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78|回复: 0

[讨论] 郭山遗址即是苦苦找寻的邗城

[复制链接]

16

主题

23

回帖

627

威望

高中生

Rank: 3Rank: 3

金钱
1209
 楼主| 发表于 2025-11-5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表于 中国–江苏–扬州 电信
现今扬州经过多年考古发掘,已经确立宋代扬州州城遗址范围,这为进一步找到隋唐江都县遗址无疑提供了很好的助力。《太平寰宇记》载 :“广陵县旧二十五乡今二十六乡...又按州图经云,隋大业十二年分江阳,又立本化县于郡南半逻合渎渠,今,城在西北一十八里”。即隋朝大业十二年的江阳县,位于北宋扬州城西北一十八里,在一个紧邻合渎渠地名叫半逻的地方。以宋扬州城西门遗址为基点,向西北9公里即现今友谊河东侧,即合渎渠(邗沟)很可能就在这里。由于“隋开皇十八年改广陵县曰邗江,大业初又改曰江阳,为江都郡治,仍领江都县。后移江都县入郡郭,十年分江阳置本化县,寻废。后省江阳县入江都。唐武徳中,以江都为掦州治,贞观十八年又分置江阳县与江都分理。”也就是说,汉、六朝广陵城在杨坚时期被改称邗江县,而到了杨广时期又被改称江阳县,并且把汉、六朝江都县迁徙至隋江阳县(汉、六朝广陵城),使江都、江阳(广陵)二县同郭而治,隋末江阳县省入隋江都县,隋江阳县不复存在。即隋江阳县就是隋末唐初的江都县。
又因唐江阳县是“贞观十八年,长史李藻奏,割合渎渠以东九乡复立”,由此可知,合渎渠(邗沟)在此处为西南东北走向(邗沟自江东北通射阳湖),也就是说,现今友谊河下游河段很可能是古邗沟的一部分。再结合《元和郡县志》:“合渎渠在江都县东二里”,即唐江都县很可能在友谊河下游西侧。笔者经过十余次的实地探访,不仅找到了残存土垣,更有幸看到了唐代城砖。证实了文献记载无误。下图为小篆“罗城”铭文砖。

该砖:残长235毫米、宽170毫米、厚55毫米 城砖正面戳印阳刻小篆两字,上面为一个残缺的“罗”字,下面是一个“城”字;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由丞相李斯组织,在秦国原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的统一汉字书写形式。汉初之后逐渐衰落,其后被隶书所取代,至唐代以李阳冰为代表人物再度复兴。而扬州在唐代也有两次修缮城垒的记载,一是建中四年“时淮南节度陈少游,领卒戍于盱眙,闻难即日还广陵,深沟高垒,缮甲完守。”二是“(乾符)六年冬,进位检校司徒、杨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兵马都统、盐铁转运使如故。骈至淮南,缮完城垒,招募军旅。”而“罗城”的称谓起自隋唐,止于宋。因此,此砖必是唐代城砖无疑。 笔者推断隋唐江都县城的四至范围大致如下:友谊河以西,塘圩路以东,沿山河以北,庙山路以南。
另外,“江都县东北十一里有雷塘,炀帝葬其侧”也就是说,隋炀帝墓应在隋唐江都县东北方向。而现今杨广真墓在唐子城遗址西侧,显然唐子城遗址并非隋唐江都县,很可能是唐江阳县。邗城与隋唐江都县密切相联,这也就是在唐子城遗址附近找不到邗城的原因。
可以说找到了隋唐江都县,也就知晓了邗城的具体方位。其原因如下:
1.《读史方舆纪要》云:“江都县附郭,秦广陵县。汉析置江都县,属广陵国。后汉因之。晋仍属广陵郡。宋齐皆因之。自梁至隋,废置不一。大业初,为江都郡治。唐为扬州治。《史记·表》:怀王十年,城广陵。秦因之。”由此可知,唐代江都县是由秦广陵城演变而来,而并非汉代江都县的延续。
2.南北朝刘宋时期,鲍照作《芜城赋》唐代李善注云:鲍照“登广陵故城。《汉书》曰:广陵国,高帝十一年属吴,景帝更名江都,武帝更名广陵。江都易王非、广陵厉王胥,皆都焉。”《南史 》载:“广陵城旧不开南门,云:‘开南门者不利其主’,诞乃开焉。”[37]可见,竟陵王刘诞所占据的与魏文帝所登的为同一座城,均为广陵故城。《南史》又载:“七月二日,庆之进军,克其外城,乘胜又克小城。”由《南史》的记载可以看出,刘诞所占据的广陵城是由大小两座城组成。
3.《水经注》云:“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由于春秋时期江岸线的限制,邗城不可能位于蜀冈之下,因此推断江都县(广陵城)四至范围内的东南即为邗城。查其范围却有一商周遗址,它就是郭山遗址。
4.江苏省不可移动数据库及仪征博物馆官网载:“郭山遗址为一圆形高台地,平均海拔高度10.1米,占地面积约730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平均为2.8米,最大厚度近5米。遗址堆积非常丰富,地表遍布西周至战国时期生活用具陶器的各种残片。遗址四周有明显的壕沟环绕,壕沟宽2-3米,类似古代城市布局,向内有二层台地和夯土迹象。该遗址保存状况较好,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对研究古邗沟地理定位、扬州地区商周文化发展序列及城市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5.勾城塘修建和命名均在唐代,其塘附近必然有一座“勾城”,而能被称作“勾城”的,一个是勾吴所建城邑,另一个是勾越所建城邑。广陵地处江北,本为吴地,“越灭吴,尽取吴故地”因此江北的勾城必然是吴城。明隆庆《仪真县志·水利考》记载:“勾城塘,其水南流至乌塔沟,南入于漕河”。清康熙《仪真县志·山川志》:“乌塔沟,在县东北四十里,即勾城塘水所从出者”。由此可知,现今乌塔沟上游的友谊河一带就是勾城塘故址,现今依然保留有“官塘庄”、“小官塘”、“陶塘村”等地名,因此其附近必然有一座勾城。
综上所述,郭山遗址不仅位于隋唐江都县的东南,同时它又是西周至战国的类城市布局,其东侧友谊河一带区域又是原勾城塘故址,因此笔者认为,它就是千百年来人们苦苦找寻的邗城。
现今扬州经过多年考古发掘,已经确立宋代扬州州城遗址范围,这为进一步找到隋唐江都县遗址无疑提供了很好的助力。《太平寰宇记》载 :“广陵县旧二十五乡今二十六乡...又按州图经云,隋大业十二年分江阳,又立本化县于郡南半逻合渎渠,今,城在西北一十八里”。即隋朝大业十二年的江阳县,位于北宋扬州城西北一十八里,在一个紧邻合渎渠地名叫半逻的地方。以宋扬州城西门遗址为基点,向西北9公里即现今友谊河东侧,即合渎渠(邗沟)很可能就在这里。由于“隋开皇十八年改广陵县曰邗江,大业初又改曰江阳,为江都郡治,仍领江都县。后移江都县入郡郭,十年分江阳置本化县,寻废。后省江阳县入江都。唐武徳中,以江都为掦州治,贞观十八年又分置江阳县与江都分理。”也就是说,汉、六朝广陵城在杨坚时期被改称邗江县,而到了杨广时期又被改称江阳县,并且把汉、六朝江都县迁徙至隋江阳县(汉、六朝广陵城),使江都、江阳(广陵)二县同郭而治,隋末江阳县省入隋江都县,隋江阳县不复存在。即隋江阳县就是隋末唐初的江都县。
又因唐江阳县是“贞观十八年,长史李藻奏,割合渎渠以东九乡复立”,由此可知,合渎渠(邗沟)在此处为西南东北走向(邗沟自江东北通射阳湖),也就是说,现今友谊河下游河段很可能是古邗沟的一部分。再结合《元和郡县志》:“合渎渠在江都县东二里”,即唐江都县很可能在友谊河下游西侧。笔者经过十余次的实地探访,不仅找到了残存土垣,更有幸看到了唐代城砖。证实了文献记载无误。下图为小篆“罗城”铭文砖。

该砖:残长235毫米、宽170毫米、厚55毫米 城砖正面戳印阳刻小篆两字,上面为一个残缺的“罗”字,下面是一个“城”字;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由丞相李斯组织,在秦国原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的统一汉字书写形式。汉初之后逐渐衰落,其后被隶书所取代,至唐代以李阳冰为代表人物再度复兴。而扬州在唐代也有两次修缮城垒的记载,一是建中四年“时淮南节度陈少游,领卒戍于盱眙,闻难即日还广陵,深沟高垒,缮甲完守。”二是“(乾符)六年冬,进位检校司徒、杨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兵马都统、盐铁转运使如故。骈至淮南,缮完城垒,招募军旅。”而“罗城”的称谓起自隋唐,止于宋。因此,此砖必是唐代城砖无疑。 笔者推断隋唐江都县城的四至范围大致如下:友谊河以西,塘圩路以东,沿山河以北,庙山路以南。
另外,“江都县东北十一里有雷塘,炀帝葬其侧”也就是说,隋炀帝墓应在隋唐江都县东北方向。而现今杨广真墓在唐子城遗址西侧,显然唐子城遗址并非隋唐江都县,很可能是唐江阳县。邗城与隋唐江都县密切相联,这也就是在唐子城遗址附近找不到邗城的原因。
可以说找到了隋唐江都县,也就知晓了邗城的具体方位。其原因如下:
1.《读史方舆纪要》云:“江都县附郭,秦广陵县。汉析置江都县,属广陵国。后汉因之。晋仍属广陵郡。宋齐皆因之。自梁至隋,废置不一。大业初,为江都郡治。唐为扬州治。《史记·表》:怀王十年,城广陵。秦因之。”由此可知,唐代江都县是由秦广陵城演变而来,而并非汉代江都县的延续。
2.南北朝刘宋时期,鲍照作《芜城赋》唐代李善注云:鲍照“登广陵故城。《汉书》曰:广陵国,高帝十一年属吴,景帝更名江都,武帝更名广陵。江都易王非、广陵厉王胥,皆都焉。”《南史 》载:“广陵城旧不开南门,云:‘开南门者不利其主’,诞乃开焉。”[37]可见,竟陵王刘诞所占据的与魏文帝所登的为同一座城,均为广陵故城。《南史》又载:“七月二日,庆之进军,克其外城,乘胜又克小城。”由《南史》的记载可以看出,刘诞所占据的广陵城是由大小两座城组成。
3.《水经注》云:“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由于春秋时期江岸线的限制,邗城不可能位于蜀冈之下,因此推断江都县(广陵城)四至范围内的东南即为邗城。查其范围却有一商周遗址,它就是郭山遗址。
4.江苏省不可移动数据库及仪征博物馆官网载:“郭山遗址为一圆形高台地,平均海拔高度10.1米,占地面积约730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平均为2.8米,最大厚度近5米。遗址堆积非常丰富,地表遍布西周至战国时期生活用具陶器的各种残片。遗址四周有明显的壕沟环绕,壕沟宽2-3米,类似古代城市布局,向内有二层台地和夯土迹象。该遗址保存状况较好,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对研究古邗沟地理定位、扬州地区商周文化发展序列及城市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5.勾城塘修建和命名均在唐代,其塘附近必然有一座“勾城”,而能被称作“勾城”的,一个是勾吴所建城邑,另一个是勾越所建城邑。广陵地处江北,本为吴地,“越灭吴,尽取吴故地”因此江北的勾城必然是吴城。明隆庆《仪真县志·水利考》记载:“勾城塘,其水南流至乌塔沟,南入于漕河”。清康熙《仪真县志·山川志》:“乌塔沟,在县东北四十里,即勾城塘水所从出者”。由此可知,现今乌塔沟上游的友谊河一带就是勾城塘故址,现今依然保留有“官塘庄”、“小官塘”、“陶塘村”等地名,因此其附近必然有一座勾城。
综上所述,郭山遗址不仅位于隋唐江都县的东南,同时它又是西周至战国的类城市布局,其东侧友谊河一带区域又是原勾城塘故址,因此笔者认为,它就是千百年来人们苦苦找寻的邗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 ( 苏ICP备05004226号-2 )

GMT+8, 2025-11-5 18:22 , Processed in 0.032080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公网安备 32108102010430号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