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9-5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表于 中国–江苏–扬州 电信
《旧唐书》记载:“天下文士,半集维扬”。就是说,在唐代,天下有一半的文人墨客荟萃在扬州, 扬州是一座被唐诗宋词浸泡过的城市,名篇名句数不胜数。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当今,各地争抢名人效应,进而彰显本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此背景下,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创作地,成为争论的主题。从而出现了作于江都、镇江、泰州等三种说辞。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唐时,扬州、镇江尚且临海。这从《旧唐书》:“开元十四年(726年),润州大风从东北,海涛奔上,没瓜步洲,损居人。”的记载,以及孟浩然《扬子津望京口》:“北固临京口,夷山近海滨。江风白浪起,愁杀渡头人。”诗词所述就是明证。也正因为如此,傍海的泰州是看不到“春江潮水连海平”,只能看到“海上明月共潮生”。所以,泰州不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创作地之列。
那么,符合条件的扬州和镇江,究竟那个才是创作地呢?“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诗人的这两句话,直接否定了是站在长江南岸作诗。因为如果是站在长江南岸,皓月当空之时,月亮是在诗人的后方,江色是无法与月亮同框。“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以及“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更像是表达期盼所思之人尽早归来。同时,作为长江南岸的京口一带,近岸处并无沙洲,而站在北固山上,也只能看到对岸瓜洲的“两三星火”,看不到“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所以,镇江也并非张若虚创作之地。
现在创作之地只剩下江都,那么,张若虚是在江都(扬州)的那里创作的《春江花月夜》呢?“谁家今夜扁舟子?”道出此地应为渡口。张若虚(约670年—约730年)人,此时伊娄河(738年)还未开挖,瓜洲还不是渡口,扬州过江渡口在扬子县白沙镇(现今新城镇)的扬子津。退一步讲,即使开伊娄河时张若虚还在世,由于瓜洲已经并岸,由京口直驱渡江,也代表当时瓜洲以南再无沙洲,何来“江流宛转绕芳甸”、“汀上白沙看不见”之语?因此,《春江花月夜》作于白沙的概率最大。《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山川志条目下:“白沙洲,胡志(康熙仪真县志,知县胡崇伦监修)又云:唐,若虚,有河(汀)上白沙看不见之句。”最早收录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是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卷四十七。之后一直默默无闻,直到明末清初贺裳撰的《载酒园诗话又编》才评价《春江花月夜》:“其为名篇不待言,细观风度格调,则刘希夷《捣衣》诸篇类也。”晚清王闿运在《湘绮楼论唐诗》中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由此,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被世人所熟知。所以,《康熙仪真县志》指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描述白沙洲景象,不存在傍名篇之嫌,应为有所考证后的记载。
《春江花月夜》描写的景物,与扬子津附近是否吻合?先说诗中的“青枫浦”:唐人蒋涣《晚步扬子》云:“北望情何限,南行路转深。晚帆低荻叶,寒日下枫林。”孟浩然《宿扬子津寄润州长山刘隐士》云:“心驰茅山洞,目极枫树林。”宋欧阳修《初出真州泛大江作》:“滮田渐下云间鴈,霜日初丹水上枫。”均可以证实扬子津附近有枫树林。再说诗中的“江流宛转”:江流宛转必然说的是夹江,因为此时长江宽度在20里左右,如果没有夹江,看到的江流将是白茫茫一片。而诗中的“汀”又说明,江面上有小沙洲。唐刘禹锡《晚步扬子游南塘望沙尾》:“客游广陵郡,晚出临江城。郊外绿杨阴,江中沙屿明”。《唐会要》:“润州北界隔吴江,至瓜步江为限。每船渡绕瓜步江沙尾,纡回六十里。”均说明,在扬子津渡口外,江中有沙洲,并且沙洲延绵,需要绕水道才能到达润州。由于有了这些沙洲阻隔,才形成了“江流宛转绕芳甸”。说的再多,如果扬子县没有潮水来,一切都是白搭。那么,扬子县有潮水么?答案是肯定的,灵潮堰的存在就说明了这一点,它建于北宋,位于唐代扬子县白沙镇南,运河扬子津渡口处。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日的傍晚时分,诗人张若虚来到扬子津渡口,向东望去,江潮水势浩荡,与远处的大海连成了一片,而一轮明月,此时也从海面上升起,与潮水一起涌了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