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的地理位置具有先天的便捷性:西接特大城市、省会南京,东毗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南和镇江隔江相望。如果把长三角比作“金三角”,仪征就是位于宁镇扬银三角几何中心的银豆豆。 但另一方面,仪征又面临多种叫好难叫座的尴尬:连通宁扬的G328、G40、宁启复线铁路贯穿东西,但车流、客流多为穿境而过,难以停留。铁路站点因人气匮乏,关闭已久。 如今,宁镇扬同城化在南京提升首位度的强力驱动下正明显加速,龙潭、宁仪城际两条过江通道跨江而来,北沿江高铁、宁盐高速即将落地,因为车程缩短为半小时乃至15分钟,仪征从区位上讲,将与南京、扬州合二为一,不再存在交通上的阻隔。 可以预见,宁镇扬三市轨道交通通勤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后,南京人才和市民到仪征工作和生活的会更多,最典型的是2019年南京到仪征购房的家庭超过3000户,占比30%;另一方面,仪征的高端生活消费和医疗、教育消费流失到南京、扬州也更快。交通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2017—2019年南京班线共运送旅客91.86万人次,扬州班线共运送旅客121.6万人次,相对于仪征全市58万常住人口而言,每年乘班车往返南京、扬州的就有30万和40万人次,这是一组相当庞大的流动数字,背后反映的是大规模的消费迁徙。 现在,龙潭过江通道渐行渐近,有识之士指出,要避免过而不留现象,缓冲虹吸效应,提升辐射能力,就必须与南京的产业实行差异化定位、配套式补位,做强做专承接端口。龙潭过江通道北沿线两侧坐落着南京扬州化学工业园、仪化公司和真州镇非织造布产业集聚区,且毗邻南京油港区、龙袍枢纽港区,与南岸龙潭集装箱港区、栖霞国际邮轮母港形成呼应,如何跨区、跨江整合产业物流资源,构建江海联动、水陆空互动的立体、多元化枢纽合作区,大有文章可做,关键在于如何从政府、园区到龙头企业各个层面构建无缝对接机制。 江阴大桥飞架南北,促成了江阴和靖江两地自2003年起在全国首开跨江、跨行政区域合作先河,多年来矢志不移紧盯船舶制造、钢构加工、冶金新材料等临江先进制造业和港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合力打造千亿级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实验区,18年的艰辛探索,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对仪征的创新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十分难得的是,南京高站位、宽胸怀拥抱周边中小城市入“圈”进“群”,江北新区龙袍新城和紫东新区龙潭板块,都已主动定位宁镇扬融合发展示范区,向“近水楼台”的仪征热情抛出了绣球。“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江苏首个特别合作区意外花落盱眙,就超出了地理意义上的“跨江”范畴,江北新区与盱眙采取股份制方式,共同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探索合理的利益机制,争取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在更高层面、更广领域,体现了勇于突破、乐于创新的意识。 仪征在沿江靠南京最近,也拥有多个可以嫁接、融合汇聚的端口。在产业层面,有招商局集团旗下的栖霞山国际邮轮母港、仪征金陵船厂总部基地,有南京港旗下的栖霞龙潭港区、仪征港区,有南京化学工业园区与扬州化学工业园区的共享管廊等。在人居生活层面,仪征致力打造都市圈后花园,已在龙潭过江通道与G328、G40交互处,建成了占地68平方公里的枣林湾旅游度假区,正在建设总投资300亿元的万有(扬州)国际旅游度假区以及直联宁扬两市的S353康养旅游带。仪征应当借助龙潭过江通道等契机,从政府和市场两个层面,合力优化提升城区、园区、景区三个层面载体,加大与紫东新区、江北新区的融合力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特别合作区作为跨区域融合的创新模式,起源于广东深汕两市的首创,如今在南京市的江宁与马鞍山的博望区之间又有了新的版本,博望区充分利用与江宁、溧水、高淳三区接壤,毗邻南京市空港新城、柘塘新城的区位优势,坚持与南京规划互融、产业协同、交通互联、服务共享、联防共治,全面启动了产业联动协同发展规划,两区合作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并推动百峰美丽乡村与江宁西部片区开发共建,显然,这是一种不设门槛、不划边界的全方位、全业态的无缝融合定位。从安徽到马鞍山省市各级政府都对勇于突破行政束缚的探索,给予了大力支持。无独有偶,滁州市近几年经济增长迅猛,跻身全省第一方阵,也正是得益于与南京的热情拥抱,仅汊河经济开发区就承接从江北新区转移的企业150多家,南京的一些高校、医院也纷纷在滁州布局。 事实上,在新一轮跨区、跨江融合发展中,产业、交通设施等硬件要素关联度固然重要,但地方政府的思想解放程度、开放气度更为关键。可以说,跨江融合发展是仪征继吸引仪化落户、汽车工业重组之后,超越企业、产业概念,上升到以区域载体为舞台的第三次千载难逢的振兴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特约评论员 甄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