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940|回复: 0

《神农本草经》学习心得 (1)

[复制链接]

854

主题

1112

回帖

9765

威望

博士

Rank: 8Rank: 8

金钱
11622
 楼主| 发表于 2020-1-1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表于 中国–江苏 移动/数据上网公共出口
神农本草经》学习心得 (1)
姚大鹏

药物“五味”的功效探究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
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
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
起源于神农氏 代代口耳相传 于
东汉时期集结 整理成书 成书非
一时 作者亦非一人 秦汉时期众
多医学家搜集 总结 整理当时药
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 是对中国中
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

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
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
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
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神农本
草经全书分三卷 载药 365 种以
三品 分类法 分上  中 下三品 文
字简练古朴 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本心得主要是关于《神农本草经》
对药物“五味”的探究及临床应用的指导意义

是指人们可以品尝到的药物真实
滋味 以及其对人体气血 阴阳的
作用 药物真实滋味 又何止五种
由于受事物五行属性归类理论的
影响 于是 自古至今将药物之滋
味统统纳之于 五味之中 并将涩
味附之于酸 淡味附之于甘 以合
药物五味的五行属性归类由于药
物“入口则知 味,入腹则知性” 所以古人很

自然的将药物滋味 与药物的功
效和主治病证联系在一起 为何
说“入口则知味”呢 因为“心气通
于舌 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心
主血脉 一的味觉器官 但舌能否
准确地辨知不同滋味 除舌的局
部功能外 还取决于心及心所藏
神的主宰 所以说“心和则舌能五
味矣” 显然“心和”是“舌能辨知五味”前提

《内经》最早 并较系统地归纳
了五味的基本作用 明确地指出
了辛散 酸收 甘缓 苦坚 咸软等
至今仍然适用的观点 其中述的
五脏系统对药物酸 苦 甘 辛 咸
“苦”“欲”“补”“泻” 强调的过食
嗜五味 会对相关内脏造成伤
现代中药学科在《神农本草经》
及《内经》的基础上,经过历代医药学家的

共同努力 五味理论有了更进步
的发挥,使五味理论 更加丰富和
完善 具体言之 凡辛味之药 有
能散 能行之功效 因而 有发散
行气行血之作用 可治疗气血阻
滞之证以及外感表证 药物学中
常将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 往往
也标记“辛” 亦称之为辛香之气
此时“辛”就不只与味觉 而且与嗅觉有关

并且发现凡芳香 辛香之品不仅
有能行 能散 能行气血之功用
而且 还有辟浊除秽 开窍 醒神
之功用 凡甘味之药 能补 能缓
能和之功用 即所谓有补益,缓急
止痛 调和诸药调和内脏之作用
如人参之大补元气 鹿茸之补益
精血 饴糖能缓急止痛甘草之调
和诸药等 凡酸味之药,能收能涩即有收敛

止涩之功用 多用于体虚多汗久
泻久痢不止 肺虚久咳 遗精 滑
精 早泄 尿急 尿频 遗尿等 如
山茱萸 五味子之涩精敛汗五倍
子诃子涩肠止泻 乌梅敛肺止咳
等 凡涩味之药,能收敛固涩 与
酸味药的作用相似 因而药物学
中将其归于酸之类 如龙骨牡蛎
之涩精 赤石脂 禹余粮之涩肠止泻 芡实

之固精止带 乌贼骨收敛止血固
精止带 抑制胃酸分泌 而治疗反
酸 虽然在 五味的五行属性归类
时将酸与涩同归于“木”类,但酸不
能等同于涩 如酸味之药多能生津
故有“酸甘化阴”之论 这是涩味之
药不能企及的 凡苦味之药能泄能
燥 “泄”之义甚广 有指通泄作用的
如大黄 芒硝之通便泻下作用用于治疗热结

大肠之便秘 有指降泄作用的 如
杏仁有降泄肺气可用于治疗肺气
上逆之咳嗽 枇杷叶味苦,除能降
泄肺气 治疗咳喘之疾外 还能降
泄胃气 用于治疗胃气 上逆之呕
吐恶心 呃逆 嗳气等 有指清泄之
功用 如栀子黄芩清泄火热 用于
火热上炎之神躁心烦 目赤肿痛口
舌糜烂生疮等 所谓“燥” 指味苦之品有燥湿

作用可用于治疗湿证 临证中所见
之“湿证” 又有寒湿和湿热之殊因
而凡苦味偏温之品 皆可用于寒湿
之证如苍术厚朴者是 此时称为苦
温燥湿 凡味苦偏凉 偏寒之药 均
可用于 湿热之证, 如黄连 黄柏者
是 此时又称之为 苦寒燥湿 在“肾
欲坚 急食苦以坚之”理论的启迪下
后世的药物学专家们 将其总结为“苦能坚阴”

如知母黄柏用于治疗肾阴亏虚相
火亢盛的痿证 或者用于治疗肾中
阴 虚火旺,精关不固之遗精 滑精
早泄之证 今人多认为“苦能坚阴”
是通过泻火(无论是虚火或实火但
主要指虚火)间接达到“存阴”之“坚
阴”效果显然 “苦能坚阴”的本质与
苦能清热泻火有直接关系 凡咸味
之药能软能下 指其能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主要是指临证治疗瘰疬瘿瘤痰
核 症瘕积聚等病 时常选用诸
如海藻 昆布等 消散症结之品
鳖甲软坚消症 芒硝攻坚硬之肠
中燥屎等凡淡味之药 在五味的
五行属性归类中与甘同属土类
故曰“淡附于甘” 淡味之药能渗
能利是指此类药物具有渗利水
湿的作用 多用于治疗水湿停聚之水肿

带下诸病 如猪苓 茯苓 薏苡仁
冬瓜皮 通草 车前子等 皆如是
药物“味”之确定最主要是依据人
们味觉感知到的真实滋味 绝大
部分中药之味均如此 但也有部
分药物之味 是通过其临床效果
推定其味 如葛根皂角刺并无辛
味 但前者能解表散邪常用于治
疗表证 故据 ”辛能散之”的理论进而确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管理|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 ( 苏ICP备05004226号-2 )

GMT+8, 2025-5-7 04:38 , Processed in 0.030940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公网安备 32108102010430号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