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15643|回复: 0

[动态]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

[复制链接]

4798

主题

19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金钱
31777
 楼主| 发表于 2021-3-3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革仪征市总支部

核心提示:公共卫生体系是保障全民健康的重要一环,是建设健康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民革仪征市总支部聚焦“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提出“坚持平战结合,建立高效领导指挥体系”“坚持条块联动,夯实公共卫生基层基础”等建议。

公共卫生“一根针”串起“千条线”,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是各级政府切实履行法定职责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工程,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近年来,仪征高唱“健康文明歌”,以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文明城市创建、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控烟履约和杀毒消毒等工作为重点,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行动,扎实推进美丽医院建设,组织动员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有效预防、控制、化解、消除重大急性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事件,有效解决了影响卫生和健康的突出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考”更能显“大治”。仪征未雨绸缪,在市人民医院设置独立感染病区,拥有独立CT,做足防控准备;仪征居安思危,市疾控中心建成PCR实验室,拥有自己的“小汤山”,提升防控能力;仪征先人一步,成为扬州县市区中唯一拥有负压救护车的地区,每万人拥有救护车数量位居扬州第一,完善急救体系,为疫情处置打牢了基础。我市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交出了本地零确诊、零疑似的优秀“答卷”,也得了“高分”,我市疫情防控工作顺利通过国务院督查,并获得督查组高度评价。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社会更加充分认识到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实战中实践,在实践中完善。成绩固然突出,但也暴露出我市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联动作战、装备储备、监测预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短板和不足:

1.指挥协调不流畅,快速应急慢半拍。在去年疫情暴发之初,现有的应急预案及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未能很好发挥预期的作用,我市虽成立了一办八组,建立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但由于各成员单位之间长期以条线管理为主,存在信息不兼容、资源不共享、职责不互补、条块联动慢等现象,以致未形成“一盘棋”运作格局,加之各成员单位防控组成人员都是兼职,对情况掌握心中无数,对任务完成含糊不清,导致疫情初期发生重点人员管控出现漏洞、重点监管对象进了家门,指挥部还没有掌握相关信息的情况。领导指挥应急处置工作的经验还不足,部门条块间的衔接还需磨合,亟需建立规范、协调、有序的长效机制。

2.物资保障缺统筹,应急供应漏洞多。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去年年初受疫情影响,我市医院及防疫一线单位的医用口罩等医疗防护物资曾经一度全线告急、一“罩”难求,暴露出我市应急物资储备不足、物流运行不畅、调度难度大等问题,缺少整体规划与统筹,重应急、轻预防现象仍然存在。另外,也反映出我市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生产能力有漏洞,技术研发储备跟不上,上下游动员组织转产不顺畅。疫情之初,我市医用口罩生产企业不足3家,日产量不到20万只,难以满足一线抗疫需求。

3.信息互联易“梗阻”,应急监测效能差。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增加,但我市部分区域监测预警系统的布点密度还不够,监测手段还相对落后,特别是城乡区域、新老社区差异较大,导致潜藏风险点摸排底数不清,综合预警和科学决策尚待加强。以新冠疫情防控为例,疫情中来自武汉人员信息等,未经指挥部审核,有的部门就已对外发布,给舆情引导造成困难。同时,我市公安、卫健、民政等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职能部门没有建立有效比对分析信息平台,信息数据共享、转化应用不足,削弱了信息预警监测功能。

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不是“咬咬牙、跺跺脚”就能干完、干好的。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特别面对秋冬季第二轮疫情扩散风险,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任重道远,容不得有丝毫的松懈。我市应按照中央、省、市决策部署,抓住“十四五”规划编制契机,强化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群众的健康放在心上,立足更精准、更有效的“防”,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努力构建响应迅速、科学精准、运转顺畅、衔接有序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谨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坚持平战结合,建立高效领导指挥体系。政府及时响应是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首要关键环节。建议参照我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联防联控机制模式,成立我市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建立高效的决策协调机制,统一调度仪征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纵向上形成市、镇、村三级联动机制,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与统筹协调;横向上明确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所涉不同部门的权责范围,畅通部门间的协作互动机制,将地方党委政府的治理优势和专业部门的技术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形成召之即战、战之必胜的应急响应机制,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提升重大疫情等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建立健全源头治理、动态监管、应急处置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二、坚持条块联动,夯实公共卫生基层基础。健全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镇(园区)的协同联动机制,落实公共卫生政策、引导社区力量参与防控、开展健康知识宣教,形成基层公共卫生工作合力。发挥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巡诊和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周边辐射作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衡发展。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改革,建立与服务对象健康指标、服务评价等相挂钩的家庭医生健康绩效评价体系,提高家庭医生主动参与疫情防控、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参与应急救援、开展款物捐赠、设立帮扶项目、投资基础设施、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积极参与应急管理。完善爱国卫生工作常态化机制,将爱国卫生运动与城乡文明创建、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物业管理等工作有机结合,发挥爱卫办、文明办、工会、共青团、妇联和社会团体作用,引导支持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推动“健康仪征”建设,倡导勤洗手、勤通风、分餐制、常消毒、科学戴口罩、使用公勺公筷等卫生健康习惯,提高市民科学和健康素养,在全社会营造群防群治、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构筑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的铜墙铁壁。

三、坚持系统构建,强化应急管理能力支撑保障。把公共卫生安全作为我市应急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投入保障,完善政府投入、分级负责的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足额保障公共卫生机构所需人才培养、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需求;建立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足额保障其承担公共卫生任务所需经费。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建立应急物资保障生产及流通网络,在全市范围内保留一定规模的应急物资生产企业,实施重要应急物资全产业链布局;建设市、镇分级医用物资设备储备体系,细化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制定应急物资储备清单,确保医用口罩、防护服、检测试剂、消毒液等必要医用物资储备量满足30天以上需求,同时定期发布健康提示,引导单位和家庭常态化储备适量应急物资。加强医疗防治,制定大型公共建筑转换为应急设施方案,梳理临时可征用的公共建筑储备清单,组建各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及时更新完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定期举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活动,实现模块化、机动化、集成化,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督导评估,把公共卫生工作纳入地方和部门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加强公共卫生政策落实、重大项目建设、资金物资使用等审计监督,联动发力推动疫情防控和保障各项任务落地,合力守护公共卫生安全。

四、坚持线上线下,拓展数字战疫智能应用。针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越来越精细,协同单位越来越多、反应越来越快速的要求,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参照扬州大市做法,统筹谋划建设仪征市公共卫生中心,将之作为全市疾病预防的技术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中心和处置中心。争取利用3至5年时间,将我市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以5G、物联网、V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所有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数据“上线”。集成现有的卫健信息系统,依托全市电子政务外网等相关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搭建全市统一的市、镇、村三级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平台,实现疾病监测系统与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互联互通和协调管理。编制组织实施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规划,并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纳入全市“十四五”规划序列,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助力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加大与公安、民政、工信等部门大数据平台协同力度,助力城市应急管理要素管控,快速汇聚疫区往来人员数量和信息,辅助医疗资源和物资设备高效调配,提升社区网格管理和跟踪监控,实现态势全面感知、医疗资源统筹调度、重大信息统一发布、关键指令实时下达、多级组织协同联动,让预测、预警、预防真正在公共卫生领域发挥作用,有力确保安全防线更牢固,应急防控更高效,支持保障更到位,为夺取疫情防控的最终胜利、建设人民满意的健康仪征作出积极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点击参与投票

QQ|联系管理|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 ( 苏ICP备05004226号-2 )

GMT+8, 2024-9-25 04:25 , Processed in 0.035619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公网安备 32108102010430号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