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姚大鹏 于 2024-12-6 16:31 编辑
十三、大码头如何吸引游人?——建议城南菜场路南建码头盐运文博馆 姚大鹏
大码头是仪征城南一带的统称。过去不少人说到大码头,往往会说“上海十六铺,仪征大码头”,不外乎是借助十六铺提振名气。其实,仪征大码头比上海十六铺的历史更悠久,早在漕运时代已经随着大运河的南北流通而名声远扬,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的诗句“真州城南天下稀”就是明证。 仪征为古真州,城市滨江而建。漫漫岁月里长江岸线不断南移,沿江城南一带始终是大运河连接长江的河段和运口所在,占据水运枢纽的地位,因而一直是繁华地带,更是古代仪征繁华之根本。追寻历史,大码头发端于南宋,兴于元,盛于明清。南宋时,“发真州,岸下舟相先后发者甚众,烟帆映山,缥缈如画。”(陆游《入蜀记》)元时,“贡赋甲东南,输天府。”(吴存《满江红·仪真次韵》)不过岁月久远,史料缺乏,难究其详。 明仪真水利图(引自隆庆《仪真县志》) 明清是仪征大码头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仅“大码头”的称号始于明,当地最具代表、最有影响的建筑都会桥和关王庙也都建成于明。清时繁华继续,直到清末才走向衰落。探访其历史风貌,自然非明清莫属。很长时期以来,回忆大码头的文章不断,但是说的基本都是民国时期的境况。清末随着运道变迁,盐运结束,原有的优势丧失殆尽,有如江河日下。民国时期的大码头虽然还有几分热闹景象,史料也很珍贵,但是毕竟失去了漕盐之利风华不再,与明清鼎盛时期不可同日而言。 认识大码头,需要从史海中探寻,史志的记载、诗词的吟唱、小说的描述、民间的传闻,从而窥见社会、人文、经济概貌,想象水运的繁忙、街市的喧嚣和民间生活百态,尽可能真实地显现其历史风貌和文化特征。 在入口处建大码头盐运文化博物馆作为游人导向全景说明,以吸引更多游人进入大码头街巷区,利用大码头盐运文化博物馆的文物和文化资源,让游人具体的了解大码头历史文化街巷的建设意义和城市发展价值。
城南大码头是真州盐运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仪征经济文化发展价值,大码头老街商圈无论是经营种类、特色、范围都是包罗万象,无所没有,由此可见: 它所孕育的经贸文化蕴含着中国南北商贸发展的基因,如何具象生动的阐释极为重要。
〔1〕规划: 以打造大码头文化景观为设计构思,将盐运博选址在大码头街巷风入口处:博物馆座南朝北扬子西路、城南大菜场、乐享公园文体空间、文化宫、城南车站浑然一体,体现出园中有馆、馆中见园的意趣;博物馆旁规划建造一组大运亭塔,塔与北面的天宁塔、鼓楼、江边的高层建筑群遥相呼应,二大古老的标志性建筑如二颗明珠,构成了“一塔一楼一馆”的文化景观;观众登高楼可俯瞰大码头全景——“一塔一楼一馆”的历史文化景点。 博览馆建筑由展馆、内庭院、馆前广场、塔亭和都会桥等部分组成。独特的地理位置,精至的建筑空间,让盐运博的规划设计可以充分考虑运河世界水景商街与仪征城市、盐运文化博物馆建筑以及博物馆空间之间的关系,使得大码头文化更好地融入景观设计,景观设计也更好地阐释大码头街巷商圈文化。至于整体建筑风格,以明清的,青砖黛瓦,显得格外精致大气,展示了城南大码头昔日商街的繁华和仪征的多元、开放、自信与包容,同时也体现了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精神。 〔2〕建筑融合传统与城市现代之美,其中馆、塔、桥与大码头相得益彰:建筑矗立在流淌的长江和古运河畔,展现其与长江大运河共生共存的关系;由运河桥都会桥连接的博物馆与鼓楼、天宁塔,四面成景,现代艺术与历史文明交相辉映;高入云彩的天宁塔,展示了仪征古建的挺秀;都会桥状如古琴,立面形似圆月,犹如穿越的唐时之明月。 作为仪征“城市文化客厅”的盐运文博,与大码头主题相契合、形式丰富的博物馆空间是盐运文博的一大导游指南亮点。博物馆空间包括了公共空间和展厅空间,所有空间的文化景观设计,均处处融入运河、大码头元素。如内廷花园和楼顶花园展示了仪征运河城市的文化特色;分布于馆内外空间的现代雕塑艺术品,以大码头盐运文化为创作主题,可有效提升博物馆的艺术氛围,营造出大码头文化的美学属性。 〔3〕作为新时代文旅融合在大码头文化展示中的创新尝试,盐运文博致力于弘扬大码头、运河文化遗产特色,成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的旅游目的地。 为此,盐运文博在大码头、运河文化遗产的阐释方面考虑地域的差异性,在展示手段上兼顾观众的多样性,在观众服务上探索需求的综合性。如“仪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反映大码头非遗项目的专题展,从音乐戏曲、传统工艺和节庆习俗三个层面,重点展示代表性的国家级或地方性非遗项目。从北京的京剧、山东的琴书、扬州的清曲到仪征的扬剧;从天津的杨柳青年画、河南的朱仙镇年画到苏州的桃花坞年画,展示内容要充分考虑观众地域的均衡性,在展厅还可随处听到南北各地的方言和民谣。展示手段必需是丰富多样,有常规的展柜展示;有非遗作品的半成品或制作工艺的展示;有活态展演展示,如展厅现场搭建戏台由非遗演员现场表演传统戏曲;有数字多媒体展示,如观众可在沉浸式主题空间欢庆传统节日;观众还可以参与丰富的互动体验,如动手体验茶叶、鉴别、分类制作等。常设展览“因运而生——大码头、十二圩盐都街肆印象”,以运河沿线典型村落为依据复原老街巷建筑空间,展厅以“实体”经营和“活态”展演为特色,为观众提供可参观、体验、餐饮、购物的综合场馆。观众可在街巷中穿梭游览,商铺、民居、码头、小桥等均是实景建造,从建筑形式、装饰元素、互动体验到商品售卖均蕴含时代特征;展厅营造出沉浸式氛围,在隐约出现的特色方言叫卖声中,观众可购买大码头非遗小吃和工艺品,如点心、酱菜、风鹅、风筝、荷包等;展厅注重穿越式的情景体验和趣味参观,还通过技术手段模拟昼夜更替以及晴雨变化。 仪征中国盐运文化博物馆常设展览“因运而生——大码头街肆印象”现场 〔4〕 在互动展览之外,盐运文博还要注重开发一系列主题课程活动:如依托“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展,结合中小学语文学科,开发“古代文学家与文学名篇”主题活动;围绕“隋炀帝与大运河”展中隋炀帝墓出土文物、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等知识点,结合初、高中历史学科,开发与之相关的主题活动;围绕“仪征湿地公园寻趣”展中运河湿地的代表性动植物,结合地理、生物等学科知识,开发低年龄段的主题活动等。 为了更加深入发掘和整合仪征段运河沿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盐运文博可联合大运河沿线32家博物馆,推进运河沿线博物馆在展览、教育、文创、宣传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 〔5〕 盐运文博必须耍创造自已的独具特色的展示空间,从历史、人文、非遗、自然、艺术等多重视角,全面反映大运河大码头文化遗产价值以及发展大运河大码头世界商贸带来的美好生活。为了更好地解读大码头主题,盐运文博要以现代视角语言,解构传统的运河城南大码头文化,将之创作体现为绘画、雕塑等当代艺术作品,同时为博物馆增添了靓丽的色彩。 如“形影——大码头主题多媒介艺术展”,为艺术家创作的当代雕塑、陈设作品展。艺术创作者根据运河大码头文化中水、船、人等元素,提炼出具有象征意义的造型,以大运河大码头作为艺术交流融通的纽带,将当代雕塑家对运河传统文化的思考一一呈现,开启一场关于历史文化与传承、传统与当代并存状态的对话,展现大运河大码头生生不息的活力与精神,勾勒出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