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
 
- 金钱
- 11622
|
发表于 2018-4-23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表于 中国–江苏 移动/数据上网公共出口
大码头老街改造希望能保留那一份情感的记忆 姚大鹏
一座有历史的城市,总有那么几处承载着怀旧的味道、所谓城市记忆的所在。也许它们看起来毫不起眼,却以其独特的市井气息,与繁华街区的车水马龙、与生活在闹市里的人保持着某种距离和默契。仪征的真州镇城南老街虽然只是几条残破的街巷。常住民也只是以老人居多,冬天在一排乱砖墙下,经常看到三五老者在暖阳下静静的闲聊,“过着慢慢悠悠的生活”,我认为越是这些不经意的东西,或许以后会更有情感的怀旧价值。如今,政府想通过棚户区改旧造新之机、换起老城人情感上的那份久远的记忆,现在至少主要领导就是这么想的,加上不少老百姓有着挥之不去的那份情节,自然整个城市恢复当年老街的愿景,从百姓到主要领导也就越发的强烈了。
街道太老了必然面临改造的命运,但城市文化、城市味道完全可以保存和延续下来。当年城南老街因码头而建,因水运而兴,以大码头闻名的真州大都会,仔细研究那些消失的地方特色美食、知名老店,名人故居会发现它们大都命运不是消失于“市场的选择”。对城市来说,不能只有看得见的光鲜、摸得着的利益、便于量化的经济增长指标,更需要市井的味道、城市的记忆、百姓的情感。
何况这个城市还孕育了千年不衰的滨江经济产业文化,在悠久灿烂的江淮水运经济文化中发展中谱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如何重拾城南老街大码头昔日的辉煌?如何让曾经的老街迎来新的生机?几十年不变的老街面貌,让每一个仪征人深感,棚户区拆迁改造对城南老街未来的发展,对大码头街老住民来说,都是一次重大机遇。其实,大家只要到大码头老街去走一走,就会体会到老街常住居民的苦。现在的大码头老街,街面破旧不堪,里弄弯曲狭窄,基础设施薄弱,每到梅雨季节,很多老房子就会进水、漏水,老街居民苦不堪言。放眼全城井然有序的新住宅区,与城南老街房屋老旧、隐患突出、生活不便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老街居民期盼改变现状的需求日益迫切,要求旧城改造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经过两年多的运筹与规划,一个以“传承原码头老街面貌和休闲生活”为主题,以“江南院落”为载体,以“停泊”与“怀旧”为情怀,以“地脉”“文脉”“商脉”为脉络,集“文”“商”“旅”“居”功能于一体的大码头街市文化商业生活聚集地,在看得见的明天开了我的眼界!该项目文、商、旅、居四大功能,综合打造文化产品体系、商业产品体系、旅游产品体系、居住产品体系。通过多层次、复合的产品体系的打造,构建仪征真州怀旧型人文旅游情景消费体验区,最终打造一个“亲水聚气乐业怀古”的城南大码头商贸老街。
在这里,让我们一起重温美丽的大码头夜色,一起沿着城南大码头老街聆听曾经的繁华之音。
独具江淮特色的大码头老街巷都会市场,蜿蜒缠绕在江南庭院、独立院子、街铺之中,半是风景半是店,半为生意半可居。
各具特色的竹贤店、聚乐、贵芳、如意泉、厨房等酒饭店、会馆与私家院落,传承百年商帮文化,找寻乡愁之根。
我建议注重传承大码头人崇文重教的传统,借力打造文教创意新名片,如:保留吴让之故居,设立名人名家纪念馆,欣赏一代大家的非凡技艺,说到吴让之故居,我就不得不说说我与吴让之故居的情结,十几年前我就喜欢经常到大码头老街串门,听大码头老人讲过去大码头如何风光繁华的故事,并根据故事情节,我创编了大约17万字的城南盛世大码头小说,还手绘了一卷30米长的盛世大码头鸟瞰铅笔草图,在大码头更大的意外收获是在大码头现今我的老屋里发现吴让之家谱一本,对联一付,篆刻印章七方,这意外的收获让我认定了这就是吴让之恩师的仪征故居,当时我只是个失业职工,连一日三歺吃饭都很艰难,那时我蒙生了再难也要借钱买下这几间老屋,后来我终于以二万伍千元的价位借钱买下了这几间老屋,这十多年来我没有一天不做梦能在什么地方发一笔意外之财,来筹建恩师吴让之故居纪念馆,以不负我数十年研修吴让之书法篆刻之心血,也对得起恩师的在天之灵。
我相信曾经的真州特色商品将会在街头小巷中迎来新生,通江河道往来穿梭的休闲小木船,独具特色的购物体验,让时光仿佛重回千年前的真州大码头老街时代。
一个全新的仪征城市会客厅,即将华丽绽放,相信一个全新的城南码头大都会历史明天一定再现。
建议最好尽可能恢复通江河脉络,沿滨河区线可规划大码头老街核心公共展览区,生活区,创业区。
重新开挖通江河道,如果打通了这一水系,重现通江河与后街在大码头桥畔交汇的风貌就显得更有意义和价值。
以通江河空间为基础,形成“三轴一心”的整体规划格局——商业空间轴、商务空间轴、居住空间轴以及中心多元文化休闲广场。
项目功能划分为——文商组团、文创组团、商住组团以及住宅组团,各功能区互补共赢,才能创造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