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4304|回复: 0

[红楼梦品读] 由“留得残荷听雨声”浅析《红楼梦》的“起承转合”

[复制链接]

721

主题

427

回帖

7507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金钱
7886
 楼主| 发表于 2020-3-13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表于 江苏省扬州市 移动
本帖最后由 芒果42 于 2020-3-13 21:14 编辑

由“留得残荷听雨声”浅析《红楼梦》的“起承转合”
丁志勇
     一部《红楼梦》几乎是有着包罗万象的主题,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内容和内涵。近三百年来,无论如何争论不休,绝大多数读者实际上都从中获益。人们围绕着这部书所涉及的几乎是全方位的进行着各自的解读,甚至对其中的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诗、一个名字、一个名称、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都能各自做出千差万别的解读。面对着这样的状况,让我有时候感到大开眼界,有时候又感到大吃一惊,有时候甚至感到难以理解,有时候又感到心有戚戚焉!就比如《红楼梦》中引用的李商隐的这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我觉得李商隐的诗好像和《红楼梦》之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的精神气质好像是相通的、甚至是一致的。李商隐的诗很多都显得晦涩难懂,令人难以琢磨,尤其是那些无题诗,使人读之感觉有一种隔着一层轻纱、却又无法揭去的朦胧。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却又经常会在不经意间直接引用他的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句,似乎又是那样的自然、贴切、信手拈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词有着“隔”与“不隔”的区分,而我们自身对诗词也有着“横看成岭侧成峰,高低远近各不同”的认识,如在“隔”与“不隔”之间巧妙融入“横看成岭侧成峰,高低远近各不同”的认识,那将会使得这两个似乎老死不相往来的对立概念自然地、有机地融合到一起。有时候由于认识角度、程度、层次的不一样,事物之间、隔与不隔之间也会体现出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甚至会出现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关系。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所有事物永远都处于运动变化的过程之中。事物之间存在隔的一面之时,也同时会存在不隔的另一面。同样,事物之间存在不隔的一面之时,也同时会存在隔的另一面,甚至在同一个事物内部都会存在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彼此关系,永远是此消彼长,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好似“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样。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句诗可能是对隔与不隔的问题最好的解释。毛主席亦有诗句云:“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李商隐那隔着几个朝代的诗,从这个角度看过去,好像却是对《红楼梦》最好的注解。
    稍微对唐诗有了解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唐诗总体上可分为初唐时期的华美、盛唐时期的壮美、中唐时期的精美、晚唐时期的凄美四个阶段。当然这只是大体上的阶段划分而不是绝对的、唯一的概念。国人从古至今,在作诗为文方面都很自然地遵循着一个“起承转合”的规律和模式。所以,我们也就很自然地会把唐诗从形成、到发展、到高潮、到落幕的阶段总结为这样一个“起承转合”的规律和模式。甚至我们就是从 “起承转合”的规律和模式本身出发,去总结出了唐诗从形成、到发展、到高潮、到落幕的总体阶段划分。也是从“起承转合”的规律和模式本身出发,去总结出了整个李唐王朝从形成、到发展、到高潮、到落幕的总体阶段划分。
     甚至整部《红楼梦》的创作过程和创作内容、内涵,似乎都在下意识地遵循着、暗合着这种“起承转合”的规律和模式,那样的自然,那样的合情合理。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那是深入到灵魂深处的印记!
     百年贾府也同样经历了从起步、到发展、到高潮、到衰败的完整过程,那同样就是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宁荣二公披坚执锐沙场建功之为起、代化代善子承父业光耀门楣之为承、三代子孙不学无术家业败落之为转、“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之为合。贾府里的人们,在百年之间,他们的精神气质和实际历程也同样演绎了从拼搏、到成功、到享受及至到败落的完整过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整个李唐王朝其实就是李氏的家天下,如同整个贾府其实也就是贾氏的家天下一样,只不过是小大之分而已!李唐王朝和贾氏家天下之间隔着遥远的时空,可是它们之间又何隔之有呢?同样,以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兴衰史与之遥相呼应的话,又何隔之有呢?不管它们各自是如何的千变万化、纷繁复杂,但是从根本上看,它们都一致地遵循着这样一个“起承转合”的规律和模式,从无例外!
    李商隐其人其诗,都是出现在李唐王朝的末期、衰落期。而《红楼梦》中的贾府也是在经历了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繁华后走向衰败,如此的对应又何隔之有?李商隐的诗总体特色一是绮丽精工,二是晦涩难懂。之所以会是这样,那是和诗人的平生遭遇分不开的。其实曹雪芹的《红楼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本书又何尝不是绮丽精工、又何尝不是晦涩难懂呢?
    李商隐的很多诗,正是因为缺少了明确的指向性,所以也就因此产生了不确定性,飘忽不定若即若离,使人难以琢磨、难以理解,所以也就使人感觉到了其“隔”的一面。其实李商隐诗中的 “隔”也仅仅只是对于我们这些局外人而言的,而当初真正与之心有灵犀的那个人,一览之下一定是早就一切尽在不言中了,妙处绝不与我等说之。同时,也正是因为其让我们这些局外人感到“隔”的一面,反而使之能够不拘泥于对具体的一事一物做解读之羁绊,从而使之具有了更加广阔的解读空间。当我们自己一朝也进入了那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意境之中,面对着意境之中的那个人,我们彼此之间也就会同样心有灵犀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一个古怪的手势,一个似有若无的眼神,两块旧手帕,“你放心……”。你懂的!你一定会懂的!又何隔之有?
    《红楼梦》表面上看是写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和一段爱情罗曼史,主题非常明确,理解起来毫无阻隔之感。可实际上这本书的内容内涵远远超出了这两个基本的主题,在这两个读来毫无阻隔之感的故事情节之下,却是隐藏着如同李商隐诗一样飘忽不定、若即若离、永远都说不清道不明的种种意象和真相。谁能说自己真的读懂了《红楼梦》?谁能完整、准确地解读《红楼梦》?
      留得残荷听雨声!单看这句诗,有人认为它浅近直白,我倒觉得其中似乎有禅意一般!尽管林妹妹平时总是喜欢哭哭啼啼的,可是当她念出这句诗时却不是泪流满面的,我甚至觉得她当时的心情还是相当不错的,难道不是吗?总有人看到秋风秋雨就要做愁煞人的理解,总有人看到林妹妹就会想起悲悲戚戚、可怜楚楚的形容和感叹!但那也许只是你的理解,而不是林妹妹的理解。林妹妹的内心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总是充满自怜自怨,至少林妹妹是一个具有相当才情和灵性的人。那样的人,无论遭遇多少艰难,她都一定会给自己的内心留下一份诗情画意。一味的悲苦,何谈诗情画意?那也不是林妹妹!
    林妹妹此时触景生情、脱口而出的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应该已经和李商隐原诗“留得枯荷听雨声”的意境不一样了。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也许此时林妹妹口中的这句诗比原诗更多了一份禅意吧!雨打残荷,是萧瑟之音还是唏嘘之声?不!是天籁之音!何喜之有?何悲之有?这与悲喜何干?与你我的心境有关!
    留得残荷听雨声!留得红楼悟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管理|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 ( 苏ICP备05004226号-2 )

GMT+8, 2024-5-16 15:49 , Processed in 0.030534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公网安备 32108102010430号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