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隆洵好运连连
作者:巫晨笔者在寻找仪征道光年间探花谢增资料时,发现了另一位仪征进士胡隆洵的故事,很有意思,故作以下读书笔记。胡隆洵是仪征人,同治元年(1862)进京赶考时,投宿扬州会馆,因家贫未带什么行李,掌班说,没有行李的不接待,让他去找值年,这一年的值年为陈六舟中丞(详见《父子传胪陈嘉树陈彝》),胡隆洵前往陈六舟府上拜谒,陈六舟听说是家乡来的考生,就拿出纸笔,看看他写文章的水平,觉得一般,就对他说:“如果要应试,非用功不可。”于是把他留在府上,督促他的功课,亲自修改他的文章。有一天谢增(详见《探花谢增》)来访,看见陈彝家有个陌生人,就问:“这是谁呀?”陈六舟说:“这是我们仪征来京城应试的考生,但是我看他的水平一般,恐怕不能考中。”就把胡的文章拿给谢增看,谢增看过后说:“这文章能中,如果是其他人则没有希望,而这个胡隆洵不一定要好文章,你以为一定要文章好才能考中啊?”两人拍手嬉笑,等谢增一走,陈六舟说:“这是谢老前辈开玩笑呢,你年轻人不要当真。”这一年是同治改元,有壬戌(1862)恩科,顺天乡试秋闱后,胡隆洵果然报捷。胡隆洵中举后,意得志满,终日应酬奔走,没时间备考会试,陈六舟督促、斥责,他也不能改正,等到癸亥(同治二年,1863)会试,首题为《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怀宁杨礼南学士(杨秉璋,1832-1869,字礼南,号峨士,一号宜伯,怀宁人,咸丰六年1856进士,官至四川学政)为同考官,已经撤堂了,同考官中有个叫孙观(?-1889,字国宾,号省斋,舒城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官至直隶布政使)的,与杨礼南是同乡至好,他极力推荐一张佳卷,作为补荐,拉杨礼南也做个补荐,杨不得已,随手拿了一张已淘汰的卷子,加上游批,陪孙观一起上堂,谁知道孙观推荐的被拒绝了,杨礼南推荐的得中了,这张卷子考生就是胡隆洵。放榜以后,各位考官照例先将自己的门生试卷再看一次,杨礼南看到胡隆洵的卷子,大吃一惊,这个水平太次,我推荐他实在羞愧,砸自己牌子,可是木已成舟,已经没有办法反悔了!有人问怎么啦?杨给他看其中二句比起句,起句是:“盖在夫子”,比句是:“而在民也”,两人都不觉大笑。因为会试结果无法更改,所以杨礼南只能在今后不将胡隆洵列入本门子弟录,胡隆洵觉得我行过师生之礼,你不让我进你名录,是瞧不起我,从此没了师生感情。胡隆洵被录用为主事分吏部,后升至通政司参议,应验了谢增之言。【胡隆洵书法】
赵光(1797—1865,字蓉舫,昆明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官至吏部尚书,谥文恪)掌管刑部二十年,多次奉旨出京巡查,又办了几次外省的大案,积累资产五六十万两。他没有儿子,只有三个女儿,长女和次女都嫁人后去世,三女儿还没出嫁。赵蓉舫病故后,还留下三十余万的财产,都由三女儿掌管,嗣子只得到少许。有一天,赵三姑娘去拜见万青藜尚书(1821-1883,字文甫,号照斋,亦号藕舲,九江府德化县人,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官至吏部尚书,谥文敏),她说:“侄女已经年过三十,求伯伯给我介绍个夫婿,要求有三条,一是原配,二是少年翰林,三是世家子弟。”万尚书说,这个条件难找哦,正巧有个仪征的胡隆洵,出身贫寒,刚刚乡试、会试连捷,授吏部主事,是我的门生,尚未婚娶,就介绍这位吧,不过呢,胡隆洵只符合你提出条件的一半,如果你不同意,我也就不问了!赵三姑娘不得已,就同意了,和胡隆洵结了婚。胡隆洵一夜暴富,尊重妻子如同对天帝,而赵三姑娘对丈夫如同对奴隶。这个就不用细说了。赵蓉舫在世的时候,有两块玉佩,都像手掌那么大。一块是透水玻璃翠,一块是双桃红碧玺,非常稀少,朝中的大员们无人不知。现在三姑娘出嫁,两块玉佩归了胡隆洵,某天,他佩戴两玉到了公署,非常惹眼,一青年同僚说:“明天我揶揄他一下。”第二天,胡隆洵进了衙门,这个青年快步上前,半跪请安说:“大人一向安好!”胡隆洵赶紧说:“不是,不是!”青年抬起头来说:“我看到玉佩,以为是赵大人复活了,原来是你呀!”众人哄堂大笑,从此,胡隆洵不敢再带这两块玉佩了。赵三姑娘结婚几年后就死去,无子。胡隆洵再娶,也无子,过继了侄子当义子。胡隆洵死后,数十万的资财和米市胡同的大宅,都归他弟弟了。上面的文字是胡隆洵的传奇故事,其实胡隆洵也做过正经事的,《清史稿》卷一百四十三,志一百十八刑法二记载:“惟就地正法一项,始自咸丰三年。时各省军兴,地方大吏,遇土匪窃发,往往先行正法,然后奏闻。嗣军务敉平,疆吏乐其便己,相沿不改。光绪七八年间,御史胡隆洵、陈启泰等屡以为言。刑部声请饬下各省,体察情形,仍照旧例解勘,分别题奏。嗣各督抚俱覆称地方不靖,碍难规复旧制。刑部不得已,乃酌量加以限制,如实系土匪、马贼、游勇、会匪,方准先行正法,寻常强盗,不得滥引。自此章程行,沿及国变,而就地正法之制,讫未之能革。”这段文字表明,由于太平天国战争,地方督抚获得了“就地正法”的权利,可以先斩后奏,战争结束后,这项权利依然沿用,胡隆洵(时任山东道监察御史)于光绪七年(1881)上书,建议将这项权利收归中央,刑部征询各地意见,各地纷纷表示反对,中央和地方博弈的结果,是中央出台了《就地正法章程》,明确了地方仍有权实行“就地正法”,只是实施对象要限制在“土匪、马贼、游勇、会匪”。吴庆坻《蕉廊脞录》记载,光绪十六年(1890)六月十三日,京师水灾,宛平、通州、顺义尤甚,朝廷决定,先在六门外酌添粥厂,并于孙河、定福庄、采育镇、黄村、庞各庄、卢沟桥六处一律添设,加恩赏给京仓米一万五千石,即行分领煮散,以资急赈,著派志颜、李端遇、胡聘之、胡隆洵、景沣、徐承煜分往孙河等六处稽查弹压,妥为监放,胡隆洵旋因病出缺改派李鸿逵前往。姜鸣《一时耆旧凋零尽》一文,研究光绪十六年(1890)北京瘟疫,统计曾国荃、曾纪泽叔侄,湘军水军统帅彭玉麟、杨岳斌,河南巡抚倪文蔚、前山西巡抚卫荣光、前闽浙总督李鹤年、醇亲王奕譞等晚清重臣,均在这年作古,其中提到,“自今秋以来,米市胡同之南海馆中造一亭,巷中死丧相继。通政司参议胡隆洵、大理寺卿冯尔昌、礼部郎中周芳朴及尚书(潘祖荫)而四,皆比屋而居,百日之中,门皆白垩,此盖坊巷衰替凶气偶锺,若归咎区区一亭,不足信也。”胡隆洵官至通政司参议,所以人称银台(银台是通政司的俗称)。他遇到了好人陈六舟,遇到了预言家谢增,遇到了马虎的杨礼南,成了进士。遇到了万青藜介绍对象,娶到了千金小姐赵三姑娘,可谓好运连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