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165|回复: 1

[原创] 铁骨柔情——读抗战烈士陈德铭最后的家书

[复制链接]

123

主题

45

回帖

3065

威望

研究生

Rank: 6Rank: 6

金钱
5702
 楼主| 发表于 2025-7-25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表于 中国–江苏–扬州 移动
本帖最后由 尚义真人 于 2025-7-25 16:38 编辑

  学贤,
  我们不但要保全生命,并且还要尽可能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使得我们的生命有意义、有希望。我不但平安地活在世上,并且活得非常有生命力,非常有前途。一路跋涉尝到有生以来未吃过的苦,但是它并没有把我们磨析得垂头丧气。我决没有一刻忘记了家,决没有一刻忘记了你和孩子,没有你们,我一个人是谈不到快乐的。上次在汉口巧遇耀礼表弟,听到女儿阿迷夭亡的不幸消息……我没有勇气去告慰你,学贤,咬着牙齿吧……阿迷永远在我的脑子里,她永远是我的第一个孩子,我最爱的女儿。新孩子既然健壮,但亦望多多爱惜他。一个孩子死了没有见到爸爸,一个孩子生了也见不到爸爸。学贤,我们眼泪没有办法止住了,我不能再写了,最后为我好好侍候祖母、外祖母、父母亲。方便的话,望你寄点相片来,家里人的、你的、孩子的都要。
  铭,挥泪写成,八月四日。


  这是陈德铭烈士在抗日战争进入第二个年头的19388月初,距离他牺牲约两个月前,于戎马倥偬中从湖北浠水写给扬州妻子李学贤的最后一封家书。这封80多年前的信写得十分平实,字里行间透露深厚的忧患意识、浓浓的家国情怀和不屈的乐观精神。他对子女的关爱、对妻子的牵挂和对老人的孝敬,至今读来,仍令人不胜唏嘘,感慨万千。
  陈德铭,别名陈素,号素风,祖籍安徽桐城,1915614日出生于扬州。先后在扬州实验小学、扬州中学读书,初中时就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后于1929年转到镇江中学读书,并担任了镇江中学学生会学术部长。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又因积极组织和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再次被学校开除。不久,陈德铭到了上海,继续在上海光华大学附属中学和上海光华大学学习。在此期间,他一方面参加党领导的上海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一方面参加“左联”领导下的进步文化运动,写下多篇针砭时弊、揭露社会黑暗的文章,在《申报》和《时事类编》等刊物发表。他在上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频繁参加革命活动,遭到当局追捕,1934年不得不返回扬州。
  陈德铭与李学贤大概相识于这一时期,陈德铭比李学贤年长三岁,他始终像大哥哥关爱小妹妹一样呵护着李学贤。婚后,1935年秋,21岁的陈德铭远赴重洋,到日本东京明治大学深造。在日本他经常参加中国留学生组织的思想文化沙龙,关注国内时局发展的新动向。
  日本学校有放春假的规定,各大学和学部具体的放假时间不同,通常在2月底到4月初,410日一般是新学年的开始。1936年春,陈德铭回到扬州度假,这期间夫妇俩还与江世侯(上青)、庄寿慈泛舟瘦西湖。江上青曾填词《一剪梅 丙子仲春与素风夫妇寿慈游瘦西湖》记之:
  收拾雄心伴兴游。舟上盟鸥。湖上归舟。
  几人漂泊几人秋。昨日乡愁。明日离愁。
  空有烟波眼底收。柳弄温柔。萍逐风流。
  闲情误了少年头。醉里扬州。梦里扬州。
  农历丙子仲春,即19362月下旬至3月中旬。素风,是陈德铭的号;寿慈,即庄寿慈,当时在镇江县立实验小学任教。他们既是同乡,也是好友,还是街坊。据陈德铭弟弟陈德钧回忆,“当年,我家在扬州东关街谢家巷13号,与江上青、朱自清故居近在咫尺。江上青、江树峰、朱迈先、李寿安、莫璞、庄寿慈、陈达祚等人经常来我家,是家中的座上客,也时有外地来客。”
  这年与陈德铭夫妇和庄寿慈结伴春游时,江上青租住在东圈门街五福巷21号内的一处厢房,现该处厢房门前所立的两块牌子,一块就注明江上青“1934-1936年间与妻王者兰也曾居住于此”。江上青和江树峰是兄弟俩。现今安乐巷27号“朱自清故居”实为当年朱自清父亲朱鸿钧租住,在北平读书的朱自清长子朱迈先,回扬后与祖父住在一起。这两地离陈德铭居住的谢家巷都很近,步行不到十分钟,抗战前他们更以陈德铭家为活动据点。
  几个月后,暑假期间陈德铭又从日本短暂回到扬州,见到牙牙学语的女儿阿迷,初为人父的他十分高兴。据李学贤老人后来回忆:陈德铭在日本时经常给她写信,描写日本住屋的环境,“写得真好,像一篇篇优美的小说。我怀孕了,他来信教我孕妇应怎么走路、怎么睡觉、怎么营养。暑假回家与家人短暂相聚,见了孩子欣喜得彻夜不眠,哄女儿睡觉、换尿布,他的细心超过做母亲的。”
  1937年初日本春假,陈德铭回来后,没有再去日本,留在了扬州,在其舅舅任校长的私立扬州中学(今新华中学前身)当历史教员,并与地下党组织接上关系。七七事变后,日军铁蹄日益逼近,89月间,扬州进步中小学教师等发起成立“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以下简称“文救会”),协会有常务理事5人:卞璟、陈素、江上青、莫朴、潘树森,共同推选燕京大学学生卞璟为主席,陈素负责对外联络。陈德铭的家就是他们的活动中心,谢家巷13号门前现今挂着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旧址”,虽然斑驳不堪,毕竟是残存的一点历史遗迹。陈德铭、江上青等人还编撰《抗敌周刊》,据李学贤回忆,由于办刊物没有经费,陈德铭还用了他们结婚的一对戒指。而比陈德铭小7岁的弟弟陈德钧也帮助做一些联络、交通、通风报信及《抗敌周刊》的校对、缮写、刻印等工作,从此也走上革命道路。
  由于形势日趋紧张,为争取团结一部分积极力量,坚持抗战,卞璟、陈德铭、江上青和莫朴等人商量,及时成立了“江都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以下简称“江文团”),仍公推卞璟为团长,陈德铭(陈素)、江上青为副团长。随后于1122日凌晨江文团一行18人从扬州出发,当天李学贤未能前去给陈德铭送行,成了她终身的遗憾。
  江文团途经仪征、六合、江浦和合肥、舒城,辗转安徽各地,人数不断壮大,他们以演讲、话剧、绘画为武器,唤醒民众,积极抗战。1938年年初,江文团到达国民党安徽省政府暂住地六安,陈德铭(陈素)很快与中共长江局和安徽党组织接上关系,建立起江文团中共地下党支部,陈素任党支部书记,其他两人为朱迈先和江上青。其后,根据中共长江局“到友军中去,到敌人后方去”的号召,集体参加国民政府第五路军(后改为国民政府军第十一集团军)总政训处,改名为“国民政府军第十一集团军政治部救亡工作策动二组”,卞璟仍为组长,江上青为副组长,陈德铭(陈素)任总务部长。是年8月卞璟和陈素奉命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汇报工作,董必武、李克农接见了他们,安排江文团成员到国军十一集团军三个师政治部去工作,并希望他们“服从分配,负担起民族统一战线的光荣任务。”
  据陈德铭弟弟陈德钧回忆,“随后,经过研究和上级同意,决定‘江文团’尽量少分散,除个别人被分到115师和170师外,多数被分配到131师和138师。我哥哥分到了131师,我被分到138师。浠水一别,成为兄弟永诀。”
陈德铭(陈素)、朱迈先、江树峰等人被分配到131师政治部,陈德铭任131师政治部少校科长(任秘书兼政工队长),同时也是该部地下党的支部书记。9月底,131师在黄梅、广济一线阻击日军对武汉的进攻,损伤惨重,奉命转移大后方休整。10月初,伤病员可以先由团风(地名)乘船绕道前往,陈素当时身患疟疾本可随船前行,但他把方便让给别人,自己抱病骑马带队赶路,深夜行军至湖北浠水沙河镇附近,坐骑失足,跌入水塘中,不幸牺牲,时年24岁。
  陈德铭牺牲的消息,是同被分配到131师政治部的江上青弟弟江树峰用部队快函寄给分到138师的其弟陈德钧的。他的妻子李学贤自从收到辗转寄来的陈德铭8月初的最后一封信(见文首),就再没有丈夫的音讯,她曾去江家询问消息,江家人每次都宽慰她,江上青也没有信,让她不要着急。后来得知,在陈德铭牺牲不到一年的19397月底江上青在皖北小湾也遇袭身亡。
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同江文团大多数成员一样,陈德铭自19371122日告别妻女和家人离开扬州,到193810月初在湖北浠水牺牲,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长途跋涉,转战各地,组织民众,宣传抗日,走过高山大河,历经千辛万苦,全身心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尤其生前的最后一两个月,以一介书生,投笔从戎,战斗在抗战第一线。这封最后的家书写于193884日,农历戊寅年是闰七月,这应该是他和卞璟奉命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向董必武、李克农汇报工作以后,信中没有提及他的实际情况,却充满了乐观和顽强的精神。大难当头,匹夫有责。他服从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指示和分配,不嫌官小位低,不计劳苦得失,只要对抗战有益,总是尽自己的一切所能多做工作,为负担起民族统一战线的光荣任务,发挥更大作用。尽管生活艰难,形势紧迫,戎马倥偬,战斗激烈,他仍感到“活得非常有生命力,非常有前途”。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陈德铭与妻子感情甚笃,无论在日本学习、在苏皖各地宣传抗日,还是在湖北抗战前线,他心里始终装着妻子,始终忠于妻子,从信中不难感受到他对妻子炽热的关爱,这种看似平淡的语言,胜过任何言不由衷、口是心非的甜言蜜语:“我决没有一刻忘记了家,决没有一刻忘记了你和孩子,没有你们,我一个人是谈不到快乐的。”
  陈德铭出生在一个老式家庭,家境虽不富裕,但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夫妻恩爱。1937年深秋,当他告别家乡与亲人时,家里除了妻女,祖母、外祖母、父母亲也都健在,他时时想念着他们。在他离开扬州三四个月后,19383月儿子陈友三诞生,6月大女儿阿迷夭亡,这一喜一悲的消息令他十分感慨,却又显得十分平静,但他内心的波澜跃然纸上,每读到此,都不由人泪眼婆娑:“新孩子既然健壮,但亦望多多爱惜他。一个孩子死了没有见到爸爸,一个孩子生了也见不到爸爸。”为了抗战,为了国家,他背井离乡,风餐露宿,转战南北,但他忠贞不二、表里如一,决没有一刻忘记了家,决没有一刻忘记了妻子和孩子,因此,他不但关照妻子“好好侍候祖母、外祖母、父母亲”,而且要妻子方便时给他寄点家人的相片,可见家庭在他心中的地位。遗憾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在那个“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年代,又有多少白发人送黑发人?连与他分别仅仅两个月不到的弟弟陈德钧也绝没有想到,“浠水一别,成为兄弟永诀。”
  陈德铭最后的家书语言朴实,感情深厚,力透纸背,散发着浓浓的家国情怀。由于手头资料有限,除了这封最后的家信,没有看到他其他书信和文章,但我们已经从信中领略了他雄厚的文字功底。他从初中起就办刊物、写文章,还在上海《申报》等刊物发表抨击时弊的檄文,更不用说抗战爆发后创办编撰《抗敌周刊》,“笔耕达旦”(其弟陈德钧语)。在与卞璟等带领“江文团”一路北上的途中,肯定也写过不少动员抗日、保家卫国的文章。
  陈德铭的妻子和儿子等后人,以及他的弟弟陈德钧及其他家人都十分低调,从不张扬,他们用心呵护这块心灵的“圣地”,不让他受到一点玷污。相比那些投机钻营、谎话连篇、罔顾史实、贬低他人的,真正令人可敬可佩。他的妻子李学贤活到百岁以上,一直精心保存着丈夫的很多信件,这些书信成了她晚年最大的精神安慰,也是留给后人的一笔精神财富。

陈素4.jpg

陈素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7

主题

2万

回帖

7万

威望

博士

人生留白,诗歌情怀。

Rank: 8Rank: 8

金钱
105983
QQ
发表于 2025-7-26 10: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中国–江苏 移动/数据上网公共出口
铁骨柔情~陈德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管理|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 ( 苏ICP备05004226号-2 )

GMT+8, 2025-7-26 22:06 , Processed in 0.042593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公网安备 32108102010430号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