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1485|回复: 0

《五十二病方》学习心得 (3)

[复制链接]

854

主题

1112

回帖

9765

威望

博士

Rank: 8Rank: 8

金钱
11622
 楼主| 发表于 2020-1-5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表于 中国–江苏 移动/数据上网公共出口
五十二病方》学习心得 (3)
姚大鹏

药物先煎与后下有讲究

辨症不同于辨证 所谓辨证 即通
过四诊进行八纲 脏腑等辨证分析
病因 病机等对患者表现的症状体
征进行综合分析 辨别为何种病证
马王堆简帛 医书中的症状辨症治
疗学思想 即将疾病依据所表现症
状的不同特点 进一步区分为若干
小类 再制定与其相应的病名和治
疗方法 从症状出发所得出的诊断结论是对

或大便秘结 久泻久痢等而使血行
不畅 血热相搏 浊气瘀血下注肛门
而致 痔的治疗方法甚多 内治以清
热凉血 润燥疏风为主 根据病人体
质和症状进行辨证处理 外治有手术
枯痔 结扎 熏洗 挑痔等法 随症采
用 症状(包括体征)是疾病的外在表
象 是组成证候的基本单元 是辨证
的原始资料 最终是诊断 证候和病名的依据

根据中医的思维 中医辨证模式立足
于“有诸内者形诸外”的诊病方法 症
状始终作为诊病辨证的根本依据 传
统中医对症状的依赖 并非简单对号
入座式地使用症状的意义 而是通过
对症状这一表面现象的收集 分析把
若干相互关联的症状综合起来 运用
排列组合 逻辑推理 总结其病因病位
病性 病势等证候的基本要素推导证候或疾病

的本质 形成证名和病名诊断 这一
过程 经过复杂的辨证思维 使具有
多重含义的症状从单一的非特异性
指标 转化成由多个症状有机结合的
具有模糊结合趋向的特异性指标成
为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的总体机能
反应 状态的高度概括 因此 从症状
出发 所得出的诊断结论是对证候本
质的揭示结论准确可靠 方便灵活不依靠任何

条件设备 具有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
立足于症状 特别重视症状的辨识正
是中医诊断的优势与特色所在《五十
二病方》中药物的先煎与后下 从中
医辨证“先煎药物”的方剂概况与探析
证组方来讲 可能是易其药性引其归
经 从治方的药物组成:麦秆或者稻秆
1000g分而论,可能是为了提高上述
多种元素的溶出率 (烧灰)烧酒1000mL 井水

1盆皂荚1个大枣14 枚茱萸 30g
花椒30g 使用方法先将麦秆药物组
成 牛膝30g血余炭30 者稻秆烧灰
加水烧开 之后加烧酒和诸药置于30
g 猪脂膏60g 牛肉250g使用方法
先将牛肉烬上保持一定温度利用水
蒸汽熏臀部 功能:温切碎久煮 去牛
肉后再熬成浓汁 备用再将牛膝经通
阳 温脬通尿消炎止痛 血余炭粉碎加猪脂膏
.
熬至溶解 外敷患处如果外此方的先
煎药物为麦秆或稻秆 即先将其炮制
敷药物干了 反复使用牛肉汁湿润功
能:活血通(烧灰)加水烧开稻秆 又称
稻穰 稻藁稻草 禾经 滋阴润肤补气
愈疮 秆为禾本科植物稻及糯稻此方
的先煎药物为牛肉 即先行熬汁浓缩
备用茎叶 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中记载了“治毒攻手足肿疼痛欲断方 中提出了
.
中医辨为脾肾阳虚型 阴阳两调养
研究”唐代《本草拾遗》是现存最早
虚型 牛肉可分别与肉桂附子 巴戟
天 或者生地以稻穰灰汁渍足” 将其
作为药物收载的本草著作 陈藏器在
书中立有黄 沙参干姜等中药材共食
达到温补脾肾 滋阴补阳等功效的药
食调养 体现了 “药食煎煮而后拌匀
外敷 避免其受热后变焦或同源”思想的雏形

为古代从医者临床用药拓宽了思路
其中治方 药物组成童子尿 2L藜芦
60量 童子尿适量生齐赤适量井
量 使用方法首先童子尿煎煮至原
炙 粉碎和生齐赤两药煎煮再加童子
尿调 1/10 再加藜芦粉猪脂膏 搅匀外
敷患处 功能:服 功能解乌喙毒 杀虫
止痒 润肤美白此方的后下药物为童子
尿 即加入调服而不煎此方的先煎药物为童子尿

尿液成分十分复煮 由于尿液中活性成
分杂 包括水和钠离子钾离子 氯离子
等各种电解质 大多是蛋白质类本方后
下可能与蛋白质受热后 活还有尿素肌
酐等机体代谢废物 尿液无菌在紧急性
情况下是可以喝的 比如矿难或地震中
可以用药物组成葵花籽500g 猪皮胶清
洗伤口 使用方法先将葵花籽煎水去渣
后再加猪皮 液中沉淀并结合系列分离纯化后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管理|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 ( 苏ICP备05004226号-2 )

GMT+8, 2025-5-7 04:33 , Processed in 0.028657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公网安备 32108102010430号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