,他把我让进屋内,坐下,详细道来。以下是我整理的内容(包括第二天上午我又去补充了解的):
老人家名叫李金官,90岁(1931年生),与原市委常委、黎明汽车厂厂长李新观是堂弟兄,他家是大房的,弟兄二人,李厂长家是二房的,弟兄五人。李家就住在这都会桥附近,祖上是开香店的。1937年秋天为了躲日本鬼子,他们避难到了谢集乡下,春节后才回大码头。走之前李老已经在都会小学开蒙,学校大约有10个学生,教室就在关帝庙二进最东头。春节后回来,庙被鬼子用于“菩提献图”运动,他就去上私塾了。
【李金官夫妇】
关王庙正对着大码头的石阶,一边一个石狮子,最近的发掘露出了一个石狮子底座。有过道连通到庙前。关王庙第一进开间是五间,门前是圆石鼓,东、西顶头各一间有租户,中间一间供有魁星菩萨,东间供红马,西间供白马。第一进后面有个小广场,甬道青石铺路,然后有一米高台,石阶上去,有铁鼎,三只脚的,化香炉。过穿堂,第二进还是五开间,门前是方石鼓,中间是正殿,关老爷在正中,周仓在东,关平在西,旁边两间也分别供着菩萨,不知是谁。顶头两间是空着的,东头这一间做了李老的启蒙小学校。
【大码头发掘现场,近处可见石狮子底座】
日本鬼子占领大码头后,搞“菩提献图”运动,在庙后建了第三进,也是五开间,里面没有菩萨,只有些布幅之类。
他没看到过或听说过大殿后面有“三义阁”,大殿后面都是空地,第三进就是在空地上建的。
晏公庙确实是在都会街第二家,俗称“河神庙”,只有一进,三开间,东边是警察局,还摆放过救火龙。
星沙会馆很大,戏台就在院子里,朝北,对面就是会馆的房子,会馆的房子起码有两进,有楼,楼房的山墙装饰成圆形的。
杨泗将军庙是在星沙会馆东边不远,它的北面没听说有“申明亭”,每年三月二十七,有抬着“玄塘菩萨”在都会街上巡游的活动。
大码头有仪征农产品运出上船,有工业品布匹上岸,都会桥是高高的、有台阶的石拱桥,独轮车过不去,为了将从大码头上岸的货物运到河西的商业繁华处,日本人要将都会桥拆掉改成平桥,地方士绅不愿意,经协商,在都会桥南面修建了一座平桥,叫保会桥,“保护都会桥”的意思,四块十米多长的条石桥板,是从不远处的九龙桥上拆下来的,为什么叫九龙桥?因为原来有九块桥板。修了保会桥后,九龙桥就只有五块桥板了,九龙桥也是平桥。保会桥修成后,货物从大码头上岸,在关帝庙前折向西,过圈门,沿河边向南上保会桥,过桥后就可以到都会街和河西街了。
上面整理的内容,有些是写别的探访记涉及到的,向李老求个证。比如晏公庙、星沙会馆、杨泗将军庙等。
关王庙的信息
查县志,关王庙是明朝永乐二年(1404)巡检郭义创建的,庙后面还建有三义阁,“民居顶礼,其应如响。庙貌肃然,人乐增修”,是说老百姓都来祭拜,关王爷有求必应,很灵验,庙宇修建和管理都很到位,大家都愿意捐资维护。清朝时候,康熙五十年(1711)西商秦晋兴重修;乾隆十年(1745)西商张树德等捐修;四十二年冬(1777)三义阁失火,五十九年(1794)又进行了重建。
这位“西商秦晋兴”,在我的论文《仪真运河禁泊碑考读》中曾经提及。2011年仪征东园大酒店(今金瓯大酒店)工地出土“仪真运河禁泊碑”,碑文中有秦晋兴提请严管运河的文字。称他为“西商”,估计他是山陕商人,不是徽商。关帝信仰在山陕商人中比较流行,关王爷讲义气,重合同守信用,忠于团体不背叛,正是从事大宗盐务交易活动所需要的契约精神,更何况关王爷还是山西老乡。
县志记载,明朝弘治乙丑(十八年,1505)秋,长江水面上漂来数尊木像,漂近帅臣张瑾(时任仪真守备)的官船,打捞上来一看,是关王爷和他的侍从等人的神像。由于大码头已经有了关王庙,于是张瑾在小教场重新建了一座,将几尊神像别供奉到里面。嘉靖甲申(三年,1524),这个关王庙倾圮倒塌,时任守备、都指挥毛纬将神像改祀于鼓楼。如今鼓楼上面的城楼北墙,还有“仪征鼓楼关王祠记”的石碑拓片。
县志还记载,明朝武宗正德七年(1512),刘七、齐彦名等一众流贼占据南通狼山,沿江劫掠江阴、镇江等地,先从仪真经过往上游而去,过几天又从上游顺江而下,来到仪真江口时,都御史陆完、彭泽与咸宁伯仇钺,领兵在江口据敌。贼兵准备登岸进攻时,看见岸上官军阵列之中,有一位巨人,穿红袍,像是关王爷,贼兵感到害怕,于是不敢登岸,退往南通老巢,官军乘机追击,在南通狼山将刘贼剿灭。
厉惕斋《真州竹枝词》记载,每年五月十三日关帝诞辰(据考证关帝诞辰是六月二十二日,五月十三日是关平诞辰),城外大关帝庙香火最盛,参庙观者如堵。有老人说,江上有鼋,每年此日都来大码头谒庙,后来头闸(拦潮闸)河道水浅,大鼋只能侧身而过,现在它们已经不来了。
我在介绍新城破山口出土西周青铜器的文章中,曾引用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敏《破山口青铜器三题》,讲述张敏等追踪青铜器来源的往事,文中讲到,1930年,破山口发现了40多件西周青铜器,县长将二十多件交给加拿大传教士,留下了11件遮人耳目,这批青铜器于1948年转交到了姓雷的县长手上,他怕落到解放军手里,就将其砌在城南关王庙的夹墙内,解放后雷县长被镇压,致死未交待此事。人民政府成立了文物管理委员会,巧的是办公地点就在关王庙,1955年下雨夹墙坍塌,十一件青铜器重见天日。
《仪征市志》有“供销合作社建社初期,利用部分庙宇、祠堂做仓库……南门关帝庙做过仓库”的记载,这次询问李金官老人,他说解放后关帝庙给了推进社做库房,就是后来的供销社。没听说过有文管会来办过公,更没听说过有夹墙塌陷暴露出青铜器文物的事情。估计南博张敏文中所述的“关帝庙”记忆有误,或许是资福寺也未可知。
现在看到的已废弃不用的老供销社,应该是关王庙遗留的老房子,经过了整修和加固。但这个老房子却不是明初创建、康乾重修的那个辉煌的关王庙,而是经过太平天国战火后重建的简化版关王庙,李老说只有两进,后来在空地上加了第三进,没有三义阁,原本都是荒地,就是这个注解。
都会桥的信息
关于都会桥,县志上着墨很少:“都会桥,在关圣庙右,通河西。乾隆二十年(1755),邑人重修。五十九年(1794),盐运司曾燠重建。”可知乾隆年只是重修;县志还有“雍正十二年(1734)……驳船出运河,道在仪邑城南,有前河、后河两路。其前河,从所桥起,自北向南,过广舆桥,由都会桥直达黄泥滩出口”句,则都会桥何时始建虽无法考证,但一定是在雍正十二年(1734)之前。
都会桥上世纪五十年代拆毁,虽已不存,但在仪征仍有广泛的知名度,有些文艺演出时,会念唱古老的《真州道情》,其中有词曰:“出南门,慢步游,走河西,到码头,都会桥下水悠悠。东边有座关帝庙,西有星沙看戏楼。”由于该桥地处玉带河入江口,桥下要通行淮盐驳船,河两岸是繁华的大码头商业街区,所以桥身建得宽阔、高大。
根据李金官老人的讲述,都会桥是一座高大的石拱桥,桥东有26级石阶,桥西有32级石阶,两岸地平不一样高。从关帝庙向西走过圈门,就看到都会桥了。桥上居然还有人家,有住家有店铺。这些房子都建在桥面北侧,李老小时候到这些人家都玩过,亲眼所见。桥上人家就睡在里面,头南头北,所以房子的南北进深约有3米,占整个桥面宽度的三分之一强,桥的南侧用于行人交通,估计桥的宽度为9米,桥板的长度(河宽)约10米。
桥顶上最高处的住户姓王,后人叫王庆宏,是做秤的;从桥顶王家向东数,第二家是老张九家,儿子叫张传德,比李老大几岁,做小生意的;第三家、第四家都是租客,不固定;第五家就到了桥下地面了,是宋兆春家,开粮行的。从桥顶王家向西数,第二家是潘德明的理发店;第三家是周家的茶水炉子,后来过给了朱家。
我于2017年12月22日在仪征档案馆查阅民国地籍档案,翻拍过几张民国地籍图,从图上确实能看到桥上有住户。在这个图上都会桥被称作“迎桥”,保会桥在其南侧40米左右。这幅图的制图年代是民国二十六年(1937)九月,日本鬼子是该年年底占领仪征的,所以李老“保会桥是日占时期所建”恐怕记忆有误,应该是日占之前就有了。
【民国念陆年地籍图】
https://bbs.yizheng.gov.cn/data/attachment/forum/201906/17/155855jelxlbzu1u0e3wp0.jpg
欢迎关注“仪征事”公众号(yizhengshi0514)和巫晨个人微信(wuchen0514),查看我的更多文章
宁、镇、扬旅游资源丰富,三市环形城际通车后,将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仪征处于宁扬城际必经之地,仪征旅游要考虑用枣林湾和南门大码头作为两张名片,吸引过境游客将仪征作为重要一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