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7792|回复: 7

[原创] 陈素”与妻书“,铁汉显柔情

[复制链接]

96

主题

35

回帖

2344

积分

研究生

Rank: 6Rank: 6

金钱
4364
 楼主| 发表于 2023-5-26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表于 江苏省扬州市 移动
本帖最后由 尚义真人 于 2023-5-26 16:52 编辑

    学贤,
    我们不但要保全生命,并且还要尽可能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使得我们的生命有意义、有希望。我不但平安地活在世上,并且活得非常有生命力,非常有前途。一路跋涉尝到有生以来未吃过的苦,但是它并没有把我们磨析得垂头丧气。我决没有一刻忘记了家,决没有一刻忘记了你和孩子,没有你们,我一个人是谈不到快乐的。上次在汉口巧遇耀礼表弟,听到女儿阿迷夭亡的不幸消息……我没有勇气去告慰你,学贤,咬着牙齿吧……阿迷永远在我的脑子里,她永远是我的第一个孩子,我最爱的女儿。新孩子既然健壮,但亦望多多爱惜他。一个孩子死了没有见到爸爸,一个孩子生了也见不到爸爸。学贤,我们眼泪没有办法止住了,我不能再写了,最后为我好好侍候祖母、外祖母、父母亲。方便的话,望你寄点相片来,家里人的、你的、孩子的都要。
    铭,挥泪写成,八月四日。

    这是陈素(陈德铭)烈士在抗日战争进入第二个年头的1938年8月初,距离他牺牲约两个月前,从湖北浠水于戎马倥偬中给扬州妻子李学贤寄去的最后一封家书。这封80多年前的信写得十分平实,字里行间透露深厚的忧患意识、浓浓的家国情怀和不屈的乐观精神。他对子女的关爱、对妻子的牵挂和对老人的孝敬,至今读来,仍令人不胜唏嘘,感慨万千。
    陈素,原名陈德铭,号素风,祖籍安徽桐城,1915年6月14日出生于扬州一个没落盐商家庭。1921年至1928年,先后在扬州实验小学、江苏省扬州中学读书。初中时就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与其他同学一道创办了《夜枭》《地硫》等进步刊物,宣传革命思想。不久,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
    其后,1929至1931年转到镇江中学读书,并担任了镇江中学学生会学术部长。九一八事变后,因积极组织和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再次被学校开除。
    不久,陈德铭到了上海。先在上海光华大学附属中学就读。毕业后,进入上海光华大学学习。在此期间,他一方面参加党领导的上海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一方面参加“左联”领导下的进步文化运动,写下多篇针砭时弊、揭露社会黑暗的文章,在《申报》和《时事类编》等刊物发表。在上海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频繁参加革命活动,遭到当局追捕,1934年不得不返回扬州。
    陈德铭与李学贤大概相识于这一时期,陈德铭比李学贤年长三岁,他始终像大哥哥关爱小妹妹一样呵护李学贤。1935年秋,21岁的陈德铭婚后远赴重洋,到日本东京明治大学深造。在日本他经常参加中国留学生组织的思想文化沙龙,关注国内时局发展的最新动向。
    日本学校有放春假的规定,各大学和学部具体的放假时间不同,通常在2月底到4月初,4月10日一般是新学年的开始。1936年春陈德铭回到扬州度假,这期间夫妇俩还与江世侯(上青)、庄寿慈泛舟瘦西湖。江世侯曾填词《一剪梅 丙子仲春与素风夫妇寿慈游瘦西湖》记之:
    收拾雄心伴兴游。舟上盟鸥。湖上归舟。几人漂泊几人秋。昨日乡愁。明日离愁。
    空有烟波眼底收。柳弄温柔。萍逐风流。闲情误了少年头。醉里扬州。梦里扬州。
    农历丙子仲春,即1936年2月下旬至3月中旬。素风,是陈德铭的号,寿慈,即庄寿慈,扬州人,当时在镇江县立实验小学任教。他们既是同乡,也是好友,还是街坊。据陈德铭弟弟陈德钧回忆,“当年,我家在扬州东关街谢家巷13号,与江上青、朱自清故居近在咫尺。江上青、江树峰、朱迈先、李寿安、莫璞、庄寿慈、陈达祚等人经常来我家,是家中的座上客,也时有外地来客。”
    江世侯(上青)自1928年底在东关街江家桥家中第一次被捕后,其父江石溪就搬离了江家桥,租住到东圈门16号,直到1933年9月22日(农历八月初三)在家中逝世,终年63岁。后因“经济上的窘迫使江家搬到一个较为破落的地区。”江石溪病逝时,江上青和生母正在附近仪征十二圩的扬子初级中学,母子既未能回去探病、侍奉,也未能回去奔丧、送葬。直到第二年6月辞去教职,应朋友之邀南游,后又携母辗转东海,经生母做主,于1935(?)年与姑丈朱右村的外甥女王者兰结婚,这年俩人都是24岁。1936年与陈德铭夫妇和庄寿慈结伴春游时,他正租住在东圈门的五福巷21号内的一处厢房。现该处房门前所立的两块牌子中,一块标明“王者兰故居”,于1958-1973年间曾在此居住,其养子曾两次前来探望;一块注明“1934-1936年间与妻王者兰也曾居住于此”。而现今安乐巷27号的“朱自清故居”实为朱自清父亲朱鸿钧居住,当时朱迈先与祖父住在一起。熟悉扬州大街小巷人都知道,这两地离陈德铭居住的谢家巷都很近,步行不到十分钟,后来甚至以陈德铭家为活动据点。
    几个月后,暑假期间陈德铭又从日本短暂回到扬州,见到牙牙学语的女儿阿迷,初为人父的他十分高兴。据李学贤老人后来回忆:陈德铭在日本时经常给她写信,描写日本住屋的环境,“写得真好,像一篇篇优美的小说。我怀孕了,他来信教我孕妇应怎么走路、怎么睡觉、怎么营养。暑假回家与家人短暂相聚,见了孩子欣喜得彻夜不眠,哄女儿睡觉、换尿布,他的细心超过做母亲的。”
    半年后的1937年初日本春假,陈德铭归来后,没有再回日本,留在了扬州,在其舅舅任校长的私立扬州中学(今新华中学的前身)当历史教员,并与地下党组织接上关系。七七事变后,日军铁蹄日益逼近。8、9月间,扬州进步中小学教师等发起成立“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以下简称“文救会”),据当年的亲历者莫朴回忆:“具体筹建工作皆由陈素做的”。该协会有常务理事5人:卞璟、陈素、江上青、莫朴、潘树森,并共同推选燕京大学学生卞璟为主席,陈素负责对外联系。陈德铭的家就是他们的活动中心,谢家巷13号门前现在还挂着“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旧址”的牌子,虽然斑驳不堪,毕竟是残存的一点历史遗迹。陈德铭、江上青等人还编撰《抗敌周刊》,据李学贤回忆,由于办刊物没有经费,陈德铭还用了他们结婚的一对戒指。而比陈德铭小7岁的弟弟陈德钧也帮助做一些联络、交通、通风报信及《抗敌周刊》的校对、缮写、刻印等工作,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由于形势日趋紧张,为了争取团结一部分积极力量,坚持工作,卞璟、陈德铭、江上青和莫朴等人商量,由23人及时成立了“江都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简称“江文团”),仍公推卞璟为团长,陈素(陈德铭)、江上青为副团长。随后于11月22日凌晨江文团从扬州出发,当天李学贤未能前去给陈德铭送行,成了她终身的遗憾。江文团途经仪征、六合、江浦和合肥、舒城,辗转安徽各地,人数不断壮大,他们以演讲、话剧、绘画为武器,唤醒民众,积极抗战。组织和联络能力极强的陈德铭(陈素)从初中起,就创办进步刊物,撰写文章,一直是“江文团”的中坚力量;自幼受到父亲熏陶的江上青,文学功底深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擅长油画的莫朴,一路上创作了大幅宣传画,解放后一直活跃在美术界,曾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浙江美协主席等,是一位为绘画艺术奉献一生的艺术家。
    1938年年初,“江文团”到达国民党安徽省政府暂住地六安,陈素很快与中共长江局和安徽党组织接上关系,建立起“江文团”中共地下党支部,陈素任党支部书记,其他两人为朱迈先和江上青。其后,根据中共长江局“到友军中去,到敌人后方去”的号召,集体参加国民政府第五路军(后改为国民政府军第十一集团军)总政训处,改名为“国民政府军第十一集团军政治部救亡工作策动二组”,卞璟仍为组长,江上青为副组长,陈素任总务部长。是年8月卞璟和陈素奉命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汇报工作,董必武、李克农接见了他们,安排“江文团”成员到国军十一集团军三个师政治部去工作,并希望他们“服从分配,负担起民族统一战线的光荣任务。”
    据说陈德钧回忆说,“随后,经过研究和上级同意,决定‘江文团’尽量少分散,除个别人被分到115师和170师外,多数被分配到131师和138师。我哥哥分到了131师,我被分到138师。浠水一别,成为兄弟永诀。”
    陈素、朱迈先、江树峰等人被分配到131师政治部,陈素任131师政治部少校科长(任秘书兼政工队长),同时也是该部地下支部书记。9月底,131师在黄梅、广济一线阻击日军对武汉的进攻,损伤惨重,奉命转移大后方休整。10月初,伤病员可以先由团风(地名)乘船绕道前往,陈素身患疟疾本可随船前行,但他把方便让给别人,自己抱病骑马带队赶路,深夜行军至湖北浠水沙河镇附近,坐骑失足,跌入水塘中,不幸牺牲,时年24岁。
    陈德铭牺牲的消息是江上青的弟弟江世伯(树峰)用部队快函寄给其弟陈德钧的。而他的妻子自从收到辗转寄来的陈德铭8月初的最后一封信,很长时间再没有丈夫的音讯,她就去江上青家询问消息,江家人每次都宽慰她,江上青也没有信,让她不要着急。没想到,在陈德铭牺牲不到一年的1939年8月底江上青在皖北小湾也遇袭身亡。1938年3月就在陈素的儿子出生的同一个月,江上青的第二个女儿也在长江的一个小岛上呱呱坠地。在他牺牲的两个月前,他也给妻子王者兰写了可能是最后一封家书:“者兰如晤:前笺谅达。海天遥隔,魂梦为劳。两儿顽健,良是欣慰。明早将往外埠小行,两旬后返管。寄上拾元,聊尽心意。”他还给妻子写了一首深情款款的短诗《寄兰》,寥寥数语,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几个月后他不幸罹难时,他在离开家乡两三个月后在六安县桃溪镇结识的安徽籍“终身伴侣”王毓贞(后改名王韶)正在张集东南薛庄的薛端甫家生孩子(见《安徽怀远县志》580页)。令人痛惜的是,四年半后的1944年3月20日下午,日军飞机轰炸扫射苏皖边区党委驻地半城(现属泗洪),王韶被炸成重伤,经抢救无效,第二天不幸牺牲,年仅32岁,葬于半城。原淮北苏皖边区党委委员、边区行政公署主任兼公安局长刘瑞龙同志亲笔写的‘关于追认王韶同志为革命烈士的证明’中说:王韶同志工作积极负责,勤勤恳恳,是我党的好党员、好同志,应追认为革命烈士。”(见安徽怀远政协《王韶同志事略》)
    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同“江文团”大多数成员一样,陈德铭自1937年11月22日告别妻子女儿和家人离开扬州,到1938年10月在湖北浠水牺牲,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长途跋涉,转战各地,组织民众,宣传抗日,走过高山大河,历经千辛万苦,全身心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行程近2000公里,尤其生前的最后一两个月,以一介书生,投笔从戎,战斗在抗战第一线。这封最后的“与妻书”写于1938年8月4日,农历戊寅年是闰七月,这应该是他和卞璟奉命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向董必武、李克农汇报工作以后,信中没有提及他的实际情况,却充满了乐观和顽强的精神,以告慰妻子。大难当头,匹夫有责。他服从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指示和分配,不嫌官小位低,不计劳苦得失,只要对抗战有益,总是尽自己的一切所能多做工作,为负担起民族统一战线的光荣任务,发挥更大作用。尽管生活艰难,形势紧迫,战斗激烈,他仍感到“活得非常有生命力,非常有前途”。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陈德铭与妻子感情甚笃,无论在日本学习、在苏皖各地宣传抗日,还是在湖北抗战前线,他心里始终装着妻子,始终忠于妻子,从信中不难感受到他对妻子炽热的关爱,这种看似平淡的语言,胜过任何言不由衷的誓言和诗词:“我决没有一刻忘记了家,决没有一刻忘记了你和孩子,没有你们,我一个人是谈不到快乐的。”
    陈德铭出生在一个老式家庭,家境虽不富裕,但家庭和睦,绝无夫妻反目、父子龃龉、兄弟阋墙。1937年深秋,当他告别家乡与亲人时,家里除了妻女,祖母、外祖母、父母亲也都健在,他时时想念着他们。在他离开扬州三四个月后,1938年3月儿子陈友三诞生,6月女儿阿迷夭亡,这一喜一悲的消息令他十分感慨,却又显得十分平静,但他内心的波澜跃然纸上,每读到此,都不由人泪眼婆娑:“新孩子既然健壮,但亦望多多爱惜他。一个孩子死了没有见到爸爸,一个孩子生了也见不到爸爸。”为了抗战,为了国家,他背井离乡,风餐露宿,转战南北,但他决没有一刻忘记了家,决没有一刻忘记了妻子和孩子,“没有你们,我一个人是谈不到快乐的。”因此,他不但关照妻子“好好侍候祖母、外祖母、父母亲”,而且要妻子方便时给他寄点家人的相片,可见家庭在他心中的地位。遗憾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在那个“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年代,又有多少白发人送走黑发人?
    陈德铭最后的“与妻书”语言朴实,感情深厚,力透纸背。由于资料有限,除了这封最后的家信,没有看到他其他书信和文章,但我们已经从信中领略了他雄厚的文字功底。他从初中起就办刊物、写文章,还在上海《申报》等刊物发表抨击时弊的檄文,更不用说抗战爆发后创办编撰《抗敌周刊》,“笔耕达旦”(其弟陈德钧语)。在与卞璟等带领“江文团”一路北上的途中,肯定也写过不少动员抗日、保家卫国的文章。他的妻子李学贤一直到耄耋之年还保存着丈夫的很多信件,这些书信成了她晚年最大的安慰,“写得真好,像一篇篇优美的小说。”可惜,我们至今无缘看到陈德铭的其他文章,因为他只是千百万为抗战牺牲的普通先烈之一。
    陈德铭的妻子儿子等后人,以及他的弟弟陈德钧及其他家人都十分低调,从不张扬,他们用心呵护这块心灵的“圣地”,不让他受到一点玷污。相比那些投机专营、谎话连篇、偷梁换柱、移花接木、罔顾史实、贬低他人的,真正令人可敬可佩。李学贤女士今年应该102岁了,祝福这位可敬的老人晚年幸福、健康长寿!

    2020.09.08.
陈素1.jpg
                陈素(陈德铭)
陈素2.jpg
             陈素(陈德铭)与夫人李学贤
陈素故居.jpg
           陈素(陈德铭)故居
江上青与王者兰.jpeg
               江上青与王者兰
王韶 - 副本.jpeg
                王韶(王毓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4

主题

1万

回帖

6万

积分

博士

人生留白,诗歌情怀。

Rank: 8Rank: 8

金钱
82515
QQ
发表于 2023-5-26 22: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江苏省 移动数据上网公共出口
尚义真人

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5

回帖

2344

积分

研究生

Rank: 6Rank: 6

金钱
4364
 楼主| 发表于 2023-5-27 12: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江苏省扬州市 移动
最了解江上青当年活动的张劲夫题词:“文人救国志,学剑吐长虹。”——引自仪征十二圩“江上青史迹陈列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5

回帖

2344

积分

研究生

Rank: 6Rank: 6

金钱
4364
 楼主| 发表于 2023-5-28 10: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江苏省扬州市 移动
扬州东圈门五福巷21号内一处厢房,门前所立两块铜牌,一块标明“王者兰故居”,于1958-1973年间曾在此居住,其养子曾两次前来探望;一块注明江上青“1934-1936年间与妻王者兰也曾居住于此”。这里正是江上青与王者兰结婚处,而不是东圈门16号。经查其家属所述资料,江上青自第一次在东关街江家桥被俘后,就一直没有回过家,甚至父亲去世,当时他与生母在十二圩,也未能回扬州奔丧守孝,直至1939年夏在皖东北遇袭牺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5

回帖

2344

积分

研究生

Rank: 6Rank: 6

金钱
4364
 楼主| 发表于 2023-5-28 10: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江苏省扬州市 移动
这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不应该被忘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4

主题

1万

回帖

6万

积分

博士

人生留白,诗歌情怀。

Rank: 8Rank: 8

金钱
82515
QQ
发表于 2023-5-28 14: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江苏省 移动数据上网公共出口
顶贴……

点评

谢谢!  发表于 2023-5-31 17: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4

主题

1万

回帖

6万

积分

博士

人生留白,诗歌情怀。

Rank: 8Rank: 8

金钱
82515
QQ
发表于 2023-6-1 10: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江苏省 移动数据上网公共出口
本帖最后由 人生留白 于 2023-6-3 15:41 编辑

回6楼点评尚义真人兄哒

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管理|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 ( 苏ICP备05004226号-2 )

GMT+8, 2024-4-25 08:44 , Processed in 0.101022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公网安备 32108102010430号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